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五月简书伯乐推文汇总江雪阁的推荐文章
《照护》:“我们都曾是、正是或将是所爱之人的照护者”

《照护》:“我们都曾是、正是或将是所爱之人的照护者”

作者: 水湄青萍 | 来源:发表于2023-04-11 06:58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本文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微信公众号,ID:水湄青萍,文责自负。

    文/水湄青萍

    人似乎没有简单活着的福分。在人生的漫漫之旅上,无可避免的,我们都终将与疾病狭路相逢。

    而且,不像衰老,造物主常以“渐进之法”让人不易察觉,疾病多是突然造访的不速之客。若雪上加霜的是,这个疾病最终走向一种人力所不能挽回的结局,那么我们又该如何面对?

    就如《照护》这本书的作者哈佛医师凯博文,在憧憬着美好的晚年时光时,却意外遭到了命运的重锤——妻子琼被查出患了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

    尽管凯博文整个职业生涯都在从事医病和照护的研究和实践,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精神科医生,但在照护患病妻子的过程中也遭遇了种种艰难险阻。

    在这本自传体叙述风格的书中,凯博文动情地讲述了自己和阿尔兹海默症妻子动荡挣扎的十年,以及他作为医生的成长故事。

    他正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心中关于照护的理念,用亲身经历告诉千万读者何为真正的照护,以及如何为被照护者提供人性的关怀。

    如果疾病注定和生活如影形随,那么了解和学习照护,就成了我们每个人必须习得的人生功课。

    正如本书在腰封上所写的那句惊心的话——“我们都曾是、正是或将是所爱之人的照护者。”

    01 现代社会,照护的精神正在慢慢流失

    每一个曾经就医的人,或许都有这样的体验:我们一脚踏入医院,仿佛就成了砧板上的鱼肉,陷入非常被动的境地。候诊室无尽的等待,换来的只是诊室里几分钟的看病时间,接着便是一项项的检查,等待结果的宣判……

    整个过程,和医生基本说不上几句话,便被匆匆打发,甚至都来不及问回家之后该如何料理照顾病人。

    就像作者凯博文在妻子患病期间,辗转于各家医院所遭遇的非人情对待。这一切,更让他切身体会到:许多医生专家,只看到了患者身上的病,而对他们背后的人性故事不闻不问,像是一个冰冷的机器。

    如今,在讲求效率与经济的医疗体制下,一些医院仍以数字化指标(比如,门诊量高达多少)作为衡量标准。由此,导致每个患者的看诊时间越来越少,医生的工作负担也越来越重。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曾对“救死扶伤”心怀愿景的医生和一个渴望得到关怀的患者,都成了流水线上被物化的零件。长此以往,照护在医学上只能被挤压在越来越逼仄的角落。

    而对一个病人的照护,不仅在医院,更发生在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

    一次,凯博文带妻子琼去看一场演出,周围人不时投来责问的眼光。尽管他尽力和他们解释,可得到的依旧是讥笑:“老年痴呆!带她离开这里,她不应该在这里。”

    但就像作者所质问的那样:“难道身处疾病痛苦之中的她就不可以享受这种欢乐了吗?”

    如果说,社会地位相对高的凯博文,尚且能为妻子护住一丝作为人的尊严,而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又该如何自处?

    在一些贫困落后的地区,人们甚至将自己患病的家人,像动物一样用铁链拴着关在笼子里、视为“不祥之物”的,亦不少见。

    这种种,无一不让人痛惜地领悟道:当今社会,照护的精神正在渐渐式微,如同在风中摇曳的幽微烛火,不经意间就可能被扑灭。不难想象,那时,我们都将被无边的黑暗所笼罩……

    02 照护的灵魂,是对灵魂的照护

    毫无疑问,整个社会都急需照护精神的回归。而凯博文在书中所倡导的照护理念,有两个核心要素或许是经常被我们忽略的。

    一是被照护者的主体完整性。

    我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即使至亲之人,在长期的照护中也可能变得麻木冷漠,从而剥夺她正常享受生活的权利。

    本书作者凯博文让人尤为动容的是,在妻子琼患阿尔茨海默症的十年,始终都将她作为一生挚爱的伴侣、有着思想和情感的人。

    比如,凯博文会为患病后的妻子读书,给她放音乐,带她出去用餐,甚至在她后期生活不能自理时,还会为她挑选衣服,确保妻子衣着得体。在琼的生命晚期,家人也一直尊重她的意愿:不做任何医学干预,让她静静地离去……

    所有这一切,都是一种因爱而生的尊重,不曾因为疾病而减少分毫。对被照护者的关怀和照顾,也正是体现于日常生活中的这些点滴细节中。

    二,照护的“在场性”。

    有时候,面对亲人遭受的痛苦,我们常有一种什么也做不了的无力感。但,对于被照护者来说,他们真正需要的,并不是你去改变什么,而只是一种全身心的陪伴和倾听。

    当凯博文还是一名医学生时,曾遇到一位全身大面积烧伤的七岁小女孩。她每天都要接受十分痛苦的清创治疗。而凯博文就负责在外科医生为她清创时,安抚她的情绪。

    起初,他只是试着用各种问题转移小女孩的注意力,但收效甚微。直到有一天,凯博文请她讲讲自己是如何忍受这日复一日的痛苦的,小女孩头一回停止了尖叫,并开始给他讲诉自己的故事。

    由此,凯博文领悟道:其实,被照护者只是希望你与他一同直面痛苦,努力走进他们哪怕荒芜的内心世界,而不是说一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陈词滥调。他们需要确信,你不会抛下他,独自离去。你会一直在这儿,与他们一同身临万丈深渊。

    这样的照护关系,既不是居高临下的“控制”,也不是置身事外的“漠视”,而是双方并肩战斗的一种平等关系。由此,我们才得以进入被照护者的灵魂深处,而不是将之视为一具没有尊严的病躯。这也是凯博文在书中一直强调的照护精神的灵魂。

    03 照护,是对精神的淬炼、自我的重塑

    照护,无疑是艰辛、孤独的,就如在一个漆黑的隧道里踽踽独行。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或许都像凯博文那样,面对亲人病情的不断恶化,一度跌入绝望的谷底,经历一次次地破碎又重新愈合。

    不过,正如凯博文所说,当时你可能没有察觉,但正是在这种照护关系中,你的精神变得更加坚韧,你的灵魂正以一种未曾见过的样子在重塑着。“照护,实现了照护者的救赎,也实现了被照护者的救赎,为我们人生之道衔来了太多智慧。”他如是说。

    凯博文幼年因为与家人情感的疏离,曾是街头打架斗殴的浑小子,按作者自己的话说,自私冷漠,只相信用拳头解决问题。但与生命中一个个重要他人的相遇,都让他渐渐褪去坚硬的外壳,懂得唯有照护才能粘合彼此的心、消融彼此的隔阂。

    妻子琼,无疑是治愈了他儿时的创伤,帮助他重塑自我的那个人。凯博文年轻时,经常因为长久的精神压力而生病,而每次琼都会细心照料他。

    一次,凯博文半夜从噩梦中惊醒,内心极度恐惧,情绪彻底崩溃了。他号啕大哭,喘着气对妻子说:“我需要你,需要你……”。琼则翻过身温柔地抚慰着他,听他讲诉刚才的噩梦,直到他平静下来。

    在妻子患阿尔兹海默症的十年,凯博文正是用妻子曾经照顾他的方式,回馈照护着妻子。甚至,他会用妻子感知生活的方式,为她描述天空和土地的颜色,讲诉花园的样子。

    慢慢的,琼身上最珍贵的品质——那种无私的关爱精神,也成了凯博文人格的一部分。

    美国女作家加布瑞埃拉·泽文在《岛上书店》一书中说:“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最艰难的那一年,将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

    而作者凯博文,用了十年。正是在十年那种令人沮丧却又助人成长的工作中,他终究找寻到了自己的灵魂。

    写在最后:

    照护发生在病人和照护者之间,但又不局限于这两者。甚至,就存在于普通生活中许多渺小、卑微的时刻。

    它是为怀抱婴孩的母亲打开的车门,是为陌生人遮去雨滴的伞,是当一个老人跌倒时义无反顾伸出去的手……

    就像作者凯博文在书中所说:“照护对抗着那些分裂与破坏的力量,构成人类生存方式的核心要素,在这个世界上创造着美好。而经受过来自真实世界的挣扎、苦难与挫败后还能创造美好,或许就是我们赖以前行的唯一希望。”

    诚然,个人的力量是薄弱和有限的,但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关爱和照顾身边人做起,那么无数水滴,必将汇聚成一股温暖的洪流,从而冲破人与人之间筑起的冷漠高墙,让人性之花绽放在人间的各个角落。

    而一切终将回馈到我们自身——摆脱被物化的状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让我们接过凯博文手中的火炬,点亮这世间的照护之光,轻轻掸落他人肩头的雪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照护》:“我们都曾是、正是或将是所爱之人的照护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buu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