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欧阳泽林,对于个体我“不误正业”——助力个人品牌IPO;对于组织我“业涉撩人”——助力企业的雇主品牌和招聘创新,个人微信:zhaopiner1 欢迎批判性点赞和报复性打赏!
一直以来,个体与组织的雇佣交易关系是主流,2016年知识付费爆发、越来越多的个体有了更多收入和变现的来源和渠道,睡后收入斜杠青年等热门标签被很多知识分子自豪的贴在了自己的身上,写进了微信的个性签名,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职场背景调查公司、职场征信和大数据公司,也涌现出了很多帮助个体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专业服务机构.....
所有这一切,在最近一年统统爆发,也在不断助力越来越多的个体去实践探索及验证自己作为一个个体和组织的未来关系,包括近期的两位总统级人物的个人品牌形象更是直接颠覆了大家对于总统这样一个组织角色的认知,这个世界怎么了?
5月10日——中国品牌日,经国务院批准今年起设立(2017年5月10日,就是今天,中的首个“中国品牌日”)!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司巡视员王东在9日举行的中国品牌日媒体通气会上说,设立“中国品牌日”,一是有利于凝聚全社会共识,提高自主品牌意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培育发展自主品牌,消费自主品牌产品,增强自主品牌保护,助力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升级。二是有利于营造宣传自主品牌的良好氛围,加强自主品牌知识普及和教育,提高自主品牌认知度,扩大自主品牌影响力,培养消费者自主品牌情感,树立自主品牌产品消费信心。三是有利于搭建自主品牌交流平台,展示自主品牌发展成果,分享知名自主品牌成功经验,传播自主品牌文化内涵,树立中国自主品牌良好形象。
今天,中国设立了“中国品牌日”,笔者非常的高兴与兴奋,近期笔者欧阳泽林在继续深度研究实践个人品牌方面的问题,探讨个人品牌方面的价值。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对象,个人品牌涉及到的分支话题也很多,我想说的是:每天都是每个职场人的个人品牌日,我们需要让自己的个人品牌价值可搜索/可传播/可体验!没有人会说自己缺客户,缺贵人——自私点讲吧。你缺利润最大化的客户,你缺愿意长期投资你的贵人。你有没有想过,可以主动的建立客户和贵人到达你的路径?可以积极的影响客户和贵人关于你的口碑?个体和组织的品牌如何才能共赢呢?
在数字化的今天,从头像到ID到粉丝关系到个人知识产权的文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品牌资产。资产的确认一般有两个标准,即导致未来经济利益和其成本和价值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个人品牌资产=各类社交网络拥有的粉丝关系 (一对多)和好友关系(一对一)等资产。可以说一个人在网络中拥有的(可能像中国的房产,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哈)任何具有商业或交换价值的东西,都是个人品牌资产。这些个人品牌资产如何去管理和保护呢,你有意识到这些个人品牌资产的存在和升值空间吗?你有意识到这些个人品牌资产和雇主品牌资产如何相互加持和共同提升吗?
自主个人品牌:从量化个人品牌的专业程度开始
专业程度能够量化吗?怎么量化?一般来说,专业程度一半的介绍例如,专注X领域Z年,X领域的细分程度,自己清晰还不够,还要考虑大众的认知程度,与其说专注移动社交招聘领域6年,还不如说专注招聘渠道和求职体验的创新6年,但是求职体验对于国内大多数HR来讲,其实还是概念和意识问题,招聘渠道也还可以继续的细分下去,但是也细分的差不多了(当说给国内大多数HR来听的话)。我也在继续思考和探索,避免“15年工作经验其实只是一个经验混了15年哈哈”,所以要继续学习创作输出,不断浇灌自己的也分享给到市场上的他人。
关键问题是:怎么量化?量化意味着要数字化,我相信一切皆可以量化,只是有无必要和量化之后是否更加清晰的说明信息或者价值本身,例如主编2015年拿了个上海交通大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学士学位,每次提到这个我还会继续补充信息:那一届毕业生有2000多位,我是200多个拿到学位的毕业生之一。
专业程度怎么量化呢?我烧小龙虾很专业(目前这个认知仅存在我的家人和吃过我小龙虾的朋友们,当然,微信朋友圈晒过所以有一些无条件信任我的朋友肯定也是相信这一点的),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并没有急于去量化我在烧小龙虾的专业程度,因为这是一个结果。
我分享了我如何学会烧小龙虾的过程:我在过去的3年内,每年的4-8月大概会采购15次左右的小龙虾,我在家附近5公里内的范围内用百度地图搜索菜市场,去各个菜市场买小龙虾的时候讨教卖龙虾的老板:怎么样烧出各种口味的小龙虾。
同时我也去家附近的龙虾店尝尝各家的口味,看搭配的香辛料,看搭配的辅料,然后不断的调整泡椒、生姜、大蒜、啤酒、小肥羊辣味火锅料的份量、调整火候、调整时间。不同的锅也会影响味道、不同品种的小龙虾烧出来的颜色也不太一样。
在烹饪了135斤小龙虾,投入90瓶左右的啤酒之后,我终于可以说本段开头的那句话了:我烧小龙虾很专业(至少在我4000+HR微信好友当中,可能我能做到烧小龙虾的TOP3,尽管这和HR专业领域的话题不是那么的相关)。我想说的是,你说你专业贴膜15年?咱继续把故事讲讲清楚吧,量化你的专业程度,生活就是一部电视剧,每天都是直播。
自主个人品牌:让你的信任“可视化”作基础设施
信任是抽象的东西,如何具象?一起吃早餐是爱情的具象化。 在没结婚之前,早餐代表的是爱情的程度,前一夜的温存可能是激情、可能是酒喝多了,也可能是男欢女爱,但到了早上男女手牵手的去吃顿丰盛的早餐,则意味昨晚的一切都有了意义。
你如何让你“值得信任”具象化甚至可视化呢?拍照发朋友圈是一种“可视化”,每月分享月度总结谈谈心路配张图也是一种“可视化”。数据可以带来力量和信任,但是太过于生硬。可视化以后,通过有效的设计处理,可以增加有趣度,让人们可以更好的接受。
量化我们的专业程度之后,将更容易让受众了解我们的专业价值以及进一步建立信任,信任的可视化,最简单的就是走心的拍照,晒合影、晒成单记录,晒用户反馈。因为可视化可改善:理解、对话、探索和交流。让信任“可视化”的其中一种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写作”,我们想告诉大家的是,当你在做以下事情时都是在“写作”:
取标题(一句话介绍自己、一句话介绍他人、邮件标题、方案抬头、写PPT的主题时......)
想口号(团建时、表决心时、年底做总结时、开会做总结时......)
取名字(公司名称、工作室名称、社交账号昵称、团队名称、新产品名称、新套餐名称......)
写打油诗(勉励自己、祝福他人、不千篇一律又能与众不同,还能有针对性......)
写备注(你如何备注你刚加的微信好友?你希望新认识的朋友如何备注你?)
写鲜花上的小卡片、邮寄明信片、表白(想匿名、或者想实名但又想突出个性化的祝福......)
正所谓文如其人,个人品牌在写作这件事情上体现的特别明显,也特别重要,也是你最能撸起袖子就开干的事情,标题党能快速的建立一次性的新任经济,但是没有这第一次的关系发生作为起点,想要后面的个人品牌转化更加难上加难。
一般性的人脉的定义是:谁认识你(而不是你认识谁)并且深刻理解知道你的利用价值,并能真诚的和你平等对话和置换价值。然而"太熟了没用",我们又时时刻刻的需要去主动拓展更多的关系网络。要相信:凡是能共享的,最后都有可能被共享——信息不对称已经完全是过去时了,在认知不对称当道的今天,我们该如何重新出发?
自主个人品牌:不能仅看个人知识/经验的变现成果,更应看重长期经营的过程!
到今天,我依旧在不断建设属于我的社交网络帝国。我在互联网上的入口和内容在持续更新,建立和经营起来的互联网社交网络红利开始显现,一直有源源不断的对的客户在对的时间找到了我。我坚定的把“帮助雇主和个人在当今数字时代做好雇主品牌和个人品牌的【渠道】建设与运营还有【内容】生产和传播”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我是谁?谁需要我?我们如何相互靠近?你需要首先树立社会认同——让人们有理由去倾听你的想法,其次要进行内容创作——让人们评估你想法的好坏,最后要经营人际网络——让你的想法得以传播。例如主编欧阳泽林迭代更新的个人卖点是助力高潜个体更好的知识变现和个人品牌IPO,实现路径:帮助雇主和个人在当今数字时代做好雇主品牌和个人品牌的【渠道】建设与运营还有【内容】生产和传播,如果没有特别的优势,普通职场人士该从那些方向去提升自己呢?总结了70多位个人品牌塑造和传播较为突出的意见领袖之后,笔者欧阳泽林总结出以下六个方向:
学习能力超强、知识管理技能优秀,能著书立说;
懂网络营销,有一定IT知识,会洞察在大规模流量到来之前能提前占据和绑定大平台;
面向广泛的职场中人的“学习提升”这一世纪难题(受众基础量大、普遍适用性强);
有传道授业解惑的情怀,无私奉献、坚持不懈的精神;
擅长对个人的时间、印象、人脉、知识进行体系化的管理;
个人品牌这件话题真的已经上升到【个人如何在互联网时代生存与发展】的话题高度。你的个人品牌决定了你将和什么样的个体发生连接,决定了你将和什么样的组织发生连接。我一直坚定的认为:“找人”和“被人找”同等重要,如何更好的“被人找”到,更加的具有建设性!
职场一直是我们的猎场,个人品牌建设是必须要的。只不过一直很明确的是,现在竞争更加的复杂和残酷。各种错过和邂逅都随时随地在发生,各种机会也都稍纵即逝。我和身边的几位朋友聊过,30-50岁左右的职场中人转型做自由职业者或者说斜杠青年,开启人生下半场的精彩,50万左右的年收入可以比较好的平衡工作和生活(一年只花50%的时间获得50万以上的收入)。如果没有公司名背书,我们靠什么?普通职场人靠什么呢?
我猜大部分你应该是这样的人:目前虽然在职但是也想在未来3-5年内完成转型,或已经转型下海6个月不到;有开通微信公众号但是内容生产成本高积极性低;知识产权无保护机构;有开通领英、脉脉等职业社交网络;暂无系统性的进行个人品牌视觉和概念创意;暂无系统性的进行个人品牌视觉和概念创意;无统一集成和分流入口(个人品牌官网);有1-3个连接较为紧密的圈子社群(老同事、校友、兴趣);之前每2个月会出席一次活动当嘉宾。但是我更相信大部分人这些都还没有实现或者压根还没有意识到。
找到对的人/办好对的事——人人都需要,被别人找被别人打听————无时不刻都在发生。知识付费也好,信任经济也罢,互联网下半场也罢,虽然说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但是如果清风可以造呢?
经历了2016知识分享内容付费元年,知识更新速度之快前所未及、传播广度和被挖掘深度前所未有。150个人脉的邓巴数理论估计是要更新了,一生只做一件事情,有可能在未来变成了贬义词也不一定,但是无论你是斜杠式的多重职业者,还是垂直聚焦的问题达人,你必须要确保自己的个人品牌具备高识别度。你可以仔细盘点下,如果不认识你,但是每当提到你的名字,就能联想到你的行为、思想和某些事件的人有多少?他们是谁?他们可能会在哪里?每一天,都是你的个人品牌日,今天又将过去,你为你的个人品牌建设与经营,做了点什么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