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故事》:阅读的迷思和困境

作者: 弦音的读写空间 | 来源:发表于2022-03-13 07:45 被阅读0次

    本书的初衷,作者原本想试着劝诱人阅读,还想帮人解决阅读中可能遇到的常见难题,然而,真写下去后,作者发现自己想得太美了,这些阅读的寻常难题,不可避免地总是联通着阅读本身的困境,绕不开避不掉。只能将原本的“善意”之书,写成了“诚实”之书,大方承认困境的存在,诚实地去正视它,描述它,把自己有限的思考、解决之道给“提供”出来,成了一本“自己仔细想清楚到底要不要阅读的故事”。

    从语言表达和内容深度来看,本书确实需要一定的阅读门槛。从逻辑或实用价值来看,文章目录和内容之间的联系,并没有一一对应,更像是发散着生长的枝枝蔓蔓,自由散布着作者对于阅读的理解和经验,问题确切的答案不在书中,而是交还给每一位读者,亲自去寻找、思索。

    作者带着对于阅读的善意,闲庭信步领着读者在书海文林中遨游,把他翻飞的思绪,惊人的洞察力,尽情地挥洒在字里行间,意向、指代、借喻、引用经典,轻轻抛出一个个问题,静默地指向一个永恒却在变化的问题——阅读的迷思和困境。

    整本书读下来,触及到的引起共鸣的点,层出不穷,感叹作者学识渊博、才气过人,很真诚很会说话,温文尔雅却又鞭辟入里,不失幽默。

    先来看看作者简介:

    唐诺,1958年生于台湾宜兰,作家,职业读书人,专注于与阅读相关的自由写作。在一群才华出众的朋友当中,唐诺不是最能写的,却一直是看书最多、最会讲故事的。他当过二十年图书编辑,很多世界级的优秀作家和作品,都是经由他引荐进入台湾地区乃至整个华语阅读圈的。曾获多种文学奖项,著有《文字的故事》《阅读的故事》《读者时代》《世间的名字》《尽头》等。许知远称其为“天下第一读书人”。

    阅读的迷思之一:没空读书怎么办?

    加西亚·马尔克斯说,作家“自己最钟情的幻梦”,就是那部最想写的最魂萦梦系的作品,因为意识到非一朝一夕可成,反而迟迟不行,被“置诸脑后”,总想先把手边那一堆可马上解决的琐事给处理干净,再找个清清爽爽的良辰吉日来专心开始,如此日复一日。”

    写书人如此,看书人亦如此。

    不是我不想读,是我实在太忙。

    我们身处这个匆匆忙忙、老把生命描述成竞赛的社会,停下来歇会仿佛都要湮没在别人风涌前行的滚滚尘埃中。

    各种责任、生存压力向我们毫不手软地袭来,我们要迎敌奋战,还要实现自我价值。生而为人的种种情非得已,挟持着我们不敢有半分的懈怠。

    但,真是时间的问题吗?

    其实,所谓的时间不够,是特定性、针对性的不够。因为把时间花在某某事情上,所以我们也想做的某某某事便被排挤了。

    梭罗说:“有些东西,在最无助和生病的人是必需品,在别人来说则仅仅是奢侈品;又在另一些人来说,那是根本听都没听过。”

    原来,不是时间的绝对值匮乏,而是价值排列和选择问题。

    是我们有太多不可或缺、没它就没法生活的必需品,得投注大量时间去取得,于是,总有这个那个事远比拿一本书看更急迫更重要。

    我们都依据着自己的价值排序来决定时间的耗费,当认为没空阅读时,不妨先问问自己,阅读这事,对我们来说重要吗?

    博尔赫斯说:“书本是实体世界的一个载体,是一套死板符号的组合,一直要等到正确的人来阅读,书中的文字,文字背后的诗意——才能获得新生,而文字就在此刻获得了再生。”

    打开书籍,我们可以唤醒一个个已然死亡的符号,让文字重获新生,重走一趟作者极艰辛走过的路,看他所看,想他所想,困惑他所困惑。我们只是老老实实从头读到尾,便提升了认知,增加了生命的宽度、广度和深度。

    这全世界最廉价又最具智慧的习得方式,我们就这样让它从指缝间溜走?

    如果阅读成了我们人生重要的必需品,离不开,舍不却,时间自然是有的。

    阅读,可以是自由从容伸展的,可投入大块大块时间。

    阅读,毫无疑问也可以穿梭在每一个时间的缝隙中,交通工具上,饭桌上,临睡前,这都是每个像样的阅读者做过的事。

    阅读的迷思之二:阅读,需不需要背诵?

    背诵之所以让阅读者感到不堪负荷,其实是要阅读者一次做两件事——既是读者,又是印刷机器。

    几千年前,书籍的复制、流传、存留,极其不便。阅读者得用一己之力,作为书籍的印刷机,尽可能一字不漏地背诵下来,担负起书籍的保存、传递义务。

    这便是记忆最原初的时光最干净亲切的模样——它和人类相依为命,是人们抵抗时间流逝,万物凋变的唯一友伴,也是人类生存传续的最重要载体之一。

    它源于经验和实践,记录着人类最刻骨铭心最真实的经历,它静静地与人类共存,像影子般忠诚、亲切。

    如此彻底和心力损耗的背诵,对于理解而言,其实属于过度记忆,隶属于我们现代的出版工业,而不是阅读活动。

    文字的发明,似乎解放了人类头脑的记忆中枢,但因为太省力,却也让我们逐渐丧失了将某事某物牢牢铭刻的心智搏斗过程。

    文字这聪明的工具,跟其它工具一样,往往也带来单一方便的陷阱。春暖花开,百花齐放,大家不由惊呼“好漂亮啊!”于是,摆足姿势咔嚓一声,然后头也不回,走人了,刚刚那个令人尖叫好漂亮的风景,连看都不再看上一眼。

    关于如何正确看风景,美国的“印第安人国家”纳瓦霍国的传统巫医和颂歌者纳凯老人,用他充满智慧的话教导他那有志承传颂歌和仪式的外甥,如何将自己国家的四座圣山牢刻在心:“记住你眼前所见,把目光停在一处,记住它的样子。在下雪时观察它,在青草初长时观察它,在下雨时观察它。你得去感觉它,记住它的气味,来回走动探索山岩的触感。如此一来,这地方便永远伴随你。当你远走他乡,你可以呼唤它,当你需要它时,它就在那儿,在你心中。”

    终究,最重要的不是我们拍下来多少美丽的照片,拥有多少书,而是有多少东西进入到我们心中驻留不去,成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

    打开一本新书阅读,即便是训练有素的读者,亦很难在第一时间整体地、充分地掌握吸收整本书,因此,除非某一本书你看不上眼,否则每一本书其实都有必要重读。

    重读最绵密最精纯最极致的形式便是记忆。通过记忆,让书本成为最轻灵的携带形式,随时读它,不是“这本书我念过多少遍”,而是远走他乡、上山下海、白天黑夜、年轻年老,都保持在读它。

    理解,会在我们用心阅读,专注思考时剧烈地进行着,也会在我们没刻意思考时,自动默默运行着。我们放进记忆里的思考材料,好像自己会渗透、比对、分类和融通,在我们发呆时,闲谈时,看风景时,甚至沉睡时,像生命中不熄的火。

    所以,需要背诵吗?当然可以不用这样,记忆中最好最华美的部分,不管是神奇浮现的,还是从书本的白纸黑字跳出来的,往往都是“自然”记得的,其他的,太浅白太已知太常识的那部分,流水般放它走过去吧,太深奥太遥远太无法掌握的部分,只有留待来日,像一处待填的空白。

    最好的记忆,不是单独的、孤立无援的,这就像单独一只蜜蜂或蚂蚁很难存活,最好的记忆,不管是刻意背诵或自然记得的,总有和我们内心共鸣的,把它整理安置在记忆中的某个柜子里,他日要用时,找出来便行。

    加西亚·马尔克斯说一个真诚的书写者,只能写那些你相信的、你魂萦梦系的,属于“你自己的”东西,那些会忘记的,就不值得写了。

    换成阅读,或者我们可以试着说,那些记不住的,缘分还没到,还没到该被记住的时候,莫强求,再遇几次,或许便会熟悉了,想忘记都难。

    阅读的迷思之三:阅读有方法吗?

    方法,是目的的产物,也是效率着眼的产物,希望自己的投入能有极大化的效益出来。

    为探寻阅读方法,作者看了几十上百本关于阅读方法的书,写本书时,又全找出来重读一遍,怪的是,全记不得了。

    船过水无痕,作者说这是阅读常有的事。

    看得懂却吸收不了,代表某本书“暂时”并不符合我们的需求,我们跟它想的、关心的事彻彻底底不相干。

    阅读是很生物性很本能性的,就跟人体内缺什么营养会不自觉想摄取什么样的食物一般。

    合不合胃口不在书的好坏,有可能是此书及不上我们此刻的程度,也可能是它远远跑在我们前面我们却还看不见它的价值所在。

    这次作者关心起了加西亚·马尔克斯书中的一个速读小故事:

    世界上阅读最快的人已经出现了。

    他当众证明了他的才能:每分钟读八千个字。甚至有人肯定地说,他读了以后全弄懂了。

    ……

    这个每分钟能读八千字据说还都读懂了的人,最终读出什么动人成果?

    很可惜,除了速读,没有其他成果。

    这回,作者决定转向那些人类历史上已成定论的第一流阅读者,如博学多闻的伏尔泰,二十岁前人类阅读量和成果第一名的穆勒,严肃固执浸泡在书房一辈子的康德,还有本雅明、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纳博科夫等,他们的读书方法是什么?

    搜寻的结果令人遗憾,他们很乐意告诉人们每本书的种种好处,就是不记得告诉人们读法。

    是都留了一手吗?大概不至于,他们都以写小说为业,自己灵魂里最幽微阴暗的部分、最不堪最狼狈的往事都肯讲出来,没理由在阅读方法上藏私。

    因此,作者猜测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他们普遍认定这不是阅读的重点所在,鱼有鱼路,虾有虾路,阅读者不同的“性格”决定会有各自不同的阅读方法。

    方法或效率,最终都是功利性的用词,将事件分成重要不重要、有用没用的。这种唯方法是从的迷思,容易变得焦虑,原本可愉快打开书直接读的自由时光,却虚耗在阅读门外徒然寻求,很容易把阅读窄化成某种“投入/产出”的生产线作业。

    速读只不过是快速找出一本书最重要、最有用、最富意义的部分。

    这种把几十万字浓缩为五百字的阅读方法,被作者认为是野蛮的。不必花钱,打开每本书的内折页或封底,十分钟内至少可“看完”五六本书。也可买两本坊间所谓的一百本经典名著的介绍之书,一百字讲完作者,三百字叙述内容,最后再一百字用人生智慧教训你,结束。

    阅读变成这种样子让作者感觉到了悲伤——阅读不是“看到”,而是思索、启示和理解,不在于眼睛的速度,而在于我们心智的速度、深度和延伸的广度。

    一本一本书老老实实阅读,是阅读最拙重的部分。

    对喜欢读书的人来说,读本好书就是一种长时间慢慢享受的乐趣。读的时间愈长,乐趣就愈多。

    阅读者(尤其在初期)常以为自己欠缺的是阅读的方法,但阅读者真正需要的是知道有人在做和你一样的事,看到你看到的东西,想你冒出来的心事,尤其是清清楚楚讲出你哽在喉咙说不出来的话,这会适时安慰你孤独阅读欢快之余不免时时袭来的寂寞和狐疑,你想弄清楚出现在你脑中心底的某个图像或念头不是幻觉,你并没有发疯,世界上有人和你一样,而他不仅活得下去,还快乐安详。

    其他迷思小解析

    关于如何确定要读的下一本书

    答案就藏在我们现在正在阅读的书中。可能是书中一个小细节引出的延伸点,也可能是书中提到的作品,或者是同一个作者其他的书,又或是同一个类型的别的书,只要你开始并持续阅读,便会有一股力量在前方牵引着我们朝前走。

    为什么读书不能只是消遣

    阅读能助力成长,也有消遣的功能,然而,只用消遣去理解它,阅读就丧失了它的独特性和真正的位置,它如果被拉下来和一堆纯消遣混一起,变成可以替代,阅读大概也撑不了多久,因为比阅读更好玩更大的诱惑的事太多了。

    关于阅读的顺序。

    阅读的理想顺序:由浅入深,由一般的、基础的书再缓步进入高段的、最好的书。集体的、普遍的选择却是:从最好的那些读起。

    ……

    尾声……

    作者是把阅读这件事做到极致的专业读书人,本书是他对于阅读的真实体验和诚恳思考,是他阅读的心法、感触,而不是阅读的方法,对于想掌握快速阅读方法的人来说,或许用处不大。但对于真正喜欢阅读的人来说,如获至宝。

    日子总是匆忙紧张,如能适时放松一下,挣开时间的束缚,步入阅读之海,重新激活沉睡的思维,这是独立于我们繁琐日常选择之外的繁华、从容、满足和享受。

    我们想要在书中寻找的答案,大多时候都不可能通过一本书就能轻易找到,那种独特的答案可能散落在数十本不同的书中,需要我们带着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去摸索,方能拨开云雾见月明。

    每一本书,都是封存的一个有无限可能的世界,随着阅读广度和深度的延续,将会在阅读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支点,在这里能看到对手,能找到同类,能收到温柔善意的抚慰和直面挫折的勇气。

    阅读,是站在巨人的肩膀看世界,它所能给我们最美丽的礼物,是一个充满意义的海洋,是一个有着无限可能性的微妙世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的故事》:阅读的迷思和困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zbld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