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死亡,我们是惧怕的,一如惧怕黑色森林中,点点幽暗的光。没有尽头的田野,隐匿了生命内部的细节。人类用什么能深埋死亡——这世上唯一确定的事,就是向死而生,一个清醒者的梦幻。其实活着,就是胡乱地扎起一把又一把,生活的花束,终会有一朵,清冷地开放在你我的墓碑旁。到那时人所有的痛苦也将消失殆尽,还有欢乐。它们殊途同归,带着一棵草木的荣光。
——死亡题记
关于死亡,太多的人深有体悟,太多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对其进行过深刻而富有洞见的描述或刻画,又有太多的人总想避而远之,甚至试图永生,企图通过宗教或其他的方式获得不死。可死亡就是死亡,它像一座存在了亿万年的大山,一直伫立在那儿,无论人的世界如何变迁,无论我们如何对其进行定义或评说,无论我们世人是如何的不情愿不甘心或拼命抵触抵抗,它都一直等在那儿,耗在那儿,岿然不动。这是大自然的铁律,任谁也无法改变。这正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关于死亡,关于死亡的本质,前人也论述了不少,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看下新锐思想家王建平是如何理解和对待的。
《论死亡的本质》
——作者王建平,中国新锐思想家,感知理论创造者,自由作家,诗人,小说家。
生死是生命的正常属性,正因为有生死,生命才得以更新和存续,生命才会产生新的可能性。生死过程是生命合理的淘汰机制,是生命对存在合理性的校正,是生命进化的必然进程。
死亡意识对人以外的其他生物影响不大,生物都有趋生避死的本能,但死亡的发生不会影响生物原有的生存状态。人则不同,当死亡来临时,除了生命的结束,人的精神意识、记忆、经验及自我经营的一切都将终结,生命可以重生,而人的精神及自我将因死亡而永远消失。这对于人来说,是不可逆转、不可再生、不可延续的。所以,死亡对于人的自我意识是毁灭性的。
因此,死亡的意义对于人相比对于其他生物大为不同,人的一生除了维持生命,主要的时间、空间、注意力、活动能力及生存目的都在建立和维护自我的精神王国,而人毕生努力保持的一切会被死亡瞬间毁灭,不复存在。人能接受生命躯体的消失,但我不存在让人无法接受,所以,人不能把死亡作为一切的结果。
既然死亡不能避免,人就注定向死而生,为死而生。把死亡作为精神的结果是极为矛盾而无法成立的,但死亡必然存在,这就使得人的精神意识受到压迫而产生畸形及非理性的变异。恐惧、自私、贪婪、纵欲、自卑、自恋、暴虐……等一系列精神性反应因此发生。因为自我必亡,人生变得毫无意义,而无意义的人生就成了死亡对人的赐予,所以,人就变成了一个精神自我的矛盾体,茫然而无助地对抗死亡和等待死亡。
然而,死亡是不会改变性质的,它更新生命的使命不变。人的生命可以因死亡而更新,但自我意识必须因死亡而中止,所以人不会拥有连续的自我意识。每个人新生,得新建自我意识,待自我刚刚建构完成,死亡又立即将其中止……如此循环往复,实际上抑制了人自我的膨胀与扩张,让人的精神意识不要离生命的本性太远,其实这就是死亡对于人的特殊意义。
死亡本是维持生命存续的一种方式,生命使用它来保持一代又一代新鲜与活力,而人却用它来自虐——人至今得来的苦痛伤悲多来自死亡的威逼,人徒劳地拒绝死亡付出了一生恐惧的代价以及丧失了生命本来的意义。
执迷不悟的人甚至梦寐以求希望以永生来对抗和战胜死亡,如果某时某日人真的永生了,是福呢还是祸?
网友评论
1.通篇来讲,文章并没正面回答死亡的本质,这与题目矛盾。其中前半篇乱糟糟的,引导语和引用语无严格逻辑关系,王的那段话对象是“生死”,并没对死亡进行论述;中间那几段不知道所云何物;结尾直接拉来一个“把死亡作为精神的结果”作箭靶,乱射一通。就算不是论文,也好歹把题目说的东西兑现一下不是?
2.文中很多句子都是不成立的,比如:
(1)死亡意识对人以外的其他生物影响不大,生物都有趋生避死的本能,但死亡的发生不会影响生物原有的生存状态。(第一句是无根据的话,第二句就直接打脸了,第三句简直令我无语,都死亡了,状态都改变了……)
(2)生命可以重生,而人的精神及自我将因死亡而永远消失。(撇开语法问题不说,你觉得后一语句没问题?屈原表示不服……)
(3)把死亡作为精神的结果是极为矛盾而无法成立的,但死亡必然存在,这就使得人的精神意识受到压迫而产生畸形及非理性的变异。恐惧、自私、贪婪、纵欲、自卑、自恋、暴虐……等一系列精神性反应因此发生。(那些你所谓的变异是因为死亡吗?死亡会压迫人的精神意识吗?)
就举三个。
看看就好,不喜欢就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