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艺术之家天空之城诗歌•美文•艺术作品荟萃
【心畫】人間詞話·卷上<39>·清·王國維

【心畫】人間詞話·卷上<39>·清·王國維

作者: 半暇 | 来源:发表于2019-04-17 05:24 被阅读12次

半暇·得半日清閑,抵十年塵夢

【臨硯】

【原文】

白石寫景之作,如“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①、“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②、“高樹晚蟬,說西風消息”③,雖格韻高絕,然如霧裏看花,終隔壹層。梅溪、夢窗諸家寫景之病,皆在壹“隔”字。北宋風流,渡江遂絕。抑真有運會存乎其間耶?

【註釋】

①“二十四橋”二句:出自南宋詞人姜夔的《揚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裏,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②“數峰”二句:出自南宋詞人姜夔《點絳唇》:“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第四橋邊,擬共天隨往。今何許。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

③“高樹”二句:出自南宋詞人姜夔《惜紅衣》:“簟枕邀涼,琴書換日,睡餘無力。細灑冰泉,並刀破甘碧。墻頭喚酒,誰問訊城南詩客。岑寂。高柳晚蟬,說西風消息。虹梁水陌,魚浪吹香,紅衣半狼籍。維舟試望故國。眇天北。可惜渚邊沙外,不共美人遊歷。問甚時同賦,三十六陂秋色。”

【譯文】

姜夔寫景的作品,如“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高樹晚蟬,說西風消息”,雖然格調韻味高到極點,但是如同霧中看花,畢竟隔了壹層。史達祖、吳文英等人寫景的不足,都在壹個“隔”字。北宋詞人的風韻,宋南渡後於是絕跡。也許是真的有時運機會存在中間嗎?

【評析】

此則評述南宋諸家寫景之病,宗旨在為其從整體上推崇北宋貶抑南宋提供理論支持。“北宋風流,渡江遂絕”八字,乃露出真相者。所以雖然只是列舉了姜夔詞句來作為“隔”的範例,但“梅溪、夢窗諸家”雲雲乃以此涵蓋南宋壹代之意。

姜夔的“二十四橋”二句,以舊橋、輕波、冷月構成壹幅揚州戰後蕭條冷清景況,在淒清寂寥的畫面中寄寓了姜夔的沈痛之情。月光本無所謂冷熱,更無所謂有無聲音,但姜夔前綴壹“冷”字,後綴以“無聲”二字,堪稱無理而妙。“數峰”二句寫黃昏欲雨,數峰無法如燕雁壹樣隨雲而去,所以只能無奈地“商略”著對策。“高樹”二句寫秋季漸臨,棲居高樹的晚蟬在淒涼的鳴叫聲中包含著對秋季將至的驚恐之意。三處句子都帶有擬人的意味,景物中移入了詞人的感情,而且這種感情都偏於沈痛和憂慮不安方面,所以被王國維譽為“格韻高絕”。但從另外壹個角度而言,這種擬人的方式也淡化了所描寫景物的具體形態,帶有意象化甚至抽象化的特征。所以,講究描寫景物要直觀鮮明的王國維,便對此不滿了。所謂“如霧裏看花,終隔壹層”,正是因為姜夔的這種創作方式弱化了景物描寫的直觀性,而強化了景物的抒情性,王國維稱之為“隔”,原因在此。

在此則結尾,王國維又提及史達祖和吳文英諸家,大意在說明如姜夔這種寫景方式,乃是南宋特別是宋末詞人之通病。也許正因為王國維的感覺是如此強烈,所以他認為北宋詞的風流俊逸就再也不能渡江而至南宋了,這裏面存在著壹種“運會”。在王國維的語境中,這種“運會”其實就是指的文體發展的規律。規律既是如此,王國維也就徒嘆奈何了。不過,王國維的沈重壹嘆之中,其實也包含著他個人在審美上的局限的,因為“霧裏看花”的美被排斥在他的審美視野之外了。

註:以上均轉載自易文言網。

半暇·悦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畫】人間詞話·卷上<39>·清·王國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jme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