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土众生》*
*第一卷•从灵魂到是者
*第一章•引论:在滥用中失义的“灵魂”与在集体记忆中失忆的灵魂的所指
第二节:科学与灵魂:你的灵魂有21克重吗?
(一)你的灵魂有21克重吗?
1.荒诞的实验
上一节,我们讲到了,人总是会探索自己的内在。这种向内的探索,都无法回避一个叫做“灵魂”的东西。
当然,更为准确的表述,应该是,人向自己心理活动的探索创造了可以被命名为灵魂的心理意象符号的所指。
因此,这个“灵魂”,在佛学中观与唯识两大体系内,都被称为“假名”,也就是“我空”。只是中观强调假名由因缘所生法幻化,唯识认为假名由种子经熏习而萌发。
在具体的关于灵魂的内涵方面,灵魂没有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定义。灵魂在不同文化,有不同的含义。
我们首先对灵魂做一个概述。灵魂在各宗教和哲学流派中的定义,具有下列性质:
灵魂是人体内的非质料的(immaterial)或无形的(incorporeal)存在,是人得以存在或活着的核心要素(essence)。
这样的无形存在(being)是否存在(exist)?
在科学信仰盛行的时代,你是否会想到:有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可以证明这种存在?
去面对科学的诘难,不等于所有的观念,都理所当然应该被科学强行兼并——简称“强兼”。
所以,接下来,我们将考察几个关于科学与灵魂的问题,从而将灵魂的范畴加以明晰,以划清灵魂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界限。
提起灵魂的科研这个话题,许多人会想到一个称量灵魂重量的实验,或是电影《21克》里的一句台词:
“他们说,在人死亡的瞬间,人失去21克的重量。”
实验是这样的:
美国麻省的大夫,邓肯.麦克道高(Dr.Duncan MacDougall)于1907年4月发表在“美国医学”杂志上的研究,在“鬼魂网”上有原文全篇。题目是“关于灵魂是物质的假说并用实验证明灵魂物质的存在”。作者为了验证灵魂是一种可以测量的物质,特殊设计了一种安装在一种很灵敏的秤上的床,试验方法是让快死的人躺上面,然后一直精确测量这个人的体重,看在死亡的瞬间体重的变化。死亡的瞬间轻了部分就是因为死亡丢失的部分,作者称之为灵魂的重量。
这个实验,在西方科学界被当做一个笑话。
英国当代认知心理学家Bruce MacFarlane Hood对这个实验给出了如下评论:
"because the weight loss was not reliable or replicable, his findings were unscientific."
这一实验被嘲笑成与减肥一般不稳定的数据指标。
美国作家Mary Roach在《Spook: Science Tackles the Afterlife》 (2005) 一书中再一次肯定了超心理学等“伪科学”迄今为止试图证明灵魂存在的尝试无一成功。
《你才是兔子!》系列之《该磨刀了》:终有一天,兔子可以上天入地,可以108,可以飞行,可以圣水。终于有一天,兔子可以去死。没有什么不死。死神会死。上帝也会死。死神杀光所有的兔子,兔子心中的上帝便不复存在。死神又该磨刀了。2.混淆的概念
上文中说过,有科学家想证明灵魂是物质属性的存在。那么,这个“物质”该怎样被定义?
于是,有一个哲学流派划分的问题,在这里需要啰嗦几句。因为国人学高中政治和大学马哲的时候,大多没有去计较几个概念的差别。
唯物主义(Materialism),所说的物质,是matter,而不是substance。substance本身不可能作为是者(being)来解释世界为何如此。
所以,唯物主义多用material interactions一词,强调物质(matter)要相互作用,才能构成心灵在内所有现象的根源。物质(matter)本质上是自然界中的基础物质(fundamental substance )。
所谓的朴素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所描述的那些轴心时代和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流派并不是没有所谓的辩证法,也不全是将matter当成是具体的自然界中的物质。
唯物主义本身就在强调matter所占据的是者(being)的位置。然而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并不认同是者这个概念在哲学中的意义。
被批判的谢林说世界统一于存在的那个存在,英文文本里就是是者(being)。而马恩原典里面讲唯物主义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那个存在用的existence.
这就是马恩的唯物主义。然而,马克思主义真正就“唯物论”的精彩论述,在历史唯物主义里面。
下面再引用一句英文版《空想和科学社会主义》中的话,对马恩的唯物主义的本来含义加以说明:
The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starts from the proposition that the production of the means to support human life and, next to production, the exchange of things produced, is the basis of all social structure; that in every society that has appeared in history, the manner in which wealth is distributed and society divided into classes or orders is dependent upon what is produced, how it is produced, and how the products are exchanged.
当时的中译本其实有很多扭曲之处。建议大家看英文版。最忠实原著的翻译是俄文版。所以十年人祸之后,一些有志之士从俄文译本中寻找信仰的出路。
与唯物主义颇有几分相似的,是物理主义:世界上所有的现象,归根结底都是物理的结果。给灵魂做科学实验,恰恰是要证明灵魂在物理主义意义上的物质的基础。
然而,问题不在于唯物主义和物理主义,在于如何看待“灵魂现象”。
《你才是兔子!》系列之《兔宝玉》:你才是银样蜡枪头!本宝宝有钱买万艾可!(二)量子的幽灵
随着前沿科学的革新,不死心于“灵魂存在的科学证明”的人,又为科学界制造出了新的笑料。
美国物理学家Sean M. Carroll,这位多次出现在历史频道电视节目中讲解宇宙的学者,在2011年《美国科学》的文章《Physics and the Immortality of the Soul》中对灵魂存在的论证做出如下阐述:
"Not only is new physics required, but dramatically new physics. Within QFT, there can’t be a new collection of 'spirit particles' and 'spirit forces' that interact with our regular atoms, because we would have detected them in existing experiments."
这段文字中的QFT是quantum field theory的缩写,也就是量子场理论。
Carroll先生这位用灵魂观念反对量子场理论的先驱,遭遇的反驳,同样是:不科学!
神经学家Peter Clarke在《Neuroscience, quantum indeterminism and the Cartesian soul》一文中认为,没有任何事实依据可以证明人类大脑具有量子层面的因素在其中促成了灵魂(soul/self)的存在。
说个最简单的比喻:你能用手摸到一粒量子级的微观粒子,并清晰地感知到自己摸到了它吗?相信正常人都会像在下一样做不到这一点。
科学与灵魂,自身的内涵里没有对方。所以,从对方身上找自己的存在,是不可能得到证明的。这就是缘木求鱼的做法。
因此,为灵魂的存在寻找科学的证明,尤其是物理学的证明,是荒诞的。
《你才是兔子!》系列之《折翼的天使》:你说折断本兔的一只翅膀,本兔才能去找生命中的另一半。于是,本兔找到了,她已堕入地狱。在天上的父,你给本兔等着,阿门。(三)科学与灵魂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1. 理性无能?
接下来,关于科学对灵魂是否存在的证明,让我们来看两个类似的问题:
(1)你能找出上帝存在的证明吗?
(2)你能找出上帝不存在的证明吗?
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毫无疑问,都是否定的。
对于灵魂,也是同样的情形:你无法找到灵魂存在和灵魂不存在的证明。
不仅如此,以科学探讨灵魂的存在与否,还会面临灵魂的定义的不固定、不确定的问题。
在给灵魂找到科学证明之前,首先要给灵魂找到科学的定义。然而,这是不可能的。
许多对灵魂存在的粗浅证明,往往在定义上玩着循环论证的把戏。
例如,认为灵魂就是人的精神,人有精神,所以人有灵魂。或者稍微进一步地,推测人之所以会有思想意识,是因为人有灵魂。
也有认为人的肉体之所以能有生命,是因为人有灵魂。这种推测和牛顿对第一推动力的猜想如出一辙。
所以,许多关于灵魂的追问,一开始已经默认了灵魂的存在。就好比问“第一推动力”的来源,就已经以推动力的发出者的存在作为了前提一样。
2.谁见鬼了?
灵魂作为鬼魂形态在各类灵异事件中被接触到的各色案例,在全球范围广泛流传。
这些案例就如同“超心理学”中的心灵感应、透视能力、耳朵听字等实验一样,不能给予所要论证的对象以充分的理由。
非但没有,还让问题更加复杂。
如果鬼魂是非物质的存在,并且能被看见,也就意味着人类具有沟通非物质世界的能力。
那么,人类的这种能力该怎样有效化地开发?这种认识能力的生理基础何在?这是真正看见还是幻觉?
这些相关的问题牵涉着“见鬼”的可靠性而这些问题却难以得到明确的解答。因为这些问题如果有答案,那么,这些答案只有“鬼”知道。
所以,鬼魂的所谓案例,只会引发更多不确定的问题,并让对灵魂的探讨陷入循环论证。
既然西方自然科学的路走不通,我们该立足于什么基础,来讨论“灵魂”?敬请关注下一节,你会看到不一样的答案。
第三节:“灵魂”的训诂:一个惊天秘密的曝光
“灵魂”是什么?在我们思考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确定,我们所有的思考都需要以语言为工具。
语言在人类认知能力进化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伴随人类进化史发生发展的语言,作为符号,其本身就需要在象征层面包含所指对象的某些意义。
所以,对“灵魂”一词的理解,应该从“灵魂”这一词语的训诂与词源说起。
既然在上一节,我已经提出了灵魂从科学途径无法定义,从形而上途径存在逻辑错误,从鬼魂案例得不到合理证明;于是对灵魂最适合的讲解,就是语言与文化。
为了说明灵魂观念在文化中的作用,在个体心理活动中的地位,在哲学思想中的意义,本文就从“灵魂”的词源入手,深化对灵魂的一般理解。
(一)英文里的“灵魂”
英语的灵魂一词,是soul。在老式英语中写作sáwol或 sáwel。
这个词,在现存文献资料中,最早见于《贝奥武夫》——英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长诗,押首韵的。
《贝奥武夫》的作者如今佚名。但学界可以肯定的,是作者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化背景。
盎格鲁撒克逊人从大约5世纪起迁移并定居在大不列颠。他们由日耳曼部落人群组成。他们带来的文化和语言渗入了当地土著的文化和语言。
当视线移至德语的传统,在老式撒克逊语中,灵魂是sêola。它的词根来自sêo,意为sea(海)。
sêola的含义是'coming from or belonging to the sea/lake'。因为当时的日耳曼人相信:灵魂从神圣的湖水中诞生,最后回归于神圣的湖水。
(二)古代汉语里的“灵魂”
与老式撒克逊语言中的含义类似的,也是将灵魂与“水”联系在一起的,是甲骨文中的“灵”的意义。
“灵”在汉语中,有“魂”的含义。如现代所说“灵堂”的灵,就是。
“靈”(灵)与“零”同源,后分化。靈,甲骨文写作“霝”:(雨)(两个“口”),表示巫师念念不停地祈祷下雨。
造字本义:大旱之时,巫师念念有词地祭祷求雨。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这一意义,如今只在古代汉语中寻得——在《诗 • 鄘风 • 定之方中》,就有“灵雨既零,命彼倌人。”之句。
汉字的“魂”字,是“云”和“鬼”的结合。鬼是表示人死后的状态。云则表示人死之后出现的如“云”一般飘渺不确定但又确实存在的产生物。
云是水汽凝结而成。于是,可以说,“魂”字与“灵”字所表达的“灵魂”的意思,和老式撒克逊语类似,都与“水”有关。
汉字的“魂”,在《说文》中是“阳气也”。
《左传·昭七年》:“人生始化为魄。旣生魄,阳曰魂。”
因此,“云”所描绘的,确切的说,是“气”。
然而对“魂字”在先秦的含义所能获得的信息,到此为止。这些信息综合起来,所谓的“阳气”,是灵魂的基础。
(三)古希腊文里的“灵魂”
在古希腊语言中,作为心理学英文词源的 名词ψυχή (psychē, "life, spirit, consciousness"之意),所对应的动词ψῡ́χω (psū́khō)的含义是"to cool, to blow",即“风吹,喘气”之意。
通过以上对“灵魂”的训诂与词源的考证,我们可以看出,全球几大文化系统中的“灵魂”词语中包含的意义,具有共通之处。
这一共同点在于对灵魂的象形上。几种文化的原始思维都以“水”和“气”等无自身具体形体的存在为灵魂的象征性符号。
原始认知对灵魂的象征性理解方式在个体思维中的留存,成为后世灵魂观念传承的心理基础。
心理内省与默照之下观见的“灵魂”为社会精英阶层的灵魂观念提供了心理层面的依据。而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的“灵魂”观念则是与“鬼”的观念相结合得以延续。
(四)对“灵魂”的追问:揭秘文化之幽
灵魂在中国古代文字里,是死人的鬼魂,所对应的英文是“ghost”。
人死为“鬼”。“鬼”一开始不是“鬼魂”,只是对人在死亡状态的一种称谓。
在甲骨文里,“鬼”字写作“一个盾牌挡住人的头部”。
“盾牌”的形象在古代战斗中的意义,表示阻挡与隔断,同时,也表示保护。
因此,“鬼”的含义就是:人与自身之外的所有信息与物质交流被阻断。
到这里,问题的关键出现了。
既然是被阻隔,就意味着有一种事物存在于用于阻隔之物的背后。
而这个阻隔之物本身所包含的保护意义,也可以让这种阻隔具有保护某种存在物的意思。
所以,“鬼”字所象形出来的古老文化中的死亡观念,认为死亡是生命步入的一个阶段,并且这个阶段是生命在本质上的延续。
生命的存在,在死的阶段与生的阶段所不同的地方在于,死只不过是人与外界的沟通被阻断了。
通过上文对“灵魂”的训诂分析,我们发现,“灵魂”这一符号本身包含的意义将我们引导向文化人类学的阐释范式。
人死之后的状态,是怎样一番光景?如果活着的人的信息和物质的交流被阻断,那么,有没有一种与生人不同的交流方式,可以传达于死者?
生者与死者的交流,在文化人类学的视阈下,是一种巫术行为。中国古代巫祝文化在“绝地通天”事件中发生过一次逆转。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放到以后的章节来解释。
本文至此,通过对“灵魂”的语言分析,提出了三个观点:
1.语言文字发生过程中的“灵魂”观念的阐释与象征,在全球主要文化系统中,有着具有人类心理机制性质共通点的相似之处。
2.语言文字中的灵魂观念是对现存语言文字发生之前的文化中的灵魂观念的继承。所以,轴心时代对“灵魂”在语言文字意义的定义,是对一个更为古老的文明的生死观的颠覆。
3.精英阶层的灵魂观念继承了语言文字中“灵魂”的意义,而民间信仰中的灵魂观念则建立在对“死鬼”的理解和臆想之上。
(五)你的“灵魂”,真正属于你自己吗?
通过上文对“灵魂”的训诂分析,我们发现,“灵魂”这一符号本身包含的意义将我们引导向文化人类学的阐释范式。
个体对自己内心的关注,对自己“灵魂”的关注,不可避免地带有文化与人格的色彩。
鸡汤与干货中yy出来的自我完善与“灵魂”提升,都不可能有纯粹性的实现,不可能真正意义上达成。
一个人,能否把本不属于他自己的这些文化的影响,从自己心理剥离出去?
遗憾的是,这种剥离的心理能量来源,也依然是文化。那么,是否灵魂永远不可能纯粹?
个体对灵魂的反思与追问,必定在文化语境中发生。这就是我们接下来几节的内容。我们需要梳理一下我们中华文化语境中的“灵魂”观念了。
当你思考或与人交谈时,你对用于思考和沟通的语言的含义,是否得到了充分的理解?
接下来的章节,让我们关注以下问题:
先秦民间信仰文化中的灵魂观念及其在历史记忆中的影响
网友评论
其次,想说的是,在下完全不能理解您的问题的意义何在。既然没有,那么这个没有的东西也就没有意义,所以“又如何”的主体也就不是这个没有的事物,而是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关这个没有的东西什么事?这种问题本身就有毛病。
再次,不知道您以怎样高明的方法证明了灵魂没有。
祝您周末愉快。
这个系列的第一卷,是讲文化中的思想内核的发展过程,就是从灵魂到是者的过程。一些关于灵魂的具体内容,会在后面慢慢写。😊
不过,,记得老师你是有佛缘的人,不妨结合佛学去理解灵魂。灵魂的存在等问题,在佛学里叫做十四无记,是不予回答的问题。佛学三法印之一“诸法无我”强调的无我,就是不能有灵魂观念。这个我,等于灵魂,等于主宰,等于是者,也等于生命。🙏
佛学对我执的讨论,可以看看《唯识论》和《中观论》。
如果要寻找灵魂,不妨去感悟自己的“佛性”,可以看看《佛性论》,或者《十八空论》里面“性空”一节。😀
但如果是艺术创作方面,晚生经验尚浅,其实观老师您的作品,已经能感受到“灵魂的迹象”了~👍
嗯,我的经验是倾向于在无我的状态下,灵魂被创作所自然塑造。因此,艺术既不是表现论也不是再现论。灵魂只存在于艺术的创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