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乔平
今天一大早,同事微信群里有人发了这样一张图片:

紧接着有人补充了一句:“今天填仓了,别忘了摘吊钱儿啊。”我恍然大悟,今天是农历正月二十五,是传统的“填仓节”。传说中,填仓是仓王爷的生日,是中国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我想,纪念这个填仓节,意思大概就是填满谷仓,这一年不会挨饿的意思吧。
那么,摘吊钱儿又是怎么回事?估计好多人就不一定知道了。据我观察,吊钱儿好像只在天津才能看到,反正我来天津之前从未看到过,也没听说过。
记得大学毕业刚来天津时,每年都是回老家过年的,每次过完年回到天津,总能看见各家各户窗户上挂着迎风飘扬的“小红旗”,觉得挺好看,却没搞懂这是什么情况。

后来自己成家了,有孩子了,偶尔也会在天津过春节,但还是对天津的年俗不甚了解,虽然人是呆在屋里,但自家窗户和门都是原样,外人看来这家人一点都不像过年的样,家里跟没人似的。
后来时间久了,跟同事了解多了,才知道这个“小红旗”叫吊钱儿,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贴,不仅仅是为了喜兴、好看,还有不少的寓意和讲究呢。
据说贴吊钱儿,是天津人和天津这个城市,作为年俗的一个重要标志。每年春节来临之前,家家户户就开始买吊钱儿,贴吊钱儿了。与吊钱儿同时进行的还有贴福字、贴窗花儿、贴春联等。这么一贴,家的里里外外就充满了年味儿,充满了火红的喜庆气氛了。

吊钱儿都是用彩纸雕刻成的图案,而且以红色为主。内容主要反映祈福、盼财、增寿、平安吉祥等寓意。如“招财进宝”、“肥猪拱门”、“连年有鱼”、“阖家欢乐”、“吉祥如意”、“四季平安”、“年年有余”等。以此来表达天津人对过春节美好的祝愿,象征吉祥如意的质朴情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和谐。
既然是这样,后来我也就入乡随俗了。只要在天津过年,一定会在年前跟同事们一起逛逛年货市场,买一些喜欢的作品备好,过年时屋里屋外贴的红红火火。果然效果不错,贴完后年味一下子就来了。原来,过年的氛围也是需要自己来营造的。

吊钱是贴了,知道正月二十五需要取下来,则是近几年的事。为此,我怪同事们没有直接告诉和提醒,同事则笑话我们这些外地人不懂得规矩还不注意观察学习。
原来,天津人贴吊钱儿是有讲究的,一般都会在腊月二十九或腊月三十贴吊钱儿和福字、窗纸花儿、春联。但是,与福字和窗花儿不同的是,吊钱儿必须是贴在门窗外面的玻璃或横棱上(现在也有贴屋里面的),任风吹拂,任其摆动飘荡,让所有的祝福与企盼随着浓浓的年味儿一起吹进门窗里面。

重要的一条是,到了正月二十五,叫做“填仓”,即把所有的财福填满了,也就到了该撕吊钱儿的时候了。这一天必须把所有的吊钱儿撕下来,不见好就收的话,招进来的财和福又都随风飘走了。天津还有个这样的说法:“二五填仓撕吊钱儿,干饭饽饽熬鱼汤儿”,吊钱斯了,这顿饭吃饱了,说明这个年就过好了,过美了,过顺了。
更重要的一条是,知道了填仓这天撕掉还没完,还要把撕下的吊钱叠整齐后放在柜子里或压在床下保存一年,意思是要把钱存起来,压住了,让它别再离开你。但是,其他的窗花、福字却不在收藏的范围,因为它们没有像“吊钱”那么好的兆头。

来天津几十年了,终于把吊钱儿文化搞明白了。其实,天津这个城市有很多独特的传统文化,不在这里扎根三代人,根本就算不上天津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