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影坛无数佳片,论起影评人数最多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赎》肯定能位列前三甲。尽管在1995年的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上,它败给了《阿甘正传》,但是至今依然获得的无数观众赞誉,或许对所有的演创人员都是最好的补偿。
关于这样一个传奇的故事,在此不做过多内容上重复的赘述,所有的成功都没有偶然,安迪的越狱成功也是如此,在一遍遍重温那份敬佩与感动之余,或许也可以做一些总结。艺术来源于生活,但经过加工的艺术在很多地方也可以成为生活的借鉴。
彰显能力的永远是逆境而非顺境
尽管所谓的社会精英仍是少数人群,但是他们的成功似乎在常人眼里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还掺杂着出身、学历、运气等因素,所以会令人有羡慕未必有佩服。相比入狱前的安迪,似乎在监狱中历经坎坷的安迪更受人敬佩。在狱中,凭着顽强的信念和不断的努力,安迪最终获得了自己追求的自由。
在职场中,对自身工作满意的人大概寥寥无几。无论是稳定的工作,还是挣扎的奋斗,大概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总希望可以多一些正能量,少一些不必要的消耗。其实你恰恰忽略了工作本身在日积月累的重复中其实大同小异,你真正的价值恰恰就是在你不满意的那些“状况”中得来。
忍耐有时是为了更好的爆发
打过架的人大概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欲想出拳发力必先懂得缩回拳头。做人亦是如此,过于激进的表现大多时候会与期望事与愿违。对于安迪来说,他显然明白这个道理。无法改变的现实,与其耗费精力痛苦或纠结,不如学习忍耐。很多人不善于忍耐,一是因为内心的浮躁,二是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目标是什么?它既是人生开始的期待,又是人生最后的结果,人生就是在一个又一个目标中得以不断追求,不断收获的循环。心中对目标的认识越清醒,就会越坚定。与实现目标后的喜悦相比,那些过程中所受的苦反而变得微不足道。
很难想象,一个在工作中事事都心浮气躁的人,能有多么优秀的前途。只会站在一个点去看事情想问题的人,必然活得斤斤计较或者无比纠结。走远一点,站高一些,看到终点,找准方向,全面的推进工作,很少会不成功。
与人为善也是幸运的伏笔
黑人瑞德大概以为自己的一生会在监狱中这样蹉跎过去,他在慢慢的接触中越发的喜欢和欣赏安迪,但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安迪可以成功实现越狱的“壮举”。他对安迪的友好和善待显然不带有任何功利性的目的,大约就是一个人内心善良的正常表达。正是由于他的友善,他得到安迪关于自由的指引,最终两个老友在海边重聚相拥。
大城市的生活节奏相对过快,浮躁的人心很难给予或得到简单的善待,因为在重压下,自顾不暇的人们往往更加急功近利。并非要抨击这样的状态,只是大约付出与收获总是对等的,只有利益没有真心的付出,似乎不必奢望会获得真心。你看的见金字塔的顶部,但你并不知道爬上去的每一步你会遇到什么,又会是谁在不经意间扶你一下,成就你的碧海蓝天。所以走路不要太快,做事不要太急,待人还要善良。
心态是决定怎样生活的关键
安迪与大多数狱友最大的不同不仅仅是能力的区别,还在于心态的差异。入狱在他们看来是人生的结果,在安迪看来则只是生活的过程。所以在建图书馆这件事上,他可以持之以恒的不断写信要求支持;所以在越狱这件事上,他从未放弃心中的希望,因为那是他冲向自由的唯一目标。
而对于年迈的老布,被释放反而成为结束生命的导火索,他不需要自由,他只想要熟悉的安全感,尽管他心心念的地方在常人看来是多么的恐怖,一个人对监狱产生了心里的依赖,这既是社会的一种反讽,也是一个人悲凉之处。
幸福是千帆过尽后的海阔天空
强者自救,显然安迪做到了。历经多年的监狱生活,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持努力获得自由的安迪,穿着白色上衣开着车的时候,风吹起他的发,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看似一派云淡风轻。你很难在这样的男人身上看到过往岁月的悲苦痕迹,因为对他而言,积极的享受当下的幸福就是对于自己历经磨难最好的嘉奖。
二十年的时光,在任何人的生命中都不是一段短暂的时间,对许多人而言,这二十年可以求学、恋爱、结婚、生子,完成人生许多的事情。而这二十年的时光对于安迪而言,是被冤枉后不绝望的活下去,是坚持不懈追求自由的漫漫长路,更是一曲对希望永不言弃的交响乐,在跌宕起伏中完成自我的救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