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渡河入林》

作者: 西山居客 | 来源:发表于2019-11-23 21:29 被阅读0次

      连着看了两天海明威的《渡河入林》。这部长篇出版于1950年,海明威51岁——和文中主人公“上校”差不多年纪。海明威声名赫赫的《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都出版于1940年或以前。换言之,《渡河入林》是海明威在长篇小说领域搁笔十年之后的首部作品。小说出版后恶评如潮,被誉为海明威最差的作品,没有之一。1952年,《渡河入林》出版两年以后,为海明威带来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的《老人与海》来了。马尔克斯说:没有《渡林入河》,就没有《老人与海》。

      这本书看的过程极为迷惑。先是前面照例有介绍,这个版本是台湾的译本,介绍写得不同凡响。本想跳过这部分直接看译文,没想到这不是简单的介绍,准确说是书评。而且,还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书评。始终觉得,单独去看任何事物都没有意义,且不准确。好的观察应该是大背景下、有整体感的观察。看了宇宙,再看沙尘,意味自是不同。介绍文章的题目很醒目:《渡过这条河,到树林子里死去》。文中不仅完整回溯了海明威的写作历程,最精彩的部分在于对二战后西方文化变迁的描述,看过后对于欧洲与美国文学史会有更好的理解。作者唐诺,亦是《阅读的故事》的作者,被称为职业阅读者。尽管对于《渡河入林》的评价不能苟同,但书评确实写得极好。

谁的《渡河入林》

    《渡河入林》的阅读体验令人诧异,读的过程中经常出离。故事情节极简单,一位参加过世界大战的上校,在威尼斯,见了以前的战友和19岁的恋人,然后去打猎。在打猎归来的途中,心脏病发作,死去。小说的英文名“Across the river and into the Tree”出自美国南北战争时一位将军临终前的话,在小说中似乎映射了上校一生的战争经历和最后的死亡。唐诺认为小说的文字狼藉一片,结构也破碎松散。乍看是这样。在前80%的部分,我都无法集中精力阅读,一直出离,像看游记一般。因为写的是威尼斯,竟然不自觉地想起去威尼斯的旅游,想起贡多拉。即便女主——美好的19岁威尼斯贵族女子的出场也没能改变这种出离。然后开始关注文中提到的酒,想杜松子的喝法,甚至想查查如果杜松子做基酒,到底有哪些比较好的调酒方法。我记下的是真实的阅读感受。阅读和写作一样,极为私密,可能没有两个人的感受是一致的,或者相通的。所以在这方面的交流往往无意义且浪费时间。就像喝酒,一个人可能把自己喝一种酒的感受完整、准确地告诉另一个人吗?即便可以,另一个人去喝的时候,可能发现完全不是一回事儿。就像唐诺认为很烂的《渡河入林》,我倒认为是了不起的作品。

      认为它了不起,并不是刚读完的感受。全部读完的时候,还是很迷惑。这倒应了海明威的话,知道自己确实摸到了冰山一角,但是下面的冰山是什么,完全不能得知。于是又重新看唐诺的介绍,很赞成马尔克斯对小说的评价:“……《渡河入林》这部最不成功的小说是他最美丽的作品。……在一位如此博学的技师笔下,会存在那么多结构上的裂缝和那么多文化构造上的差错,是难以理解的。……这不仅是他优秀的长篇小说,而且也是他最富有个人特色的长篇小说,因为这部作品是在一个捉摸不定的秋天黎明写的,当时他怀着对过去岁月无法弥补的思念之情和对他所剩不多的难忘生命岁月的预感。在他的任何一部作品中也没有留下那么多有关他个人的东西,也不曾那么优美、那么亲切地表现对他的作为和他的生活的基本感受:成功毫无价值。他的主人公的死亡看上去那么平静、那么自然,却神秘地预示了他本人的自杀。”

谁的《渡河入林》

      顺着这条线重新审视全书,会发现这些看似冗长无意义的对话是不可取代的。一个五十岁的征战沙场的上校,带着战争留下的身体的伤残,带着对战场血腥的回忆,在一个美好的城市威尼斯,和美好的恋人度过最后的亲密时光。如果是我们普通人,这时候的对话不可能是豪言壮语,应该就是文中这样子的:反复的、拖沓的、无意义的,但其实里面有最深的眷恋和不舍。这就像钟摆,循环往复,看起来单调又没有方向,但时间就这样前行。上校早晨醒来,等恋人的电话,对着恋人的画像自语,然后出发去市场。海明威的一项超强技巧唐诺看得很真,就是他能够就这样有条不紊地写客观,自己完全不在其中地写客观。在读过的书里,真的这项技能无人能比。在海鲜市场上,上校一样样看过去,认真地买打猎用的食物。他在等什么?等年轻情人密会后的清晨的电话。越这样平淡,越这样专心,等待,那种看似平淡实则焦灼的等待,就越哀婉动人。然后,专心一志地去打猎。结冰的湖面,引诱鸭,冰桶,不配合的船夫,没吃到香肠的猎犬,带回的几只野鸭......然后,最后的时刻到来,匆匆中只来得及写下一张纸条......

      准确地说,这不像一个故事,更像一个人对生命的审视。可是,对于审视的感受和结论,他什么也不说。他就在那里,喝酒,和小女友聊天,去市场,打猎。仔细想,这样的作品还有一些。但是和《渡河入林》不同的,是它们提供结论。比如悔悟,比如和别人或者自己的和解。《渡河入林》最让人难以忘怀的一点,就是它什么都不说。就让读者看威尼斯的酒店、市场,看这个老军人的战友和女友,看打猎的场景。但是一卷终了,你终于忍不住会问:到底为什么这么写?那些冗长无趣的对话背后,到底是什么没有说?没有说的,才让这部作品伟大。就像史诗的写法,看着循环往复一般,但其中深意,全在言外。

谁的《渡河入林》

      不知道为什么,这部读起来没有阅读快感的作品,甚至唐诺认为文中那些无意义又冗长的情话会考验读者读完的耐心,会让我觉得海明威写的时候极其舒服放松。仿佛真的在一个晦暗不明的黎明,带着将醒未醒的矇昧的觉悟,很舒服地一气呵成。这部作品海明威寄予厚望,没想到出版后遭到从未有过的恶评。作者认为的好作品和读者认为的好作品往往不是一回事儿。作者从自己内心以及写作的状态和感受来认出好作品的样子,读者的评定方式千差万别。

      唐诺不仅写了《渡河入林》的评价,兼及对海明威文学成就的评价,认为海明威会渐渐在美国文学的舞台上褪色并隐去。相比海明威,唐诺更推崇福克纳。我觉得福克纳非常好,在读完《渡河入林》之后,觉得海明威也伟大。但是,这些人的观点与海明威和福克纳何干呢?海明威活着认真上战场,认真写小说;福克纳在自己的小镇上悠闲喝酒、写作。他们谁会费心思去想后世如何评价他们?以后的读者会不会悦纳他们?想想都觉得无趣。

谁的《渡河入林》

    《渡河入林》是海明威自己的愉悦和消遣,或者说反思和悲壮,这与别人是全不相干的。就像他让别人代领诺贝尔文学奖,写下的一段致辞:“人所写的东西,似乎总不能立即为世人所领会,在这方面,有时一个作家是幸运的。唯久而久之,人所写的,还是会水落石出,藉着他所拥有的书写技艺,他的作品会让他不朽——或湮没无闻。/写作,充其量,不过是一场孤单的人生。为作家而设的组织减轻了这份孤单,但是我很怀疑这能否真的在写作上有所助益。褪去了孤单,他的公众声望日增,作品却往往开始败坏。正因为他独自工作,如果他又够好的话,所以他每天都得面对永恒的存在,或不在。/对真正的作家来说,每本书都应该是全新的开始,是在此尝试前所未及的新东西。他应该总是书写自己从未做过、或他人做过却失败的东西,运气好的话,他会成功。”

相关文章

  • 谁的《渡河入林》

    连着看了两天海明威的《渡河入林》。这部长篇出版于1950年,海明威51岁——和文中主人公“上校”差不多年纪。...

  • 为谁而写——读海明威《过河入林》

    为谁而写 ——读海明威《过河入林》 作者:树 近日,读了...

  • 米亚罗彩林秋色

    七绝.米亚罗彩林秋色 平水韵(押韵:二萧) 文/萧入铭(重庆) 西边雪嶺彤枫树,米亞罗游七彩桥。 大渡河堤飞索链,...

  • 读书笔记(乞巧)

    乞巧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

  • 温差

    以前觉得自己,在人和人交往上,真的有一种悲壮的残忍,野象渡河入林,白鸟收羽赴水,十足十的真心就要用十足十的真心相衬...

  • 奈 何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如若渡河 凭何渡河

  • 临春风雪

    阑珊风雪入楼中 依曲水,流觞梦 渡河无捷岸 梅雨沐惊风 临云不惧山高冷 一夜如姜翁 谁曾独钓 江雪朦胧 问天外 来...

  • 2020七夕专辑

    乞巧 [ 唐 ]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

  • 入林

    风平蚊乱舞,叶茂见衰椿。 人隐林间道,心多世上尘。

  • 烙印在唐诗里的七夕情缘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出自唐代林杰的《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谁的《渡河入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rkk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