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学校的“青蓝工程”只停留在材料中
在职称评审中,有一个条件就是中级及以上的职称者必须培养初级职称的老师。而且规定培养必须有计划、有过程和有评价,这就是所谓的青蓝工程。在农村的学校,虽然大家都知道青蓝工程的事情,但是从来没有人对于初级的老师进行培养。所谓的培养就是每一年职称晋升的时候,按照一定的格式编造一份材料而已,学校出具相关的证明,一份合格的青蓝工程就结束了。从来没有人怀疑过这样做是不是正确?在所有的老师心目中,这种造假背后并没有损害别人的利益,造一份这样的假材料是心安理得。
农村一个年轻老师的成长就是靠自身去自生自灭,很难能够得到来自别人的帮助。学校要的是成绩,不管你能不能胜任,能不能获得发展,关键是你必须按照学校的做法挣扎着把自己变成学校想要的人。在很多农村的学校和领导眼中,学校就是给学生教书的,从来没有考虑过老师也需要培养。一个刚刚踏入学校大门的老师,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制造成绩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个人发展。没有老师更好的发展,怎么能够有学校的发展呢?农村学校的领导很难有培养教师的情怀,他们只负责提升学生的成绩。
“青蓝工程”为什么在农村学校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性质文件呢?
首先,学校层面,学校对于教师的培养没有任何的规划,没有任何的具体培养措施。在应试的大背景下,考核学校和校长的直接指标就是考试的各种率,没有漂亮的数据是很难让人信服的。没有分数,就没有任何的发言权,没有任何的资源优势。所有的学校都在不遗余力的争取更高的成绩,只是为了一个分数而已。老师的培养很难提升到一定的层面。虽然大家都知道老师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帮助,但是学校却不愿意花时间去培养老师。即使有国家政策支持的“青蓝工程”也是作为一个任务去完成。一所没有教师培养规划的学校,能够成为一所合格的学校吗?这样的学校能够培养出好的学生吗?没有老师的成长,应该是很难有学生的成长。优秀的老师才能够带出优秀的学生。
其次,从高职称的老师层面。高级职称是一个农村老师的奋斗的终生目标。达到这个目标之后,会失去所有的动力。这个可以看到农村学校站在课堂上,尤其是语数外这些大学科的课堂上的都是低职称的老师,高级职称的老师已经选择带小科目或者不带课。一个不站在课堂上的老师怎么能够培养年轻老师呢?我不知道让高级职称的老师干所有人都能够做的工作,是对于高级职称的尊重,还是侮辱呢?高级职称的老师没有培养年轻老师的意愿和欲望。
最后,年轻老师层面,繁重的课程和各种杂事,让他们无暇顾及自己的成长。总感觉年轻的老师始终是被牵着走,没有任何的选择余地。年轻老师一直忙着各种事务,却忽视了自己的成长,这是一个最大的失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