1
假期里,婆婆正在她房间里看戏曲频道播放的黄梅戏《女驸马》,我就跟着看了一会儿。后来儿子也进来了。我们就坐下来一直把全剧看完,自然也少不了一番评论。
你到底是要祝英台,还是要冯素珍?婆婆感叹地说,“你看这个女驸马有多好,又有本事,人又贤良。找媳妇就要找这样的。我孙儿以后要是能找一个这样的媳妇儿就好喽。”我说这都什么年代了,还说这个。儿子一听说娶媳妇的事儿赶紧借故走了出去。是啊,这对他来说可能已经完全超出了他的经验范围了。
不过谁知道呢?现在社会变化剧烈,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往传统的婚恋观在现在的90后、00后中间还有人相信吗?
2
《梁祝》中的祝英台和《女驸马》中的冯素珍,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两个人物形象。这两个故事情节上有相似之处,但结局却差别很大,一个是令人压抑的悲剧,另一个则是大团圆的喜剧。
越剧《梁祝》的故事梗概如下: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员外之女英台女扮男装去万松书院求学,途遇梁山伯,一见如故,遂结拜为兄弟。同窗三年山伯不知英台女儿身,英台因接到家信促其速归不便明言,将白玉扇坠请师母转交山伯,作爱情信物。山伯知情后,赶去祝家,英台已许配给马文才,她至死不从,山伯气急病亡。马家来娶亲,英台浑身缟素,经山伯墓前,坟墓忽爆裂,她跃入坟中,墓复合拢,梁祝化为蝴蝶。
黄梅戏《女附马》的大致情节是这样的:
湖北襄阳道台冯顺卿之女冯素珍自幼许配李兆廷,后李家败落,李兆廷投亲冯府,却不料岳父岳母嫌贫爱富,逼其退婚。冯素珍深爱李兆廷,于后花园赠其一百两白银以济其困。不料被冯父发现后诬李为盗,将其送官入狱,逼素珍另嫁宰相刘文举五公子。冯素珍女扮男装出逃,在京冒李兆廷之名应试,竟中状元,又被皇家强招为驸马。花烛之夜,素珍冒死陈词感动公主。在其倾力帮助下,皇帝收冯素珍为义女,又下诏释放了李兆廷,并改招素珍之兄、前科状元冯少英为驸马。李兆廷顶了新科状元之名,两对新人同结秦晋之好。
3
两个故事,情节相似结局却大相径庭,一个由喜入悲,另一个则由悲入喜。之所以会有如此结局,我觉得和女主角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其实,两位女主角在品德、辞令、仪态、女红方面都是十分出色,且才华横溢,对爱情忠贞,也都不乏机智勇敢,敢于做出惊世骇俗的举动。但比较而言,冯素珍似乎更胜一筹。她是一位真正的奇女子,是个不信命的女人。她不仅智慧超群,胆识过人,而且她是个实实在在的行动派。她不相信命运的安排,并不怨天尤人,坐以待毙,而是自己通过行动去致力于改变。
相比于祝英台有父亲的百般宠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冯素珍的境遇要差得多,所以很多东西她需要自己去努力争取。面对父亲和继母诬陷李兆廷入狱,也为了逃婚,她女扮男装,进京寻求兄长帮助,未果。恰遇皇榜开考,她抓住机会果断一试,命运在她的拼命努力下开始发生转机。然而好事多磨,新科状元因才貌俱佳被强召为驸马,她又抓住一线生机,用足了自己的智慧,死里求生,不仅使自己转危为安,而且为所有人争取了最好的结局。
冯素珍不仅才华出众,能力非凡,善于与各种人物周旋,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而且辞令颇佳,数次凭借自己出色的口才化险为夷,使事情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机。如“洞房花烛”那段,面对公主的质问,她慷慨陈词,据理力争:
“误你终身不是我,当今皇帝你父亲。不是君王传圣旨,不是刘大人做媒人,素珍纵有天大胆,也不敢冒昧进宫门。”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是传统的中国人所信奉的人生四大喜事。而这几大幸事,被奇女子冯素珍几乎全占了——看似她十分幸运,但哪一步不是她拼命努力的结果?
冯素珍整个性格系统中,最突出的是有独立人格,能自带光芒。她在命运的一次次磨砺中,不断成长,通过合法的渠道,为自己争取最大的权利和自由。祝英台是忠贞的,而冯素珍除了忠贞,她还具备祝英台所不具备的很多素质。她比祝英台更有主见,性格上更成熟,更具有张力,情商也更高。这样的女子,就是人们常说的典型的旺夫命。在一无所有、一无所恃的情况下,她凭借自身具有的这种惊人的正能量,不仅旺夫,还旺家族。她的这种努力,会使家族的命运发生巨大改变。
4
有较高的社会门第,良好的家庭背景,加上父亲的娇惯宠溺,祝英台本是一个活泼明朗而又热烈的女孩,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期待,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热切的向往。正是因了这种优越和娇宠,使得英台考虑问题可能多以自我为中心,只注重自己的追求和感受,较少考虑父母和他人感受,更不会考虑东晋时期重门第阀阅的社会风气。所以,她为争取自身幸福所作的反抗足够彻底,代价也足够巨大。
赞者称其刚烈、果决,其实是性格上的不成熟。相对于冯素珍的慷慨大气,英台更多的是一种小儿女情态,且沉溺其中难以自拔,一念不和便以死相拼。完全不考虑后果,不考虑辛苦把自己养大,爱之深责之切的父母,如何在失女之痛中度过风烛残年。前不久因失恋跳楼事件中,你能说女孩见识太少吗?只不过种种见识,都没有转化为支撑她行走的人生智慧。
陆游与唐婉的悲剧很多人归因于陆母不喜欢唐婉。其实陆母要求儿子求取功名,光宗耀祖,这样的价值观在当时不能说是错的。获取功名与夫妻恩爱也不是完全对立的。唐婉作为陆游的妻子,应考虑到当时这种主流的价值观,收拾起二人世界的卿卿我我,全力以赴地支持陆游考取功名,这样岂不是两全其美?或许后来夫妻仳离,香消玉殒的悲剧结果就可以避免了呢。
宝钗和黛玉,也代表了古代女子的两种理想人格。宝钗端庄大方,雍容娴雅,待人温和,人缘极佳,阖府上下,没有一个不夸的。她可以动用的资源实在太多,而她自身也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她的生存能力应当比黛玉强很多。反观黛玉,家世和性格上的原因,使她人生中可以动用的资源很少,回旋余地太小,只有一个宝玉,失去了宝玉,她便什么都没有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家族背景的支撑,宝黛真的在一起的话,他们能不能独立生活就是个大问题。爱情至上并没有错,但不能和世俗太过对立。
5
如同“少不看水浒,老不读三国”,不同时期、不同年龄阶段人们的观点和看法是不同的,也是会改变的。青少年时代喜欢至情至性的林黛玉很正常,人到中年,喜欢知书达礼、温婉和顺的宝钗也很正常。时代再怎么变,基本的人性是不会变的。宝钗和冯素珍的爱应是更成熟的爱。这样的女子可以与你并肩奋斗,达到你们想达到的任何目标。
提起找对象,门当户对固然很好,更主要的是三观相符,话语投机,精神方面有很多可以交流和相互支持的地方。女孩希望找个潜力股,男孩子何尝不应当找个潜力股呢。老话讲,一个好媳妇,可以旺三代。对上知道孝敬父母,对下清楚如何教育儿女,夫妻之间,相亲相爱,能够给予对方最大支持,和气致祥,这才是家庭兴旺的基础。
在一个相亲节目上,一个身家数亿的家族企业的继承人,成为现场很多姑娘心中梦寐以求的理想伴侣。在被问到自己的择偶标准时,他稍微沉吟了一下,说了一句话:“我自己是无所谓的。主要是为我的家族找一个大嫂。”什么样的人更符合大嫂的标准?冯素珍还是祝英台?薛宝钗还是林黛玉?
恋爱是两个人的事,而婚姻,真的是两个家庭甚至是两个家族的事。人,永远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人不可能脱离社会关系而存在。除非两个人不食人间烟火,一起去浪迹天涯。但这样就会幸福吗?这在现代社会可能也行不通吧。
我们见过太多的例子。父母不满意双方在一起,逼退不成,只好接受。婚后生活可想而知,婆媳不和,夫妻反目,乃至最后离婚,一家人都受到伤害,对孩子更甚。
你走过的路,父母都走过,你经历过的阶段,父母都经历过。但父母走过的路,你却没走过啊。不能说父母的见识都比你强,父母的意见都是对的。但不被父母祝福的婚姻是走不远的。父母在山顶登高望远,所有的景色一览无余。你在半山腰就被一丛小花迷住了,哪有机会看到更广阔的风景呢。
网友评论
如此说来,爱情与婚姻本就是过程与目的,升华到婚姻,爱情是要付出代价的,或是低头于风俗,或是自省命运。
生活中,我也很欣赏佩服知性、达观的女子。但爱情似乎不一样,我们眼中的知书达礼,温婉知性的好女人,却不一定能得到一份好婚姻。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