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典昕🎪诗集诚善者美文美德
三年啥也不要改——《回到春秋读论语》第86章

三年啥也不要改——《回到春秋读论语》第86章

作者: 乐道也 | 来源:发表于2019-02-02 05:36 被阅读67次

一个孝子,三年之内要时刻思念亲人,对父辈传承下来的家风家规,不做任何改动

孔子说:“三年之内不改变父亲的行事规范,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里仁篇之二十

这句话,在《学而》篇第十一章出现过,即所谓重出。虽是重出,但与《学而》篇比较一下,少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十个字,属于半章重出。可见,这句话孔子不止讲过一次,是在不同场合下对不同弟子讲的。因为讲话的对象和背景不同,所以理解的重点也不一样,这样后来在编撰《论语》时,弟子们根据对孔老师原话的不同理解,把它编进了不同的篇章里。

在《论语》里类似这样重出的,不只这一处,有人作过统计,共出现一处整章重出,五处半章重出,四处部分改写重出。这些重出之处,也许当时弟子们曾为此争论得不可开交,个个都有充足的理由,都认为孔老师同样的话在不同场合讲出来意思完全不一样,都认为十分重要,不可轻易删去,谁也说服不了谁,没办法,最后只好让它重出。所以,《论语》中凡有重出的内容,在当时肯定是十分重要的,其中必有深意。

站在后人的角度,其实也分辩不出孔子这重出的话与前面已经讲过的话有多大差别。不过在《学而篇》第十一章里,因为前面多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十个字,很明显重点是通过一个人的孝行,来观察他为人处世的人品如何。而这里少了十字,只能理解为是对孝子言行的规范与约束。父亲离世后的三年之内,千万不能改变父辈的行事规范,依此办理,就可以说是尽孝了。相比之下,前面《学而篇》第十一章则从观人方法切入孝子与孝道,由一个人的过去、现在,一直预测到他的将来,含意好像更深刻一些。

要是果真如此,那么这样重出一章就没啥意义了,我们不妨再作进一步分析。“三年无改于父之道”,“道”是道路,引申为方向、途径,这里指一个人的行事方式、所作所为与思想作风。“父之道”,就是父亲在世时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与一贯作风,它是以家风家规的形式传承的。孔子指出,一个孝子,应该在三年之内,一心一意守孝,时时思念亲人,不要胡思乱想去改变什么。对父辈传承下来的家风家规,不要做任何改动。

为什么这样要求?因为“父之道”所代表的家风家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道德风尚、伦理规范、生活作风,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给后人们树立的价值准则。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家是国细胞,有国才有家,家和国昌盛。家风好,就能家道兴旺,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国风之本在家风,所以古人强调治国从治家开始。

孔子这里所说的“父之道”,无疑是建立在这一前提基础上的,是指符合于仁道与礼制规范的家风家规。一个好的家风家规,其形成要经过长期的积淀,在子孙后代接力式的传承中,恪守祖训,流风余韵,代代不绝,就形成了一个家族鲜明的道德风貌和审美风范。当然,传承过程中也是要不断地充实发展,并扬弃不适应时代要求的部分,所以孔子只是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三年之后,只要是合仁合义的改变,孔子肯定是会乐观其成的。

为什么定为三年呢,因为古人强调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有反哺之心,从十月怀胎,到呱呱落地,再到举步维艰,人的婴儿期有三年时间完全不能自理,完全依赖父母而生存,所以父母去世后要守孝三年,作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在三年当中,孝子很悲哀,很难过,一直是处于哀思的状态,身心疲惫,也没有心思再去考虑别的事情,所以就干脆啥都别想了,不改变父亲以前的做法就行。家里对内对外要处理的事务,完全按照父亲遗留下来的做法规矩去办,就可以了。等三年哀思以后,才会有心思和精力,再去考虑作改革探索或创新发展。所以“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实际上也是古人约定俗成的规矩。

由此可见,《论语》之所以将孔子这番话重复列出,正是强调了它的重要性。里面所包含的深刻内涵,对于当时依靠血缘关系而建立的宗法礼制而言,可以说既是家的基础,也是国的根基。最后附带说一下,古时守孝三年,实际只要达到25个月以上就可以了,即连头连尾算下来,满两年零一个月,就属于三年了。


拓展阅读:

【先贤精义】

胡氏:已见首篇,此盖复出而逸其半也。

钱穆:此章重出,已见学而篇。当是弟子各记孔子之言,而详略不同。盖学而篇一章乃言观人之法,此章言孝子之行,而此章前后皆论事父母之道,故复出。

《春秋繁露·祭义篇》:孔子曰:书之重,辞之复,呜呼!不可不察也。其中必有美者焉。

刘开:三年无改,夫子以教孝也。然自有此语,而后世遂为疑案。以为不当改耶,则旧章且不可更,何有于父?终身守之可也,何限三年!以为必当改耶,则行且有损,干蛊之谓何?改之足以成父名而掩其迹,何待三年!此理之可疑者也。吾谓是不难以一言断之,夫子不曰“无改于父之行”而曰“无改于父之道”,言“道”则非不善可知。既非不善,自不必急于更端。……惟其为道,故三年内可以无改,无改所以见其孝;惟其为道,则有通权达变之用,故三年后不妨于改,改之亦无损于孝。此古今不易之义也。

《论语稽》:道,犹路也,当行之理也。改道则不由此路,舍其所当行者而别从一路也。此章吃紧在先辨“道”字。……抑知“道”为当行之路,固以其有善无恶者言之。

云门隐者按:父之道,则善也。子能行父之道,则真是“克绳祖武”,善继家风,父有令子,所以为“孝”。

【学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 《论语注疏》 《论语集注》 《论语新解》 《论语讲要》 《论语集释》 《述学》 《汉书注》 《论语补注》 《论语稽》 《春秋繁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年啥也不要改——《回到春秋读论语》第86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yfj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