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史简友广场散文
老子|第26章 燕处超然

老子|第26章 燕处超然

作者: 龙门村夫 | 来源:发表于2023-04-10 21:39 被阅读0次

【第26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为人稳重,心情安静,不为外物所惑,是做一个君子的基本要求。在这一点上,不管是道家,还是儒家,都很重视。

老子认为,稳重是克服轻浮、心情安静是控制躁动的最好办法,稳重和安静都是必须具备的品质。这就像君子领兵打仗一样,不能离开粮草、装备(圣人旅行离不开行李粮食),即使碰到高堂华屋、美食美女、美景奇观,也能做到像在家闲居一样,超然处之,而不为其所役。但是,那些万乘之主,那些国君和侯王,为什么却不自重其身,轻率地治理国家?要知道,轻浮就会失去根本,浮躁就会失去重心。

儒家强调,“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论语·学而》)。这里的“重”,既有自重的意思,也有稳重、厚重、敦重的意思。人首先是要自重。一个不自重的人,其品行、德行需要打个问号。不自重,何谈厚重、敦重?又何谈别人对你的尊重或者敬重?自重,就要谨言慎行、尊重自己的人格,然后才能有威严,学习也才能真正沉下心来。学君子之道、行君子之道须有威,有威而后其言行可信于众,若不自重则不能有威信。一个不自重的人,必内心轻浮。内心轻浮,则学习态度就不够端正。近代的程树德《论语集释》引清朝陆陇其《松阳讲义》说,“学必深沉而后能固,不重则浮;学心镇静而后能固,不重则躁。”学习如此,处世亦如此。

躁,指躁动,心不安,性情急躁,不冷静,用心不专,浮躁。儒家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论语·季氏》)别人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你就抢着说话,这就是躁。孔子的弟子仲由(子路)就有这样的毛病。孔子跟弟子们说话,仲由(子路)总是“率尔而对”,而孔子总是“哂之”,甚至直接批评他。心静才能做好事情,荀子说:“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为什么?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自己没有耐心去挖洞穴。

什么是“燕处超然”?《论语》记载孔子退朝在家,“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论语·述而》)。孔子退朝回到家里时,既整齐端庄,又和舒自然,还听听雅乐。即使不在公共场合,孔子也保持着纯净、明朗的形象,穿着整洁,仪态温和舒畅。在家里,就不要板着脸了,该放松就放松一下了。超然,还有不受外界影响,不为外物所动的引申意义。庄子说:“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安于天理顺从自然的变化,哀乐便都不能进入心中。物于物而不物物,就是被物所役,就不是超然。

当然,老子讲的这段话,主要是对侯王、国君讲的,实际上也包括了周天子。老子的生卒年月不详,但根据有关记载,老子生活的年代,应该是周王朝的周灵王、周景王、周敬王时代,鲁国的鲁襄公、鲁昭公、鲁定公时代。根据记载,据说孔子还曾向老子问过礼。这个时代,“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之间为争夺权力、土地,相互进行征伐,人民深受其苦。同时,一些侯王或国君或纵欲望自轻,或急功好事,既失治身之根,也失为君之道。老子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

韩非子曾经说:“若夫齐田恒、宋子罕、鲁季孙意如、晋侨如、卫子南劲、郑太宰欣、楚白公、周单荼、燕子之,此九人者之为其臣也,皆朋党比周以事其君,隐正道而行私曲,上逼君,下乱治,援外以挠内,亲下以谋上,不难为也。”又说:“以今时之所闻,田成子取齐,司城子罕取宋,太宰欣取郑,单氏取周,易牙之取卫,韩、魏、赵三子分晋,此六人者,臣之弑其君者也。”(《韩非子·说疑》)韩非子认为这六人都是“弑君”之辈。而其中的“单氏取周”,记述的则是周王室的混乱。

春秋末期,周王室形成了以姬姓刘氏和姬姓单氏联合执政的局面。刘氏为周顷王之子刘康公的后裔,属于王室近亲,而单氏是西周初年单公的后裔,属于王室远亲。单氏虽早在周庄王之时便已执政,七代八人世袭为卿,控制王室政权,但因为刘氏属于王室近亲,自崛起之后,地位高于单氏。公元前520年4月,周景王想立自己宠爱的庶长子王子朝为太子,打算杀死卿士刘献公、单穆公,周景王在动手之前因暴病去世,刘氏、单氏立了王子猛为周王。王子朝在周景王下葬后发动叛乱,从而开始了历时十九年的王子朝之乱,最终王子朝被杀,刘氏、单氏在排除了一大批支持王子朝的世袭贵族后,势力更加稳固。公元前493年,晋国六卿内讧,范氏、中行氏与赵氏开战,刘氏与范氏世代通婚,周人因此支持范氏、中行氏。赵鞅在彻底击败范氏、中行氏后,责问周王室,周人只得杀死刘氏的重要谋臣苌弘谢罪。刘氏从此逐渐失势,至周贞定王时期,刘氏灭亡。从此单氏独秉周政,成为王畿内唯一的大族,终于在战国初年形成单氏取周。这一段历史,在孔子编的《春秋》和左丘明著的《左传》,都有记载。

当然,关于“以身轻天下”的事例,还可以说天子、侯王、诸侯只顾自己享乐而不管天下。这样的例子也是很多,比如“烽火戏诸侯”,比如“酒池肉林”,比如“何不食肉靡”,以及其他的历史上的皇帝们那些荒淫无度的事例。这样的事例大概更能贴近于老子的“以身轻天下”的描述。

而老子的教诲,大概也是每一个普通人都需要认真思考的。

相关文章

  • 读《超然台记》

    《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超然于物外,就可以无往而不乐。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就不会有什么烦恼,能成为知足者常...

  •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周]老子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

  • 晚读🌹自在的人生境界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这句话,就是我们做人做事获得大成功的关键处世法!老子这句话的用意就是...

  •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春秋时期 · 老子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以万乘之主,而以身...

  • 【1029我在悦读】不要本末倒置

    书目:《老子释义》作者:郑伯森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

  • 负重致远,有所背负才能走得更远

    老子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

  • 《老子》新读第26章

    《老子》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guàn,燕yān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

  • 无题

    本无退步向前,难得燕处超然。 谁道诗书负我?老来自享清闲。

  •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1

    第26章 宜戒轻躁 第一节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①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②。虽有荣观③,燕处超然④。 【...

  • 什么是轻重?什么是静动?

    《道德经》第26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子|第26章 燕处超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clw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