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875295/fa501a68d5892982.png)
【第50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中国的文字演化还是比较顺利的,古时的文字,现在的人绝大多数能看懂、能理解,但也会有理解偏差或不同。比如,本章的“十有三”,是“十又三”(十三)呢,还是十分之三?历来有不同的理解。
最接近老子、最早解读《老子》的韩非子在其《解老》中认为,人的身体有四肢九窍,谓之“十有三”。四肢和九窍共十三件,这十三个部件的一动一静都属于生存的范围。等到人死以后,这十三个部件都反过来属于死亡的范围,属于死亡一类的也有十三件。所以说“生之徒也,十有三者”。民众生息不止,而活人本来就要动,动得过度就要受损害;不停地动,也就是不停地损害。损害不停止,生命就耗尽了;生命耗尽了就叫做死,那么这十三件都为不断走向死亡准备了条件。所以《老子》说:“民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
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始之谓出,卒之谓入。故曰:“出生入死。”人之身三百六十节,四肢九窍,其大具也。四肢与九窍十有三者,十有三者之动静尽属于生焉。属之谓徒也,故曰“生之徒也,十有三者”。至死也,十有三具者皆还而属之于死,死之徒亦有十三,故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凡民之生生,而生者固动,动尽则损也;而动不止,是损而不止也;损而不止,则生尽;生尽之谓死,则十有三具者皆为死死地也,故曰“民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韩非子·解老》)
韩非子的解释显然牵强附会的。大多数大家则认为,这个“十有三”应该理解为十分之三。王弼《道德经注》认为:“十有三,犹云十分有三分。”苏辙《老子解》认为:“生死之道,以十言之,三者各居其三矣,岂非生死之道九,而不生不死之道一而已矣。”因此,老子的意思大概是说,人从出生到死亡,能够好好地活下去的大概有十分之三,不好好生活而陷入死路的大概也有十分之三,本来可以好好地生活却自寻死路的差不多也有十分之三(或者说各占三分之一)。人的出生叫“出”,死亡叫“入”,所以说“出生入死”。《庄子·大宗师》中有“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的句子。
这些人为什么早死?老子认为是因为他们“生生之厚”,就是太讲究养生、长命,却因为没有按大道去做,导致早死。比如,那些因为追求长生不死、服了所谓的“仙丹”而导致中毒早死的人。因为他们养生不得法,不按大道去养生。
而真正的养生应该怎么做呢?老子没说,但他的意思就是要按照大道的要求去做,也就是按自然规律去做。用韩非子的话说,就是“爱精神而贵处静”(《韩非子·解老》),用庄子的话说就是“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不“以天下为事”(《庄子·逍遥游》)。实际上,《老子》书中也讲了很多养生的方法。
因此,老子认为,真正会养生的人,在地上行走,不会受到犀牛和猛虎的伤害;在战争中,不会遭到兵器的伤害。为什么?因为他们不伤害犀牛和猛虎、不伤害别人,他们也就不会伤害他。用庄子的话说,那些会养生的人,“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外物没有什么能伤害他,洪水滔天不能淹溺他,即使天下大旱使金石熔化、土山焦枯,他也不感到灼热,伤害不到他。(《庄子·逍遥游》)老子在第8章曾说:“夫唯不争,故无尤。”在第22章曾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之与争。”
一阴一阳之谓道。人类社会的发展,实际上存在着两套运行秩序,即显性秩序和隐性秩序,从而组成完整的运行系统。显性秩序就是人类学会思考以后,针对出现的种种丑陋的性恶的表现而制定的规则运行的秩序,如法律、道德、仁义、孝慈等,此之谓“阳”;隐性秩序就是以人的情欲为主而运行的秩序,如追求利益、情欲等,如金钱、权力、五音、五色、五味、驰骋田猎等等,此之谓“阴”。而以大道、仁义、孝慈等为生活原则的,可以算是“善摄生者”,而以金钱、权力等为追求目标的,则可以算是不善摄生者。而因为金钱、权力、美色等,有多少人因此而上了断头台、进了监狱、自毒身亡的,又何其多也。
韩非子关于本章后关部分的解读却是有道理的:
是以圣人爱精神而贵处静,此甚大于兕虎之害。夫兕虎有域,动静有时。避其域省其时,则免其兕虎之害矣。民独知兕虎之有爪角也,而莫知万物之尽有爪角也,不免于万物之害。何以论之?时雨降集,旷野闲静,而以昏晨犯山川,则风露之爪角害之。事上不忠,轻犯禁令,则刑法之爪角害之。处乡不节,憎爱无度,则争斗之爪角害之。嗜欲无限,动静不节,则痤疽之爪角害之。好用其私智而弃道理,则网罗之爪角害之。兕虎有域,而万害有原,避其域,塞其原,则免于诸害矣。凡兵革者,所以备害也。重生者,虽入军无忿争之心;无忿争之心,则无所用救害之备。此非独谓野处之军也。圣人之游世也,无害人之心,则必无人害;无人害,则不备人,故曰“陆行不遇兕虎。”入山不恃备以救害,故曰“入军不备甲兵”。远诸害,故曰“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厝其爪,兵无所容其刃”。不设备而必无害,天地之道理也。体天地之道,故曰“无死地焉”。动无死地,而谓之“善摄生”矣。(《韩非子·解老》)
人不爱惜精神,不重视置身虚静,是要比野牛猛虎的危害还要大的。野牛和猛虎有一定的活动区域,动和静有一定的时间。避开它们的活动区域,观察它们的活动时间,就可以免除野牛和老虎的危害了。侍奉主上不忠诚,轻易违犯禁令,刑法的爪角就会侵害他。住在乡里不检点,爱憎没有标准,争斗的爪角就会侵害他。贪图享乐没有限度,行为举止不检点,毒疮的爪角就会侵害他。喜用个人智巧而背弃事理物情,法网的爪角就会侵害他。所以,还要是“少私寡欲”,少与人争为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