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汉代文学略要
公元前206至220年,统称为汉,分西汉和东汉。两汉的主要文学成就包括:汉赋,散文,诗歌。
汉赋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它是两汉一代之文学,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东方朔、王褒、扬雄等。两汉著名的赋家有贾谊,枚乘。
两汉散文以历史散文和政论散文最为突出。最具代表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善于把人物事迹、历史事件故事化。还有班固的《汉书》 、贾谊的《过秦论》、晁错的《论贵粟疏》等。两汉诗歌以乐府诗和五言诗成就最为显著。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称:“汉初四言,韦孟首倡,匡谏之义,继轨周人。”意思是汉朝初年的四言诗,首先有韦孟的作品,它的规讽意义,是继承了周代的作家。
本次讲义以汉代诗歌为主。
第二章 乐府诗
一
我们先来看汉代乐府诗。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chí chú]。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lián lián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这篇《陌上桑》,一名《艳歌罗敷行》,又名《日出东南隅行》,是一篇带有喜剧色彩的民间故事诗。它描写一个名叫罗敷的年轻貌美的女子。第一部分写她的美貌,却并不直接写她美,而是通过别人的眼: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的人看见罗敷,禁不住脱帽重整头巾,耕地的人看见罗敷,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看见罗敷,忘记了自己在锄地;以至于他们回来后都相互埋怨,只因多看了一眼貌美的罗敷。你看,多么巧妙!又多么惹人!给人们心里留下无限想象。第二部分写太守觊觎[jì yú]罗敷的美貌,先是马车不肯再走,接着派遣小吏过去问,然后自己直接问:“愿意与我一起乘车吗?” 罗敷对于他的厚颜无,耻,回话自己已经有丈夫了,严辞拒绝了他。第三部分写罗敷不但拒绝太守,还一个劲儿夸赞自己丈夫: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最后一句: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丈夫出色。充满了自豪之情,让太守对自己轻佻的举止感到羞愧。当然,这里要学习的不仅是它的叙事方法,更是它的这种写作手法,虽是夸赞,但从众人眼中得出结论,显然比诗人自己一直夸耀来得更加真实,更加客观,也更能烘托出主人公的美。
整篇下来,让我们先识其外貌,然后又洞达其心灵,认识了一位貌美品端、又机智勇敢的小妇人。其实整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现实情况,因为那时的诸如此类“太守”们真的就像诗中一样厚颜无,耻,强抢民女,史书都有记载,这也是它现实主义的一面吧。
二
还有一首“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也是汉乐府民歌中有名的佳作。最早题为《焦仲卿妻》,因首句为“孔雀东南飞”,所有现在都习惯直接称为《孔雀东南飞》了。
写的是有一名叫刘兰芝的美丽女子,嫁与焦仲卿为妻,夫妻两人感情很好,但焦母不喜欢这个媳妇,即使兰芝在家日夜纺布,做家事伺候焦母,焦母仍然硬逼着儿子焦仲卿把妻子赶回娘家。她觉得她儿子地位高,一心想让儿子再娶那个隔壁的另一个美丽的罗敷姑娘。那时候的孝,都是唯父母之命听之,焦仲卿求母亲不成,只得暂把兰芝送归娘家,约定再来接她。其实,那时候一个出嫁的女人无缘无故地回娘家,就是被丈夫休了,是很羞耻的事情。兰芝虽然感觉很没颜面,但只能住下。然而让他们料不到的是,兰芝回娘家后,就有太守为儿子过来求婚,而兰芝的哥哥贪图财势,逼迫兰芝改嫁,这时的兰芝等于住在哥哥家,所以别无他法。她在与仲卿见过最后一面以后,他们决定黄泉相见。在迎亲的那一天,她纵身一跳投进了清水池:“举身赴清池”。仲卿听说后,在自家庭院的大树下徘徊了一阵,就吊死在了东南边的树枝上:“自挂东南枝”。最后两家人把他们合葬,他们化为了一对双飞鸳鸯,相偎相依,永不分离,使他们的爱,得以延续。
这篇著名的《孔雀东南飞》,是乐府诗中的叙事长篇,诗中人物个性鲜明,兰芝温柔美丽,勤劳善良;仲卿孝顺母亲,爱自己的妻子。但是因为焦母的“威严”,愣是把这一对恩爱的鸳鸯夫妻棒打开来。焦母作为婆婆的狠,更突出了诗中这对主人公的悲情爱情。后人把它与北朝的《木兰诗》称为“乐府双璧”。它们和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
当然,乐府诗也并不都是诸如此类的长篇,《箜篌引》就只有短短四句: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当奈公何!
这就是有一个故事了。霍里子高撑船摆渡时,看见一个披散白发的疯颠人提着葫芦就要冲进急流之中,他的妻子追在后面呼喊着不让他渡河,却已赶不及,眼看疯癫人被河水淹死了。他妻子拨弹箜篌唱出了这四句歌。霍里子高回来后告诉妻子丽玉,丽玉听了也很悲伤,她弹拔着箜篌把歌声写了下来,听到的人都想落泪。她又传给她的邻居丽容,从此称为《箜篌引》。
三
之所以说到《箜篌引》,是在看到诗词大会会时,听到康震老师提到这个名字,当时记下了。问了度娘,查到了这个四句经典悲歌,然后看到《箜篌引》又作《箜篌谣》,它们属于《杂歌谣辞》。诗中多处采用比拟的手法来说明讲交友知心、听言识人的道理。
便查到《箜篌谣》里感人的头两句:“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想必康震老师其实当时说的就是这个了,主题是驻守异国的战士们,想用古诗词表达自己虽为异国人,但心与他们本地也是军民一家亲的情谊。而这这两句说的就是知心朋友比骨肉之亲还要亲。大家都想表达这种相知,相亲的感情,这也是世世代代永恒不变的一种感情,第一句说交朋友要交到心上,人生在世,每个人都需要三两知己,而且即使不常联系,但是感情也绝对不会因此而改变。即使互相之间不聊天不常说话,但是相互之间在心底依然保留着对方的位置,还仍然会相互牵挂。真正的感情,彼此心心相知,这才是可亲可信的朋友。第二句说的是何必骨肉之亲才算亲。这就进一步用骨肉之亲来与知心朋友之亲相对比。骨肉之亲,亦可反目成仇;而知心朋友之亲,却可以做到真正的至亲,这是怎样的一种知己情啊。
提到古人的至情,那又不得不说到《高山流水觅知音》了。相传俞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任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他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但曲高和寡,没有人能听懂,他十分寂寞。一天,他在汉江边鼓琴,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着听着,停住了脚步,坐在俞伯牙的对面,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俞伯牙甚是惊喜,终于有人能听懂他了。一聊才知他就是钟子期,因为兴趣相投,他们就成了至交。
他们约好在两年之后,还在他们坐着的地方再见面。很快,两年之约到了,俞伯牙拿着琴来这里等,没有见钟子期来赴约。却等来了钟子期的父亲,原来钟子期已经离世,他的临终遗言就是这个与俞伯牙的两年之约。
俞伯牙悲痛欲绝跪拜在老翁的面前,他摔了他心爱的琴,以示对他的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所以,我们今人会常常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叹吧。
第三章 《古诗十九首》
一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它们是一组十分奇怪的诗,用词非常浅显易懂,但又让人很难去做一个具体的解释,它们的艺术成就极高,但却又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它最早见于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编者就为它们加了一个总题--《古诗十九首》。
这些诗是东汉时期一些无名氏的作品,它们是社会中下层文人所作,但它们却代表着五言古诗早期的最高成就,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人陈祚明在其《采菽堂古诗选》中说:
“《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夫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乍一别离,则此愁难已。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
意思就是《十九首》之所以能千古流传,皆在于它写的都是人之常情,它写出了人们心灵深处最普遍也最深刻的几种感情的基本类型:人人都有得志之心,即使平常,也会有上进之心;每个人都在感知着贫富贵贱;得不得志,满不满意时光都在像流水一般快速滑过;至于亲情爱情友情,更是千古不变的话题。这些感情都是最基本的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所以只要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不可能没有经历过。这就是它让人人读了心中都觉得有所触动,却又很难说清受到触动缘由的缘故。你是否也有“有情而不能言,能言而言不能尽”的烦恼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古人是怎么表达自己的吧:
二
我们先来看最著名的第一首:行行重行行(它们没有名字,每首都是以第一句为名)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行行重行行”,是一首思妇的诗。全篇先用一个不断重复的动作,描述一个动态的,离别的场景,亦是一场断人心肠的送别。《楚辞•九歌》里说“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别离和悲伤,从来都是一对孪生双胎。面临离别时,悲苦自不必说,纵即使我们只是提到或者看到这种场景,也会很容易地代入自己的情感。就像我刚刚看到三毛在闹学记里讲自己马上要跟老师和同学们分别时,剧中人的欢呼声才一起来,我的眼泪就已经开始跟着扑簌簌地流下来了……诗中小妇人送别丈夫,当是一种怎样的悲凉啊。
“与君生别离”,别离就别离,为什么用生别离呢?我们知道,生和死是对立的,死别离固然是可悲的,生离死别嘛,死了就就此别过就好了,是一种绝痛,但是自己也知道和他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所以即使再过悲伤,时间长了终究会过去。但生别离,字面可以是生的别离,也可是生生别离,不管哪一种,都有一种感觉,就是眼睁睁,硬生生地把两个相亲相爱的人分成了“各在天一涯”。而且虽然“各在天一涯”,仍然盼望着“会面安可知”。所以,这种别离最是煎熬,它要化成天一涯之后那分分秒秒的思念。
前面说尽了思念和遥远,我们看下面两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说古诗很善于用比兴,这个就出自《韩诗外传》:“代马依北风,飞鸟栖故巢,皆不忘本之谓也。”是说北方 “代”这个地方的马,在北风吹来的时候,它就会很依恋地向着北方;而飞鸟,又总会栖息在原来的巢,说明它们都不忘本,也有一种归根的意思。这是一个女子在苦等自己的丈夫回来,暗示马和鸟都知道怀念自己的故乡,你这个远行人思念我了吗?是不是没有?“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而我可是一直在等着你回来啊。我们相离的越来越远,我的衣带都越来越宽松了,看到这里,是不是想到了柳永的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而现代诗人汪国真,更是把它看作自己读书的三大境界的第二大境界:
第一境界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所以,古人写诗,是可以互相幻化的,就看谁把它化得更为精妙,更为脍炙人口。而这两首虽然如出一辙,但又各自不可取代,所以它们各有各的妙处。
在这里,她虽然很想念他,也很想让他回来,但却没有怨他,不是他不想回,而是浮云把白日给遮蔽了,游子才不想回来,多妙。
其实,她还有一种“忆君君不知”的小心思,但她没说,只说“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我一年一年地相思,一步步走向衰老,走向死亡,你知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岁月是不留情的。你看,只不过十个字,写得那叫一个惊心动魄。但是,我们再看,她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弃捐勿复道”,还要“努力加餐饭”。多么温和,多么纯朴,多少地烟火气!古人的温柔敦厚啊。“弃捐”的“弃”是背弃,虽然你狠心把我抛弃了,我也不用再说了,我还是希望你“努力加餐饭”,永远祝福你的健康。不过最后一句也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意思,就是女人自己给自己鼓气,加餐饭。乐府诗还有“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是说她自己要“努力加餐饭”,要保重身体,才能等到丈夫回来。比较来说,我更喜欢后一种,一个爱惜自己的女子。
当然,我们也可以尝试着自己表达:
走啊走啊走啊走,离别分开真难受。
从此相隔一万里,天涯海角我和你。
路上险阻又太长,何时见面竟不知。
塞北的马跟风跑,江南的鸟枝上巢。
分别时间已不少,衣带渐宽掉了膘。
天上浮云挡日头,游子想家不回首。
想你想到变衰老,一年忽然就到头。
算了说这有啥用,努力吃饭多吃肉。
是不是很好玩,如果是男生写上一首,肯定会博红颜一笑呢。而在《古诗十九首》里,每一首都可以这么共情,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走进古人的世界吧。
三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一首好诗在带给人很美的意境的同时,会让人产生一种画面感,还会是动态的,像一帧帧电影画面,张爱玲的小说就很善于用这样的镜头。
下面我们来感受一下这首:东城高且长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音响一何悲! 弦急知柱促。
驰情整巾带,沉吟聊踯躅。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开头两句就有一种感发的力量,它是一个远镜头,一下把我们的视线拉得又远又长。“东城”,指的是东汉首都洛阳城的东城,应该是作者第一次来到京城洛阳,那相互连接的东城,没有终端,亦看不到缺口,连绵不断,一望无边。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这一帧,从绵绵无边际的城墙回来,视线已经近到回风和秋草。也是诗人感情上的一个跳动和变化,“回风”,是一种从地面盘旋而起的迅疾的风,整个大地立刻就被笼罩上一片肃杀之气。 “秋草萋已绿”这一句虽写秋草,其实已经让作者“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了,他的内心开始动荡。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暮秋总容易让人动情,感叹时光流逝,四季更迭轮换得如此之快,“一何速”一个“速”字,带着极强的动态感和速度感,让人一下子觉得冬天就要来到,一年的日子马上就要过完了,进而容易联想到生命的短暂无常。
“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这四句像是旁白,先看前两句,“晨风”和“蟋蟀”用的是《诗经》中两首诗的篇名。分别是《秦风》的“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唐风》的“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晨风”是一种鹞鹰类的猛禽,其实用了起兴,写他想到了什么人,但用“怀苦心”,又表达了才智之士生不逢时的感慨。“蟋蟀”则更进一步表明了时间,因为蟋蟀已经叫不了多久了,躲进屋子里来了,也就是深秋了,那这一年的光阴很快就要过去了。这样一年一年,青春好短暂啊,要怎么办呢?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他应该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既然人生如此短暂,就开始敢说敢做敢追求吧,何苦对自己那么约束呢?其实也是他内心的挣扎和选择。那要放飞自我了,从何开始呢?我们知道,古人有一个传统:当他们在事业上失意的时候,会去向美酒和美人中寻求安慰。
这首诗的下面到结局的这一部分,就是电影镜头里的极限想象力吧,连嘴角都会不自觉地姨妈笑。“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在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中,提到美人,往往暗喻君子;提到衣饰的美好,往往暗喻品德的美好。我们看作者心中的美人,既有“颜如玉”的本质美,又有“罗裳衣”的服饰美,更有“理清曲”的才能美。而且呢,
“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还跟他有音乐上的共鸣,我们前面说高山流水遇知音,这不正是作者心中的那个知音么?多么完美!
更妙的是,“驰情整巾带,沉吟聊踯躅”他看到他的她其实内心也在风驰电掣,在他面前有些手足无措,还下意识地把头巾和衣带整理好,很矜持。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这两句就是表明倾慕之情了,愿意衔泥做巢在你的屋檐下,永远陪伴着你。
这就是《东城高且长》,其实我感觉后面的四句,说是男的想的也好,说是女的想的也好,诗中所蕴蓄的,比说出来的实在要多得多。对这样的诗,我们很难用语言做出确切的解释,也无法摘取它的某一字某一句来说明它的好处。任何时候读来,都能拨动读者的心弦。
这也是《古诗十九首》的最特别的地方所在吧,每一首都那么独立,又各具各自的特点,给人一种温厚缠绵的味道。这世间的人,无非男女,这男女之间,又无非爱情,也唯有这份情,可以惊天地,泣鬼神,流传千古,印证着古往今来。让我们在《十九首》的美好里,书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一份美好吧。
限于篇幅有限,只分享这两篇,其它请自行查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