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杂散文库向阳花杂文随笔精选录
理想的语文课堂——观潘先生执教《湖心亭看雪》杂感

理想的语文课堂——观潘先生执教《湖心亭看雪》杂感

作者: 凌子杂陈 | 来源:发表于2018-11-30 23:08 被阅读1次
    理想的语文课堂——观潘先生执教《湖心亭看雪》杂感

    潘先生是谁?他叫潘庆玉,是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是霍英东基金获得者,著有《富有想象力的教学设计》等论著。

    每次听潘教授的课,都会艳羡不已,因为他的涵养太高,课的设计太巧妙,带给我的思考也太多,而当提笔要写点文字时又会觉得难于起笔,拙于言辞,更多忆起的是与潘先生相识的经过。

    记得几年前在重庆璧山中学的讲堂里,那是全国文化课堂教学大赛的赛场,他执教朱自清的《背影》。我头一次领教大学教授与中学老师同台竞技且是给初中生上课,也头一次发现他是唯一一个不去提前见学生的老师,乃至后来听他讲余光中的《乡愁》、杨绛的《老王》、《大美兰亭》群文阅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第一课时),他同样没有提前见学生。或许他太忙没有时间,或许他不屑于。相比别的老师,提前见学生,做各种预习,他的课没有任何前奏,一切都是课堂上生成的,百分之百的真实,我喜欢这样的课堂。

    我总是相信缘分,与潘先生相识是我生平中最美的缘。后来邀请他到我校讲《乡愁》,他没有拒绝,而是欣然前往。四十分钟的时间,一首短短的小诗,他把诗人余光中的一生、中国半个世纪的历史乃至现代诗的朗读、赏析与创作渗透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学生震惊了,老师们震惊了:大学教授的课就是不一般,原来语文课可以这么诗情画意,可是这么轻松自在,又可以这么有深度,而学生也全然听得懂,且深深爱上潘教授。大学教授能进入初中的讲台上课,我喜欢真实的同时,更欣赏他渊博的学识和这份独有的教育情怀!

    山大教育集团第三届“名家名篇”课例研究在洪楼校区进行,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又有机会听潘先生的课,心中早已莫名地期待着。

    去年,听他讲过《湖心亭看雪》第一课时,本以为这次他会接着上次的课讲第二课时,没想到他重新构思,整篇讲解,且整体设计和具体细节又有别于上节课。这似乎是他的老习惯了,即便是同一篇文章,他也绝不会同一模式讲到底,他总是不断调整教学设计,挖掘教学的细节,带给人的总是全新的感受。这次听他讲《湖心亭看雪》,对他富有想象力的教学设计有了深刻的理解。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借助板书激发想象。上课伊始,投影仪两边的黑板上分别清晰地写着“语”“游”两个字,这是本节课两条重要线索,一条是品语言,一条是游西湖。品语言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品出语言的妙语、俊语、隐语、警语。游西湖的过程中,按照“读中游-画中游-镜中游-梦中游”的顺序,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文本、游览西湖,教学设计简约而不简单。回头看板书,整堂课以“语”和“游”为 中心,将整个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浓缩为十个字:游:读、画、镜、梦;语:妙、俊、隐、警,可谓十全十美,画龙点睛!

    二是训练朗读激发想象。本节课重视朗读,开头的整体阅读,采用教师读、学生读相结合,开启了对文本的理解,而讲完课文的配乐朗读,悠扬的长笛声,婉转的曲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三是巧设疑问激发想象。先生对文本的处理大都是在发问中进行。如“读中游”环节,需要整体感知,梳理文本的思路,潘先生问:两段文字分别用一个字如何描述?全文用一句话又怎样概括?“画中游”环节主要是分析第一段,潘先生这样问:这是一幅什么画儿?有怎样的意境?如何描绘的?为什么是影子?为什么“与”用在此处而不是别处?为什么是“两三粒”而不是“两粒”?……一连串的问题,具体而微,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了阅读兴趣。针对一幅雪景、一个“与”字、一组量词,学生加深理解了文中素雅、静谧的美景。“空中游”环节:潘先生直接问:你读出几个张岱?经思考原来一个在高处,一个在舟中。跳出眼前的景,去理解文章的视觉,想象的力量可见!“梦中游”环节重点研读第二段,文中的“有两人”,为什么不是“见两人”?“见余,大喜曰”逗号可否去掉?原来动词不是信手拈来的,断句也是有学问的,这里也写出张岱的一惊一喜。总之,潘先生深入文本,巧设问题,抽丝剥笋般的分析,让人深深佩服他解读文本的真功夫!

    本节课,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渗透了富有想象力的教学设计。配乐朗读采用长笛曲调;板书及解字选了“亭”“凇”二字,渗透着书法艺术,更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融书法、绘画、音乐、朗读多种艺术于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变得生动有趣,这种驾驭课堂的能力也绝非一日之功,可见先生学问之渊博,涵养之深厚。再看他课堂的引语,开篇引学者栾保群对《陶庵梦忆》的评价,既肯定了张岱的才情,又概括了文章的语言特点,简明扼要,引领全篇。最后又引用美学家宗白华、画家石涛、书法家王羲之多家评论,彰显了他厚实的文学理论功底,又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这真是想象力教学极好的例子!

    课上完了,余音绕梁,回味不已。理想的语文课堂是真实的,是鲜活的,也是多彩的,深刻的,更是充满想象力的。打造理想的语文课堂,潘先生为我们树立了标杆,我只有默默耕耘,不断学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理想的语文课堂——观潘先生执教《湖心亭看雪》杂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mwk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