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荐书日更好文燕过留痕群友存文
重塑历史观的《万历十五年》

重塑历史观的《万历十五年》

作者: 阳生_ | 来源:发表于2024-04-03 16:30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在搜索历史书榜单时,《万历十五年》多次上榜,秉持着“好书必读”的理念,我翻开了这本书。作者黄仁宇是一个美籍华人,他并非一个作家,而是一个历史学家。通读全书及书后观点,我认为他对历史有着不错的认知,客观、公正,且有启发意义。

    回到本书,万历十五年即1587年,这一年,距离明朝开朝已过去219年,距离明朝灭亡还有57年;这一年,明朝大臣海瑞、军事家戚继光去世,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出生;这一年,欧洲的文艺复兴达到顶峰;这一年,被作者称之为明朝转折点的一年。在自序中,作者表明,本书“意在说明16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时的侧面形态。”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叙述历史的书,但并非按时间顺序或事情发展顺序,而是写了当朝较为重要的6个人,他们分别是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大学士申时行、首辅张居正、模范官僚海瑞、自由派知识分子李贽、抗倭英雄戚继光。

    万历皇帝9岁登基,14岁娶妻,18岁拥有孩子,作为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的“皇帝生涯”颇为动荡。初期,他大刀阔斧改革,一度让明朝走向经济繁荣的巅峰;后来,他开始不上朝、不立长子为太子、不做一切文官认为该做的事。他虽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在实质上却既柔且弱,也没有人给他同情和保障。

    其余5人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申时行和戚继光。

    先说申时行,他是张居正后的一任首辅,与张居正“轰轰烈烈”的政治生涯不同,申时行在担任大学士期间非常平淡,他深知官场的“阴阳”——人们口头上公认的理想为“阳”,人们不能告人的私欲称为“阴”。因此,他懂得廷臣所想而不揭穿。

    他公开表示,他所期望的不外是“不肖者犹知忌惮,而贤者有所依归”,强调了即使是不贤的人,也会有内心的道德约束和顾忌,而贤德的人则更加会有所追求和归属。申时行知道想要达到理想中“天下大治”的想法虚无缥缈,只要社会能达到一个正义占优势,邪恶不能在阳光下为害的局面就可以了。

    申时行就像一个“和事佬”,填补着文官与皇帝之间的间隙。虽然在后人的评价里,申时行既无主见,也无能力,更无作为,但在我看来,一个朝代需要这样的人。他并非毫无抱负,也并非毫无认知,只不过在看清现实后,他选择了自我隐藏。这是我最佩服他的一点,或许也是现在的我渴望达到的一点。

    枪打出头鸟,他的前一任首辅张居正正是因为生前得罪了些文官,才会在死后被万历皇帝抄家,并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家属或饿死或流放,与他关系较好的朋友也受影响。

    再说戚继光,他是一个武官,为明朝的军事力量提供了不少有用的武器和战术。不过,在那个时候武官的地位远远低于文官。原因在于明朝的政治组织一元化,而一元化的思想基础则是两千年来的孔孟之道。

    在戚继光的军事生涯中,最出色的战绩就是抗倭,即抵抗日本的入侵。当时,在入侵初期,倭寇几乎战无不胜,因为他们战术优良,且武器精良。此后,戚继光亲自招募士兵,组织新军,并教给他们特有的战术,而他带出来的兵也被称为“戚家军”。在戚继光的训练下,戚家军内部有着铁一般的纪律。

    与申时行一样,在戚继光心中,他知道并看清当朝的政治体系,他知道朝廷并不十分重视军事的发展,所以他把军事技术作为必要的辅助,这也是在当时的环境里唯一可以被允许的方案。

    然而,在张居正病逝后,戚继光失去了朝廷里的支持者,他精通政治,最后仍不能逃避政治中的现实。在清算张居正的运动中,万历皇帝听信廷臣建议将戚继光放去镇守广东,最终在贫病交迫中死去。

    书的最后一章,有作者黄仁宇对万历十五年和中国历史的评价。其中有一些我认为颇有见地,在此分享给大家。

    “中国的革命,好像一个长隧道,须要一百零一年才可以通过。我们的生命纵长也难过九十九岁。以短衡长,只是我们个人对历史的反应,不足为大历史。”

    “万历十五年公元为1587年,去鸦片战争尚有二百五十三年,但是中央集权,技术不能展开,财政无法核实,军备只能以效能最低的因素作标准,则前后相同。”

    而英文版《万历十五年》的序也让我颇有感慨:

    “历史学家检讨过去的错误,以作将来的警戒。但同时也要忠告读者,保全有价值的事物。据此猜想,今后中国极需采取东西两方的经验。因之作历史的人,务必将所有资料,全盘托出。”

    读完后,我的历史观更加全面了。初中时学习历史,我总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回看过去发生的事情,每当学习到清末的闭关锁国,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不彻底,抗日战争前夕的“不作为”,就会十分来气,仿佛中国自那以后的没落都是因为那些封建和传统的思想所造成的。但是现在,我会把这些都放在当时的大背景下去思考,倘若我身处清末民初,我的思想又是否会发生觉醒来拯救中国呢?

    从《万历十五年》里得知,道德是当朝皇帝治国理政的一大依据,因此文官的言论非常有份量,尤其是首辅。按照以往的趋势发展,这并非一件坏事,但明朝以后,中国以外的世界都在改革,甚至是发生流血的革命。在这一进一退之间,中国落后了。中国立国向来以贫农及小自耕农的经济立场作基础,农村内部复杂的情形不可爬梳,所以需要经过很多流血惨剧。

    之前在某处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大意是指,如今我们看历史,看的基本都是皇帝和皇宫内发生的事,视角都是从大国出发,然而,这样的历史却忽视了平民百姓,忽视了京城外发生的大小事。我们熟知春秋的烽火诸侯、三国的群雄割据、汉朝的丝绸之路、唐朝的开元盛世,为不少诗人文者被贬和郁郁不得志而惋惜,但却没有注意到中国的历史也是由无数人夜以继日的劳作所构筑的。

    在《万历十五年》里,我认识了6个人,也重新认识了历史上的中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塑历史观的《万历十五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onw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