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32章 万物自宾

作者: 龙门村夫 | 来源:发表于2023-04-20 21:08 被阅读0次

    【第32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这个东西,先天地而存在,先人类而存在,本来是没有名字的。有了人类,有了圣人后,发现了这个“道”,为了教给百姓,就勉强给起了个名字叫“道”,“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25章)。而且,“道”这个东西,说大很大,无极复无极,说小也小,甚至在“屎溺”,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

    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庄子·应帝王》)

    “道”是最纯朴的,即使它像未加工的原木那样微小,即使它小在“屎溺”、小在“瓦甓”,也没人能支配它、干预它。因此,老子认为,如果侯王能够保有道,以道治国、治天下,那万物自然会宾服。比如说,天地之气阴阳交合,就会下雨、下露水,虽然百姓遍布各地,但从未有人给它们指令,却可以下到各个地方,虽然可能有集中,但总体来说是均匀的。因此,侯王们又何必去干预百姓的生活呢?“希言自然”就好了。

    如同“道”始无名一样,万物开始也是没有名字的。人们给万物起了名字,那么各种物就有各种物的用途,超越了物的用途,那就会发生危险。人们知道了各种物的用途,就能避免危险的发生。比如,一个瓦罐能盛五斤水,但如果用它盛二十斤石头,或者用瓦罐来打砸东西,瓦罐必然会坏掉的。人们设置了各种官长来管理百姓,每个官长都有一定的职责,但如果超越了自己的职责,越权行使职责,只怕要给自己招来危险甚至祸害的。所以,作为侯王,要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如果干了太多,不仅会给别人造成伤害,也会给自己带来危害。比如历史上那些残暴的君主们。

    因此,老子强调,“知止可以不殆”,就不会有危险。儒家也强调:“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佛教按分层逻辑,提出“戒、定、慧”三学,即三项训练,修“戒”就是完善道德品行,修“定”就是致力于内心平静,修“慧”就是培育智慧。看见南墙就要止下来,否则是要碰壁的。老子说,“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这个“名”,就是限度,就是南墙。

    无论如何,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应当遵循“道”,而“道”也是天下所归。天下归于“道”,则甘露自均、万物自宾。这就像小流汇入江河,江河汇入大海一样自然。

    王弼注《道德经》说:“道,无形不系,常不可名,以无名为常,故曰‘道常无名’也。朴为之物,以无为心也,亦无名。故将得道,莫若守朴。夫智者,可以能臣也;勇者,可以武使也;巧者,可以事役也;力者,可以重任也。朴之为物,愦然不偏,近于无有,故曰‘莫能臣’也。抱朴无为,不以物累其真,不以欲害其神,则物自宾而道自得也。”

    庄子说,不要老去想名誉、谋略、世功、智巧。要去真正体会无穷的大道,自由自在;按天所赐去尽情享受,不要去讲什么所得,只不过是一场虚空而已。修养高尚的至人,他的心就象一面镜子,对于外物,来者即照去者不留,如实反映事物而从不有所隐藏,所以他的心思超越物外,不能够被外物所伤。

    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

    庄子又给老子编排了一个故事: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庄子·养生主》)

    老聃死了,秦失去吊丧,哭了几声就出来了。秦失的弟子问道:“老聃不是你的朋友吗?”秦失说:“是啊。”弟子们又问:“那么像这样吊唁朋友,行吗?”秦失说:“可以的啊。原来我以为老聃是个至人,现在看来并不是。刚才我进去吊唁,看到有老年人在哭他,就像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轻人在哭他,就像哭自己的父母。吊唁的人会聚在这里,哭得这样悲伤,一定是情感执着不必哭诉而哭诉。他们这些人,都是忘掉了人是禀承于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古时候人们叫做背离自然的刑罚。该来时,老聃应时而生;该去时,老聃顺时而去。安于天理顺从自然的变化,哀乐便都不能进入心中。古时候人们称这为解除倒悬之苦。”

    庄子在这里讲,“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是说人出生和死亡,都是道的安排,只要想通了,这是自然的变化,就无谓哀乐了,也就不会进入心中,此之谓得道。而在《庄子·大宗师》中,庄子又讲:“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说的是身体的残疾,都是造物者(道)安排的,也不必以此为忧虑了。

    “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和“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实在是可以作为日常的宽心丸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子|第32章 万物自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mkd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