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这也是善导大师当初提倡执持名号,一心专念,不作他想的原因。因为这是净土法门的要义。
那时候的民间百姓普遍没什么文化,但是不乏许多朴实向善之人。而因为有这样的性情品质,没文化在另一方面反而对他们是有益的。他们的心没有受到许多文辞章句,各种纷繁的知识、道理的渐染,反而比较朴素明快。
当然,这并不是提倡反智主义,佛法最重智慧。但智慧不完全等同于知识。这是针对这部分特定的没文化的人说的。也有很多人因为缺乏教化,不识道理,而浑浑噩噩,行为放逸,乃至为非作歹的。如果按性情气质来说。
前面这类人可以说是“上性之人”,即不用多少教化,心地生来善良,为人质朴乐善。后一类人则是下性之人。上性之人不一定聪明,但是朴素、踏实、向善,下性之人不一定愚蠢,但是浮夸,放逸,从恶。大部分人属于中性之人。
同如今的末法时代众生相比,在善导大师所在的唐朝,这样为人踏实,朴素,和善的百姓还是比较多的。因而那个时候对于人们很适合提倡执持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一心专念,乃至不用研究各种佛学义理。
可是如今时代的我们,情况跟那时候大有不同了,上性之人与那时候相比可以说少的多了,人们的心中普遍都有些浮躁,烦恼比较多。并且,文化科学知识的普及也让人们的心智变得更加理性化,以理性为主导。
念佛净土法门强调【信,愿,行】三资粮,即真信,切愿,执持名号。真信、切愿可以说是前提。如果信得不真,那么也就难以有切愿,无有真切的信,愿,也就难有踏实笃厚的念佛持名的工夫。
由于当今很多人的心智大多以理性为主导,这时候就更适合提倡“智信”。
而智信,就需要学习佛理,广泛阅读佛经典籍,乃至需要学习一点哲学。在理性心智层面知晓佛学与理性并不相违背,但人的理性毕竟是有限的,许多哲学家都指出过这一点。佛法不违背理性,却又能够达到理性到达不了的领域,也就是超越理性,进入更为根本的心智层面。
如果从“智信”入手,除了上根上智之人——不完全等同于上性之人,那指些绝顶聪明的人,能够比较简单轻松地把握,信受奉持,如禅宗六祖慧能。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需要许多闻思修的工夫的。这样就并非那么容易。
另外,今人烦恼习气普遍比较多,内心并不朴素清和,心思不容易那么专定,如果能够执持名号至心念清净,一心不乱,那自然是最好的。如果难以做到,就需要踏实的闻思修,戒定慧的工夫,渐除烦恼习气,摆脱种种妄想思维的困扰缠缚,降服这颗躁动不安的心。
依靠持名念佛,或者其他闻思修,戒定慧的工夫,心念清明,才能更加有效地学佛。对于一些人来说,也许并没有那么简单,对于他们,不一定能靠一句佛号就万事无忧的(当然,能够就靠着一句佛号是最好啦)。
故而,当今许多人如果想真正认真地学佛,想修好念佛净土这一殊胜法门。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有着专持一句佛号搞定所有的想法,但如果感觉实在难以做到,应当对佛理有所了解,对重要的佛法基础有所修持(如五戒,十善,四念处,五停心观法等),端正身口意,除掉自己的许多烦恼私欲。先去心之种种毒秽障蔽,回复心之清明朴素,这样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净土念佛法门。
而如果想要更进一步,最好还要发起菩提心,即发愿上成无上佛道,下化无边众生之心。菩提心是诸佛菩萨修行的本心,最与佛心相应,因而真实发起菩提心念佛,则更有可能成就,往生的品位也会更高,能够更好更快地成就佛果,圆满真心自性,生起无边妙用,以摄受普度众生。
故而,今人学佛修净土法门,如果实在难以靠一句佛法清净心念,一心不乱。最好先有一些佛法闻思修的基础,如佛法“三十七道品”(四念处,五停心就是这里面的内容)。
我们是普通众生,所以佛陀早期的一些教法也许很适合我们,帮助我们去除烦恼习气,正心正行。又,我们普遍都是福薄德浅的末法时代众生,靠自力恐难了脱生死,有所成就,故而,依靠自他二力的念佛净土法门对我们有最大的裨益,最有可能由此踏入圣道。
以上就是我对念佛法门的一点思考,欢迎交流指正。
另外,这里有两篇文章,祖师大德们的说法应该更加可信。执持一句名号,管他心里糊不糊涂,别管其他,念就是,念至一心不乱,继续念下去,这样就能够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