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四章—————————
道冲【1】,而用之或不盈。渊【2】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3】。湛【4】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注释】
1.冲: 古字为盅,指器物虚空,比喻“道”虚空而没有形体
2.渊:深远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四句在第56章出现,且上句‘渊兮,似万物之宗’;与下句‘湛兮,似或存’,正好相对,陈彭应教授疑为56章错简重出,此说有理,供读者参考。
4.湛:沉没,引申为隐约的意思 。用来形容“道”隐没于冥暗之中,不见形迹。
今译:
道是虚无而没有形体的,但是它却用之不竭。它是那样的渊深,就像是万物的宗主。【它收敛锋芒,解除纷乱,隐蔽光芒,混同尘埃。】它是那么幽隐,像是没有又好像存在。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似乎在天帝出现之前就存在了。
引述
虚空的道并非是一无所有,它蕴含着无尽的创造因子,有不穷竭的力量。它似有若无的存在着,是万物的起始和根源。
本章重要的一个思想是老子的无神论。在众生都景仰天帝,认为万物皆神造时,老子却认为道是先天帝而存在的,宇宙万物都由道而生成,天帝也不例外。
《道德经》与生活智慧
这一章描述道的无形无象,辽阔深远又难以捉摸,很难形容它到底是什么样子,无法用肉眼去看到它的具体形状,但它仍然真实的存在着,不仅存在,它是万物生发的源头,并掌握着万物运行的规律。
道是这么玄乎的东西,我们一听就晕菜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我们喜欢一眼就能看明白的东西,我们喜欢做选择题不喜欢做问答思考题,从现有的答案中给出自己的判断是一件相对简单的事。然而这种思考方式的弊病是我们极容易关注细枝末节,而系统思考的能力没有得到足够的锻炼,常常陷于问题之中去寻找答案,往往是不得其门而入。
老子带我们领略道之浩瀚无边,实则也是开阔我们的眼界,让我们具备宇宙观,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看问题,而不为眼前的问题所困。
并不需要完全弄明白《道德经》究竟在讲些什么,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任务。就像宇宙对于人类而言,有很多的未知,人类探索到的宇宙知识也不过是沧海一粟。大到宇宙,小到我们的人体,都有一套精密的运行系统,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精妙无比又恰如其分。不管我们是在思考还是在放松,在劳作还是在休闲,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都自如地运行着,就象太阳每天会升起落下一样,这其中的玄妙,就是道。尽管我们对此所知甚少,但却福泽于道的无所不在。
常读《道德经》,不管你了悟多少,你的眼界和格局一定会大不一样。青蛙坐在井里,觉得天只有井口大,站在青蛙的角度,它没有说谎,所以它坚信自己是对的。老子则带我们进入了一个闻所未闻的辽阔空间,我们既看到自己作为个体之于宇宙的渺小,又体悟到我们的内在空间跟宇宙连接成为一体的广大无边。
懂得了自己一直在”道“里,你的心就定下来了,你的生活也许仍然平凡,但不再为鸡毛蒜皮耗费心力,因为你已经知道自己是更重要的存在。
做父母,有了道,对孩子你会有更多的允许,你明白孩子是跟你一样独一无二的存在,他的未来有无限可能性,你无权操控他的人生。
人际交往中,有了道,你对他人会有更多的包容,你懂得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皆因囿于眼界、不在大道,如果你卷入纷争,就是背“道”而驰。
做自己,有了道,对自己你会有全新的认识。失意时,与更广阔的内在连接,重新寻回力量;得意时,了知自己在宇宙间的微不足道,就不会自以为是忘乎所以。
老子告诉我们,“道”看似虚空,却取用不尽,我们只需要保持敬畏,就可以安住于当下的丰盛富足。这种敬畏,具体的表现就是臣服。知名作家,身心灵导师张德芬老师曾经写过一篇博文《臣服于“道”是灵魂和解之路》,谈到了德国心理学家、家排系统创始人海宁格,海爷爷非常推崇老子,他提到的“推动一切的一股力量”就是“道”。德芬老师对臣服的描述是:尊重那股不知名但却在推动一切的力量,尊重团体的能量律动和整体性,尊重我们的源头,并且为自己的生命负起一切的责任。
对自己的生命负起责任,而不是寄托于天帝或神灵。老子说“道”是“象帝之先”的存在,所以命运的钥匙在我们手中,我们在那股神奇的力量之中,只需要时时回到源头,就会创造奇迹。“道”,就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
如何得“道”?
很简单,每天5分钟,诵读《道德经》。我曾经在《何当共读道德经》那篇文章里提及,也许你的头脑不懂,但你的基因里已经有智慧的传承和烙印,读经,不过是与失联已久的智慧再次连接。
我们已经走进了老子为我们打开的玄妙之门中,这是我们共同学习《道德经》的第四章,相信进入这扇门中的每一个人,都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智慧珍宝,期待我们接下来的奇妙学习之旅。
注:原文部分引自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版》,特此说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