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文参与馨主题第十一期【家】主题征文。
习以为常过后,便是苛刻。
———题记
壹
一日三餐,两菜一汤,一荤一素,神仙都妒。
张开心在往燕城的车上一遍一遍回想昨晚妈妈电话里说的这句话,她的表情开心得像吃了一块糖的孩子,肉眼可见的甜、轻松、自豪,这是三十几年来第一次见妈妈如此开心。这句话是妈妈的雇主对她的评价。
张开心更好奇的是难道两个月不见,妈妈的厨艺飞快增长?莫不是遇上骗子了?可妈妈也没啥可骗的,毕竟没啥钱,也一把年纪了,肯定不是只为了骗妈妈开心吧,公益骗子,不存在的。可得去一探究竟。
两个月前的一个晚上,张爸爸又一次嫌弃张妈妈煮的菜太咸,这已经是第三次了,这个星期的第三次,以往也会说说,但没有如此频繁,忍了五十年的妈妈,这次再也不想忍,放下碗筷和一句自己煮吧的话,扬长而去。
夫妻哪有不拌嘴的,不是常说气得想出去买刀,逛了一圈,买了他爱吃的瓜子回家了。
当张爸爸还在自信地这么想时,张妈妈到死党凤儿家散气。是的,是我妈妈的死党,两个人十几岁就认识了,关系那是比亲姐妹还亲,互相帮助着走到花甲之年。
“小花,好久不见啊。”妈妈笑着说,小花是老房子的邻居,以前也是一起在田间地头互相帮助的。这些年她搬家到燕城,也就不常见面。
“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不,齐活了。你们慢慢聊,我给你们腾位置。”凤儿爱人张林边打趣,边哼着小曲儿串门去了。
“姐姐,你咋样了,感觉瘦了不少啊。”小花看着张妈妈关切地问。
人,最怕朋友突然的关心,坚硬的外壳总是会被柔软融化。张妈妈突然哽咽,接着眼泪如豆子般往下掉,像坏了的水龙头,越想堵住,水就越往外冒,喷得越远。哭声也由克制的呜呜,变得更加收不住,最后干脆嚎啕大哭。张妈妈是一个不轻易在外人面前展露悲伤的人,她觉得家丑不可外扬,更认为不开心说出来只会更不开心。
作为几十年的发小的凤儿也没见过这阵仗,最多只听到张妈妈抱怨过。凤儿一时不知所措,眼泪显然比主人更知道自己的使命,凤儿也早已哭成了泪人儿。这可吓傻了小花,这昔日的老姐们到底是怎么了,那就等着吧,一边递纸巾,一边递水:“哭吧,可以哭,但要记得喝水,要不然水都流干了,人已经够干的了。”
这一句话却把哭得稀里哗啦的两个人逗笑了,眼角挂着泪,嘴角却上扬,这可难坏了下一波眼泪,是流还是不流,已经到眼角了,就像在在悬崖上的人,还是大转一圈,回去吧。
终于平静了下来。张妈妈抽抽搭搭地说:“你们......也都知道我的......厨艺,以前小队的人也都夸我炒菜好吃。这死老头,我打小就给他做牛做马,最近是天天挑我的理儿,嫌弃我的菜不好吃,不是咸,就是多油。我真是受够了。”
“哎哟,管他呢,他越说我们就只做自己喜好吃的,他越讨厌什么,我们就煮什么。”凤儿依旧像放鞭炮似地出主意,从来就不按常理出牌。
小花一拍大腿:“这样,我们一起去城里上班。”
“去城里上班?”张妈妈和凤儿瞪大了眼珠子,城里她们可去过,到处是车,楼长得也差不多,路好像也差不多,这怎么敢去,真是分不清东南西北啊。
小花早已明了她们的担心,毕竟她也是那样过来的,或许是每一个未进城的人的担忧。只见她端起水,慢条斯理地喝了一大口,看着急切想知道答案的老姐们:“你们真像好学生,老师看见你们这样渴望的眼神都会多教你们一些。对,进城当保姆。刚好有一个人问我有没有认识会做饭、照顾老人的人。一个退休老人,女的,80岁,行动不方便,洗澡需要有人帮忙,头脑清楚的时候跟常人没差,就是偶尔像小孩儿一样,所以需要有人看着。在家陪着看看电视,一日三餐伺候好就可以了。房子是两室一厅一卫一厨,平常就老人和保姆两个人。活儿简单,人也简单。”
“照顾老人,把老人当小孩儿照顾差不多,这个问题不大。就是平常也得出门买菜,之前去过一次医院,下楼了,我都找不到之前的病房了......”
“这你放心,那户人家的家我知道,下楼不到两百米就有菜市场,买菜很方便的。我这么说你可能还是害怕,我领着你走两遍就好了。山上的路都差不多,有时候都没有路,砍的柴,你都记得扔在哪个旮旯。这没问题的。工资一个月3000,包吃包住,如果不满意,到时候可以再提。”
“好!”张妈妈这次竟没有反对,似乎用尽全部力气说出这个字,也用上了一生的勇气。
贰
“你好,我姓林。”张妈妈像插班生一样怯生生又强装镇定地向雇主自我介绍。
面试的雇主是张妈妈要照顾的老人的儿子、儿媳妇和孙子、孙女,一行四个人。
“好的,林阿姨。”雇主儿子说道。
张妈妈一怔,这是第一次有人以母家姓氏唤她,平常不是被叫张妈妈,就是张家老大媳妇儿。这种感觉怪怪的,暖暖的,心里被塞得满满的,好像要从眼角溢出。不行,这是第一天见雇主,要情绪稳定。
“林阿姨?”看张妈妈,哦,不,林阿姨有点呆呆的,雇主儿子多叫了一句。
“不好意思,您继续说。”林阿姨说道。
“我姓张,叫张生,她是我妻子,王萍,这是我儿子张力,我女儿张晓雅。平常上班不方便一直陪着我妈妈,儿子和女儿也在外地读大学。我妈有点儿老年痴呆,上厕所会说,腿脚不太方便,需要林阿姨扶着她走,老人家也爱干净,没有臭味。这套房子你们住,有什么事可以随时叫我们过来,没什么事,你们自由些。一日三餐就是你们两个人吃。这里网络都有,等一下手机帮你连上WiFi,看网页什么的都方便。这电视也可以放。”张生一口气介绍完。
“之前我丈夫也是在你们乡初中教书的,教了十年,前不久才到现在的学校上班的。所以,我们跟您有自然的亲切,以后有什么都可以说。等一下我带您去楼下转转,还要菜市场,路线很简单,五分钟就到了。早晚都挺热闹的。”王萍接着说。
这是一栋红砖楼,七层高,婆婆(80岁的雇主的称呼,老人家很像林阿姨故去的太奶奶)家在五层,爬起来也是需要缓一口气的。不过,对于常年务农的林阿姨倒不是事儿。房子干干净净的,房间没有老人的那种臭气,厨房灶台也都是干干净净的。林阿姨看着很踏实,或许因为张生也在乡里当过老师,所以林阿姨也觉得一家人很亲切。
下楼,左转是主路,公交车会经过,直走两百米,有一个菜市场,早晚有摆摊。这路线太简单了,林阿姨也觉得很踏实。
“婆婆,你晚上想吃点什么啊,我等一下下去给你买。”林阿姨问。
“我不吃,我不吃,都不好吃。”婆婆气呼呼地说道。
“林阿姨,你随便买你想吃的就好。她这是在使小性子呢。不瞒您说,她就是这样故意气走阿姨的,之前已经好几个了。我们也实在是没有时间一直陪着。”王萍不好意思地说。
“理解,理解,老小孩儿,老小孩儿,越老越像孩子,哄一哄也就好了。我就按照在家的做,不知道婆婆有没有什么忌口的?吃不吃得辣?或者是喜欢偏甜的,还是偏咸的,或者清淡?”
“没有忌口的,都可以吃。我之前在乡里饭店吃过,我们的口味差不多,所以,不用特意,只需要像家里煮的一样就好了。”张生说道。
林阿姨心里有了底。
开饭了,一个西红柿炒蛋,糖醋排骨,外加一个丝瓜皮蛋汤。
林阿姨把婆婆扶到饭桌,老婆婆气鼓鼓地坐到桌前,与其说主动坐下,不如说是被林阿姨架到饭桌上,不甘不愿。却拿眼睛看了看菜,第一眼停在西红柿炒鸡蛋,接下来是糖醋排骨,眼神明显缓和了不少,嘴巴大概不好意思不撅着。
林阿姨心下了然,先夹西红柿炒蛋,再用剪刀剪糖醋排骨的肉。
只见,老婆婆先夹一小块蛋,再配一口饭,然后肉和饭一勺。一边吃,一边说:“不要以为我吃你的饭,你就可以在我家住。”
不一会儿,只听见:“小林,快剪肉——给我,你剪快点,我就允许你给我做饭。”
看着老婆婆傲娇的样子,林阿姨打心里开心,明白这是拿捏了。
后来老婆婆告诉林阿姨,其实吃第一口饭,她就决定让林阿姨留下了。因为她最爱吃的就是西红柿炒鸡蛋和糖醋排骨,这么多年从来没人在意过,更何况还煮的这么合胃口。西红柿的鲜和鸡蛋的味道完美融合,不会太酸,也不会太腻。糖醋排骨,没有醋的呛鼻,也没有齁甜,正合适。
叁
“小林,你会写字吗?”
“我不会,但是你说,我记得住。”
“我要列一周的菜单,你记得住?”
“那有点多,你可以一次说一天,我刚好买一天的菜,也新鲜。”
“在干嘛呢?这么热闹。”
正当老婆婆和林阿姨你一言我一语争论时,老婆婆儿媳妇王萍来了。
“正讨论菜单呢,我不会写字。中午在这吃?你想吃什么?我刚要出去买菜。”林阿姨倒豆子似的说。
“你来得正好,你来记菜单。小林做饭很好吃,留下来吃吧。”
“难得老祖宗夸人,行,我来记菜单,留下来吃。”王萍笑呵呵地说,“林阿姨,中午麻烦你多煮一个人的饭了。就按菜单来就好。”
纸笔备好。
“我直接按早、午、晚报,周一到周五你先写好格子。”老婆婆命令道。
“格子画好了,像课程表一样。”
“周一:豆浆、油条和馒头;西红柿炒鸡蛋、糖醋排骨和皮蛋黄瓜汤;稀饭和肉松。周二……”
“等等黄瓜皮蛋汤,是不是说错了?”
“可以可以,我自创的。”林阿姨不好意思地说。
“你就放心记,别打岔。”老婆婆面露不悦。
“遵命。”王萍撇撇嘴。
“周二:花生酱拌粿条,烫鸭血,括弧畲乡小黄椒反括弧,二俩活肉;丝瓜炒花蛤,可乐鸡翅,搭苦菜小肠汤;酸菜饼和豆浆。
周三:酸菜肉丝粿条,外加油饼;清炒小青菜,姜母鸭,淡菜豆腐汤;蛋炒饭,记得加点包菜和西红柿。”王萍甩甩手,脸上的表情耐人寻味。
“周四:锅边,油饼和麻球;小白菜炖皮蛋,仙草炖鸡汤,甜一点;中午的鸡汤配白馒头。”
“周五:排骨山药粥;排骨玉米汤,炒青菜;火锅。”
“主要是我也不认识这些字啊,你们要教我读几遍。我记忆力还是不错的,就是可能要多教几遍。”林阿姨不好意思地说。
“没事,我会看,我会告诉你的小林。”婆婆笑着说,“要不王萍你打电话让他们中午都回来吃,把这一周的中午的主菜都试一下。”
“来得及吗?煮那么多菜?”王萍看看眼巴巴的婆婆,再看看林阿姨,惴惴不安地说。
“来得及,来得及,之前我在生产队做过的,我马上就去买菜,单子先给我,我去菜市场买。”林阿姨看着婆婆期待的眼神坚定地说,也狠狠点了点头,似乎在给自己鼓劲儿。
“那林阿姨我和你一起去买菜,比较快。”说着,王萍就拉着林阿姨往外走。
婆婆也难得很安静地在看电视。
“我给你剪头发吧。”张晓雅边梳着婆婆的头发边说。
“好啊,也是该剪了。”婆婆乖巧地说道。
“好久没有一家人在一起看电视剧了。”张生说。
“对啊,好像上次我们一起这么整齐地看电视还是我小时候看春晚。”张力接着说。
王萍看着他们,想想这些年忙于工作,特别是婆婆生病以来,一路只知道换保姆,眼睛酸酸的。
“吃饭啦。”林阿姨大声喊着。
“好吃吗?”林阿姨忐忑地看着每一个人的表情。
“花蛤好吃,很新鲜。糖醋排骨酸甜正合适。”张晓雅迫不及待发表感言。
“青菜,保留原有营养的基础上,又有盐的味道,很好。”张生居然也开起了玩笑。
“林阿姨,很好吃,每一道菜都很好吃,婆婆有口福了。赶快坐下吃。”王萍边说边拉站在旁边的林阿姨。
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厨师做的菜有人喜欢,也是一大乐事。林阿姨看着他们津津有味地吃,他们也不时抬头夸夸林阿姨。林阿姨虽然有点不好意思,但是心里也乐开了花。忘了有多久没有人夸她做饭好吃了。当张心还小的时候会用实际行动表达,吃完所有的菜。
打这天后,张生一家每天都轮流来婆婆家吃饭。特别是张晓雅一周没来三天都感觉自己瘦了。婆婆也越来越开朗,话也越来越多,清醒的时候也多了不少。
“其实婆婆是知识分子,但是因为父亲被定性为地主,后来虽然嫁给我爸这个根正苗红的红二代,但是在文革时期还是游过街。父亲有一段时间不在家,我们又还小,她就会检查门窗,整晚整晚提心吊胆的。所以,有时候她会突然起来去关窗户,也是因为那段记忆。”张生说着,顿了顿,似乎喉咙被卡住了。
林阿姨明白,因为她的父亲就是文革时期被批斗至死的,还有一个同姓堂叔害怕游街,全家人看着他喝农药......
“谢谢你,林阿姨。我妈是遇上了贵人。谢谢你,让我们一家人得以重聚。”张生红着眼说。眼睛看着林阿姨,好像又看得很远很远......
肆
“婆婆,这是我的女儿张心,这个周末来找我玩,住家里哦。”林阿姨拉着张心向阿姨介绍。
“好好好,休息来家里吃饭,看电视。”婆婆看着张心,拍拍旁边的沙发笑着说。
“婆婆看见人就很开心,热情着呢。”林阿姨小声说。
“我就是喜欢热闹,你快去买菜吧。”婆婆假装责怪道。
“耳朵这会儿灵了,平常叫你洗澡都要吼得整栋楼都听得见。”林阿姨嘟嘟囔囔的出门买菜去了。
张心看着这两室一厅,虽不宽敞,确实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妈妈的整个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自信又快乐,好像年轻了几十岁。
“小张,来吃可乐鸡翅,很甜很好吃,不柴。”婆婆建议着。
果然很好吃,张心也很久没有吃到妈妈做的饭菜了:“一日三餐,两菜一汤,一荤一素,神仙都妒。”张心冲着妈妈说。
“哎呀,这是我说的呀。”婆婆笑着说。
林阿姨低头,大口吃饭,却没有抬头夹菜,张心的眼眶也湿润了,婆婆笑呵呵地吃着可乐鸡翅,嘟囔着:“一日三餐,两菜一汤,一荤一素,神仙都妒。”
人总是习以为常,便觉得理所当然。只有失去才知道珍惜。对身边人更需要心怀感恩,累积好的,日子才会越过越甜。妈妈从不曾改变,妈妈一直都在,妈妈的味道是他乡游子回家的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