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制茶季,茶闲时节的理论积累终于有了用武之地,是用实践检验理论的时候了。
每到制茶季节,总是有许多朋友来交流制茶经验,有些是通过网络交流,以图片、文字、语音,甚至是视频的方式探讨白茶工艺和品质特征;有些则是直接带着新制白茶,开一段摇摆颠簸的土路到我们这切磋制茶技艺。
初次进来的朋友总是觉得石门太偏僻,来民艺工坊不方便,其实我们的位置距高速路口仅三公里,带来感官错觉的主要原因是路又小又难走,而且有一段坑坑洼洼。于是,总是有朋友劝我们到闹市寻一个点。其实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更喜好在僻静的乡下,走动不便,才会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
夜里,几位朋友带来一款新制白茶,十天前的原料,今天刚下烘。正好我们在14号也采制了几斤头采牡丹王,前两天刚晒完还在走水。于是上楼拿了一泡,两款白茶对冲。一出水最直接是汤色差异,朋友家这款颜色呈淡黄色,香气沉闷,叶底颜色也略黄;我们这款则茶汤清透,略带黄绿色,不认真看还以为是清水,带清香,甜度好。
分析品质差异的原因,起初我们以为是萎凋方式不同,怀疑朋友带来的这款茶汤色偏深是渥堆引起的。闲聊之中朋友提到一个细节,这款茶是用60度烘了六个小时,一下子恍然了,之前我们做的不同温度干燥白茶实验,温度越高时间越长,白茶黄变程度越高,这才明确这款茶汤色是干燥环节导致。
白茶在干燥环节,温度越高时间越长,物质氧化程度越高,叶绿素脱镁变成脱镁叶绿素,干茶颜色褪绿转黄;茶多酚类物质氧化成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茶汤颜色也逐渐加深,对应的叶底也偏黄。
同时,我们又对比了一款去年头春牡丹王,经过一年自然转化,汤色依然清透,带杏黄,叶底泡透后呈绿白色,而朋友带来的这款叶底则呈黄白,呈色物质氧化程度高,但是茶叶中其他各类大分子物质未充分水解,所以整体上汤感偏薄。
造成白茶汤色偏黄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萎凋时温湿度偏高、并筛过早等等,具体是何种原因还需要结合干茶香气、色泽,茶汤香气、滋味,叶底状态等综合判断。就茶论茶,多喝多对比,才能建立标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