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之邶风•燕燕——
兄妹情深,依依惜别,缠绵悱恻

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燕子翱翔于蓝天,自由展翅,随意上下,低语呢喃,若以瓦蓝晴空为背影,以桃红柳绿之相配,以流觞曲水而陪伴,实为快意。

他却已无暇顾及燕燕双飞的自由欢畅,而是因之思及妹妹远嫁的离愁别苦。送一程又一程,程程泣涕,程程思念,程程不忍归还。又忆往昔,妹妹性情温顺,为人谦恭,思虑周全,先父(王)相嘱,治国安邦之贤助。把兄妹情深,依依惜别,缠绵悱恻,写得深婉沉痛,不忍卒读。

诗作以燕燕之乐写别离之哀,把兄妹之情写得如此深厚,开创了以乐景写哀情之先河。也开创了以同胞情深为主题创作的先河。无论是手法,还是主题,对后世文人有深远的影响。就手法而言,俯拾皆是,不胜枚举。就内容而言,叙兄弟之谊者甚众,犹以苏轼、苏辙兄弟最为著名,而且留下了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然而表达兄妹情深的后世作品,个人以为王维(又说卢象)之作《别兄妹二首》中“两妹日成长,双鬟将及人。已能持宝瑟,自解掩罗巾。 念昔别时小,未知疏与亲。今来始离恨,拭泪方殷勤。 ”读来心酸感怀。而袁枚作品《祭妹文》,其情其景也常使人潸然泪下。

我们对这些作品的喜欢固然有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手法灵妙、篇章精巧的原因,但其言凿凿、用情切切应是更主要的因素。此外,诸文触动我们内心还有,他触碰到我们内心对同胞之情的原始希冀,唤醒了我们内心的宗教式的膜拜,这与数千年来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神传承密不可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被我们视为人伦;“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常常引导我们的行为;“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总能成为人们择交成友的前提;“孔怀兄弟,同气连枝”,也已是参天大树,植于我们心灵的沃土。

美好是人们向往的,毁灭美好给人们看就是上演悲剧。于是,人们或不齿、或痛恨、或诅咒那些悲剧的缔造者。兄弟反目,手足相残,祸起萧墙,这样的悲剧在历史中屡见不鲜,为人熟知的当以王室为众。唐太宗李世民开贞观之治,引大唐鼎盛之端,但“玄武门之变”毕竟过于鲜血,于他自己也是讳莫如深。还有我们小时候就背诵的《七步诗》,以及我们曾经认为完全是曹植为曹丕所逼。从辩证的角度而言,未必尽然,曹丕是不是这样逼他所有的兄弟?“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如若曹植不曾锋芒毕露,他或许不是“豆”,而是“豆叶”,不必渴望曹丕心怀”仁慈隐恻,造次弗离”。

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群燕飞翔,蹁跹上下,呢喃鸣唱。他们不是由这边的稻田飞向那边的柳树,也不是掠过水面,荡漾开一圈圈波纹。而是飞逾千年,穿越时空,以之之乐映衬彼样之哀,终久展示给我们渴望的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