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大讲堂三笑集
读论语:雍也第六·“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便是圣人

读论语:雍也第六·“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便是圣人

作者: 书谷一言 | 来源:发表于2021-03-08 15:04 被阅读0次

          读论语,修己身,暂且小记当下的理解,方便未来回读增进,“温故而知新”。今分享于个人公众号,笔者王升请你多多指教。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说:如果广泛给人们好处又能周济众人,怎么样?可以说是仁吗?孔子说:这何止是仁,必定是圣,尧、舜都没有做到!仁者,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行得通也使别人行得通,能从眼下事中选择实事去做,算得上是实践仁的方法了。】

          子贡喜欢和孔子探讨,他思考的问题也都引人深思,比如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如何,孔子说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问“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如何,孔子说“非尔所及也”。子贡富可敌国,可能是子贡想做“慈善”去周济众人,所以问孔子这么干算不算得上仁,在孔子看来,这已经称得上圣德。从孔子的回答可以看出“圣”是比“仁”更高的一种境界,尧、舜都做不到,因为这两位贤主的能力和影响力还无法福荫天下而无疏漏、无差别,可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不仅仅是吃上饭那么简单。

          孔子没有详细讲“圣”是什么,也没有像大多数情况下说“不知其仁”,只说这很难做到,我想确实如此,博施和济众并非单纯保温饱促平均,拿我们经常幻想的场景来讲便可理解,这个场景就是给每人一些财和物,如此便吃住不愁,天下大同。在我看来,“平均政策”只会导致更多的矛盾,每个人有钱后,社会生产的差别问题怎么处理?比如扫地和拖地就有差别,因为每种事情的难易程度不同,劳力需要也不同,对于做更累事情的那部分人不给予额外“补偿”就会造成事情没人做,不做就无法维系“大同社会”的稳定,当搬十斤东西和十一斤东西的“报酬”一样,所有人都只会选择做容易的事,于此便能理解博施和济众的难度。

          做到仁需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个人过好了要想到怎么使身边人也过好,当一群人过好了,要想到带动更大范围的人实现“同好”。“立”和“达”是指人在世上立得住、行得通,要做到这两点除了需要有安身立命的本领,还要有德性的修养,因为有钱但好作恶算不上“立”和“达”。值得庆幸的是孔子给出了方法,那就是“能近取譬”,“取”意为取材,就近取材就是要从眼下紧密的实际事情去做,并且推己及人,自己想要什么便是别人想要什么,自己去做的时候,要帮助别人也做到,一个人有能力、不作恶,但是对旁人秉着与我何干的态度就算不上“己欲立而立人”。

          人生在世最圆满便是物质和心灵双丰收,而更有意义的便是给他人带去价值。仁是从自己出发,圣是面向大众,达到了仁再去寻求圣,我想这中间除了需要实力,还需要权力,因为很多时候个人无法令所有人信服,这是人性使然,而权力可以统一集体行为和方向,这也是孔子提到尧舜的潜台词,就像个人指责不戴口罩可能会引发肢体冲突,当拿着权力发布命令时,所有人都自觉的带上口罩。

          现有的社会福利只能算是“周急不继富”,但从古人的“大同”理想到今天的“共产主义”探索延绵千年,也终将继续,只期盼越来越好,就像孔子回答子贡说的一样,要达到圣境,先达到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论语:雍也第六·“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便是圣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kbpq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