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文元 编辑 / 夜阑
No.9/第二章/4
第二章 智者千虑 终有一失(之四 )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驾崩。当年五月,也就是距太上皇驾崩仅四个月的时候,刚刚亲政的嘉庆帝又接到喀什噶尔参赞大臣长麟关于“萨木萨克逃赴布噶尔地方”的奏报。对此,他的反应竟是对长麟大加指斥。
长麟多方侦察萨木萨克及其子嗣踪迹的做法,显然是在积极执行乾隆时期对和卓后裔的防范政策,这种做法不仅无可厚非,更应该给予肯定与褒奖才是。但,嘉庆帝却斥之为“殊属多事!”而且猜测长麟的动机是为了“邀功”,进而警告说若因此“妄挑边衅”,将被治以“重罪”!
为什么嘉庆帝亲政伊始,便在和卓后裔问题上采取了与乾隆朝大相径庭的方针,非但不再积极进行防范,而且也不准驻地官员再调查此事了呢?
原来,嘉庆帝对于萨木萨克这个和卓后裔,起初是轻视他的存在,认为不值得重视,后来就干脆否认实有其人。在给长麟的谕旨中,嘉庆帝宣称:“萨木萨克,久在边外逃窜之犯,本可置之不问,内投与否于边务何关?朕意中并无此事,亦无萨木萨克其人。”
这段话可以理解为,虽然明知确有其人,但由于认为其存在与否无关紧要,更恐边臣因此轻启边衅,便索性否认萨木萨克其人存在的事实。
境外的和卓后裔与其境内党羽的相互勾结,在乾隆末年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常态化现象。这确实是一种极大的隐患,而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嘉庆帝,竟然对境外和卓后裔采取这样一种不闻不问的“鸵鸟”政策。这一政策失误,使躲在境外的和卓后裔可以不受限制地与境内党羽信徒相互串通,从而酝酿发动叛乱的各种条件,只不过终嘉庆一朝,和卓子孙或没形成气候,或年龄尚小,这才隐而未发。但到道光帝即位时,情况却发生根本性变化:萨木萨克诸子长大成人、反叛势力已成气候,加之浩罕业已坐大,英国殖民者在中亚逼近中国西部边陲,所以,境外和卓后裔一俟风吹草动,就会入境制造事端,直至形成大规模暴乱,南疆地区终将进入动荡多事之秋。
境外和卓后裔正在蓄势待发,而我天朝“鸵鸟”政策却大行其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到了后来,这种“鸵鸟”政策竟导致内地还流传着萨木萨克无子的传闻。这种精神胜利法,让大清君臣就此彻底放下心来:不是都说岁月如同一把杀猪刀吗?好了,那就任其自生自灭吧。
大清朝上上下下自欺欺人,而境外从来就无此说!
事实是:萨木萨克不但早有子嗣,而且还有若干个。
当初,萨木萨克在浩罕居住时,一口气生有三子,长子迈玛特•玉素普(亦称迈玛玉素,即玉素甫)、次子札罕格尔(即张格尔)、三子巴布顶。若干年后,长子玉素甫长期在布噶尔(布哈拉)居住,当阿訇传教,给人念经,藉获养赡;次子张格尔在阿富汗喀布尔游学;幼子巴布顶狞猛短命。在他们中间,萨木萨克对张格尔抱的希望最大。因为,当萨木萨克感到大势无望时,只有此儿是他最忠实的支持者。
在本章快要结束之时,让我们再看看萨木萨克的结局吧。
尽管机关算尽,但,他那狂热的复辟野望,终其一生也未能求得一逞。
大约是清嘉庆三年(1798年)深秋的一天,残阳的回光透过毡包穹顶上的破洞,散落在昏暗污秽、散发着霉味的帐幕内。贫病交加的萨木萨克形似槁木、面如死灰,蜷曲在一张兽皮上,再也折腾不动了。临终前,他不胜悲哀凄惨,将其可悲的遗愿托付给自己的三个儿子:玉素甫、张格尔与巴布顶。还特别把他那个在外散混多年的二儿子张格尔唤到身边,满怀悲切地倾诉道:这个世界混生活的人太多了,但混到死也是一副臭皮囊,你爹我就是这个样儿。但,你愿意也是这样吗?不,你要成就一番恢复和卓统治的大业啊!
是年,萨木萨克病死在中亚古城布哈拉。
第三章 张格尔初露锋芒,第一次入卡作乱;浩罕国久怀觊觎,暗地里助纣为虐(略)
第四章 边乱牵出“斌静案”(略)
第五章 张格尔第二次入卡作乱,旋败诈降;巴大臣四百里孤军进剿,妄杀覆没(略)
(本文属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道光平叛》实体书可登录当当网定购)
(未完待续)
创作不易,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本书已出版,我已获得出版社和作者授权。文中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交流请发简信。
更多章节,欢迎关注我的文集:历史小说《道光平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