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心情随笔罗辑思维•得到学习区
文摘:捧出心才能碰触到对方_6则(2017-11-14)

文摘:捧出心才能碰触到对方_6则(2017-11-14)

作者: TXB | 来源:发表于2017-11-17 11:51 被阅读41次

好儿女待父母要犹如渣男

我经常说,好儿女待父母要犹如渣男:

甜言蜜语

哄他们一时的开心

说了的话未必做

有时候还拿钱砸

但我不被你控制

这种态度的核心是: “我不受你控制,但我对你特别好。”

这种对待父母的方式,比“我们想控制对方,势同水火,但心里都爱对方”要健康太多了。

——熊太行《独立攻略:与父母如何妥协,又如何斗争?》


什么是导师

导师不是普通的老师,他不仅教给年轻人知识,更多地是要教会他们怎么做人。

我在第一季的《何帆大局观》里写过一篇文章,叫《我的两个老师》,很多读者都说深受感动。这是我个人成长最大的体会:在你成长最关键的时候,如果有一个导师,为你指明方向,会改变你的一生。根据我的观察,男孩子的成长尤其如此,从一个懵懵懂懂、只知道闯祸的男孩子,成长为成熟、上进、负责任的男人,需要一位导师来做榜样。

老师和导师有什么不同呢?岳不群是令狐冲的老师,而风清扬是令狐冲的导师。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是好老师,但导师是那个能够把你的人生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的人。风清扬和令狐冲的性格、气质都很一样,师徒二人非常投缘,但是,导师也不一定在性格、气质上跟学生完全一样。郭靖和杨过的性格就很不一样,这并不妨碍杨过跟着郭靖,耳濡目染,感受到“侠之大者”的境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对了。正如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的,如果不习惯性地想象伟人的品德,德育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讲到这里,让我跳回到两周之前给你推荐的戴维·布鲁克斯的《品格之路》。这本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在讲榜样的故事。现在你能明白为什么我当时跟你说,读那本书只要先读前两章就行了吧?我是把一本书的内容,放进了另一本书的体系里面,这是我在教你怎样建立属于你自己的完整知识体系:你要把原有的知识打散,然后重新组装。

那我就给你讲讲布鲁克斯讲了哪些榜样。有几个名字你会比较熟悉,比如艾森豪威尔、二战时期美军将领马歇尔将军,如果你是文青,可能会对乔治·艾略特很熟悉,她是一位英国女作家,我们以后会讲到她的小说。布鲁克斯还讲了几位我们不太熟悉的人物,比如罗斯福新政的幕后女英雄、曾任美国劳工部长的弗朗西斯·帕金斯、慈善家多萝西·戴伊。

我请你读读这些榜样的故事,看看你会有什么感受。我谈谈自己的感受。我有三点感受。

第一点感受是,没有缺点的人不是合格的导师。布鲁克斯讲的这些榜样,跟我们习惯的榜样都不太一样,他们个个都有自己的缺点,甚至是很明显的缺点。我们不能只看到导师头顶上的神圣的光环,你要是仔细去看,就会发现每个导师也都有自己的英雄之旅,也是从菜鸟开始,不断打怪升级,最后通关的。他们正是不断地跟自己的缺点挑战,跟命运的不公挑战,扼住命运的喉管,最后才成就了自我。坚持奋斗的人肯定要比追求愉悦的人更幸福。经常受到反对和嘲笑的人生才是最有价值的人生。

第二点感受是,满脑子都是理想主义的人不是合格的导师。布鲁克斯谈到了阿尔贝特·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的一句名言。这个施韦泽可是一位名人,台湾朋友熟悉的中译名是史怀哲。他是德国的医生和传教士,在非洲行医,建立丛林医院,坚持30多年为当地人民治病。施韦泽说,他的诊所从来不雇佣那些理想主义者,他只需要那些态度严肃认真、安于本职工作、对服务他人永不厌烦的人。

你再看看艾森豪威尔,他也是这样的务实主义者。艾森豪威尔有个好朋友,就是著名的巴顿将军。巴顿将军一谈到打仗就兴奋,但在艾森豪威尔看来,打仗不过是一件不得不干的脏活和累活。他考虑的不是当英雄带来的美妙感觉,而是需要建造多少登陆舰、怎样做好后勤保障、选择哪一天实施作战计划,并且做好失败的准备。事实上,在指挥诺曼底登陆的时候,艾森豪威尔曾经拟了两份电报,一份是如果登陆成功,怎么告诉大家,另一份是登陆失败了,该怎么说。当然,登陆成功了,所以第二份电报没有发出去。这份没有发出去的电报是这么写的:“我们的登陆行动失败了,我已经下令撤退,我是在充分考虑所搜集的情报的基础上,作出此时此地发出进攻的决定的。所有部队包括空军和海军,都非常勇敢,不怕牺牲,如果这次行动有任何过失和错误,由我个人承担全部责任。”这份没有发出的电报,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报文之一。

非正式的导师胜过正式的导师

接下来我再谈谈第三点感受。第三点不是读《品格之路》受到的启发,而是读另外一本书的感受。这本书叫《出奇制胜》,是沙恩·斯诺写的。我看到万维钢老师写的推荐序,就买了这本书。沙恩·斯诺写到,你要是想找到事业成功的捷径,师父领进门是非常重要的。按照他的说法,拥有导师的企业家和没有导师的企业家相比,前者的企业募集的资金是后者的7倍,增长速度是后者的3.5倍。

可是,这里也有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如果导师这么重要,那么家族企业应该发展得更好才对啊。哪个老师教学生,会有父母培养子女用心啊?然而,70%的家族企业毁在了第二代手上。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有一位心理学家叫克里斯蒂娜·昂德希尔,她对导师制的利弊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最后发现,有导师比没有导师确实更好,不过,跟我们的直觉不一样的是,在事业成功的道路上,非正式的导师比正式的导师效果更好。

啥意思呢?组织上给你安排的导师、“拉郎配”式的一对一辅导都是没有意义的。强扭的瓜不甜,给你指派一位导师,哪怕他是一位名师,你也不一定肯跟他学。名师的门下不一定都是高徒。同样,慕名去拜一位高人,效果也不一定好,这跟找名人要亲笔签名一样,你的动机是不纯的,你不是为了真正从导师那里学到东西。好的导师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你得自己去寻师,实在不行去偷师,这比磕头拜师更有意义。

——何帆《千面英雄2:你需要什么样的人生导师?》


我的两个老师

何帆

我们最初的人生道路是迷茫的,仿佛天未破晓,夜仍深沉,我们在黑黢黢的小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鞋子和袜子都被露水打湿了。如果我们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刻能够遇到好的老师,就会如同一道亮光划破黑暗,顿时让我们看清前进的方向。

我的成长,得益于在读研究生的时候遇到的两位老师。

第一位老师是我的硕士生导师张宇燕教授。我是张老师带的第一届硕士,那时他30岁出头,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我记得有一次跟他去开会,他略带夸耀地把我介绍给在座的各位大佬:茅于轼老师、樊纲老师、盛洪老师,等等,大家都大吃一惊:“宇燕,你都已经带学生了?”

张宇燕老师以读书广博著称。刚进所的时候,张老师和其他老师在办公室里聊天,我在一旁静静地听。我在大学的时候就开始泡图书馆,自以为读书不少,但张老师他们谈论的学者和著作,我居然听都没有听说过。这才是山外有山啊。从此我不敢再夸口自己读书多。

我让张老师给我开个书单,他从桌子上拿过来一张纸,随手给我列了几十种书,有经济学,也有科学哲学、历史、政治学等。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他推荐的第一本书是《老子》。

张老师对学术的热爱能够感染他身边的人。那时,他每周都到研究生院给学生上课,讲完课就到我们的宿舍,跟我们一起天南海北地聊学问。从下课聊到吃晚饭,吃完晚饭接着聊,一直聊到半夜一两点钟。我送他出去,研究生院的大门都已经锁上了,我得把门卫叫醒,告诉他我们有老师要回家,请把门打开。那个门卫睡得迷迷糊糊的,将信将疑地打量着张老师,估计心里在想:哪有老师这么晚不回家的。

张老师无书不读,思考的都是大问题。他最喜欢的经济学家是曼瑟•奥尔森,奥尔森也是那种不屑于研究枝末问题的学者,他曾经说,在寻找研究题目的时候,要像猎豹捕获羚羊那样,直接找到颈动脉。

张老师读完科斯的《企业的性质》,突然有了灵感,和我一起写了《国有企业的性质》。后来,张老师又对财政问题着了迷。我们一起写了一篇《由财政压力导致的制度变迁》。我26岁的时候写了自己的第一本书:《为市场经济立宪:当代中国的财政问题》,书中的基本思想,都是受张老师的启发。

张老师跟我们聊天的时候,曾经若有所思地说:“即使没有任何报酬,我也会选择读书和做学问。现在还有人给我发工资、给我分房,供着我读书、做学问,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在遇见张老师之前,我有很多患得患失的世俗杂念:学什么才能找到个好工作啊?要是只会读书,赚不到钱,可该怎么办?张老师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原来最值得过的一生,就是追随你内心的兴趣,做你想做的事情。

第二位老师是余永定老师。我读硕士的时候就跟着余老师学习宏观经济学,听了一回,没有完全听懂,到读博士的时候,又听了一回,才有点开窍。我考你们的宏观经济学里,总需求曲线为什么朝下,就是老余考我的题目。很遗憾,我当时答错了。

余老师是一位传奇人物。他初中毕业于北京四中,之后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他曾经在北京重型机械制造厂当过十年工人,后来是以同等学历,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从社会上招进来的。1989年,余老师到了牛津大学,先做访问学者,然后留下来读硕士和博士。当他最后获得牛津大学Nuffield学院博士学位的时候,已经46岁了。其实,余老师从1975年就开始学习经济学。我在他1976年的读书笔记中找到了拉姆齐模型。

余老师的身上有一种非常难见到的传统士大夫的风骨。我要这么说他本人估计会不同意,余老师对中国传统文化评价甚低,他更推崇科学精神。但他的为人处事,却能处处彰显出中国儒家的君子之风。“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余老师对学术有一种近乎苛刻的完美主义追求,他对我写的随笔、散文是看不上的,但他也读我的文章,偶尔还表扬我一下,搞得我受什么若什么的。

余老师经常出入中南海,但他很少在外边张扬。你们听到的所谓“中南海智囊”,十有八九都是假的。余老师的特点是坚持自己的观点,从不曲意逢迎,所以也赢得了领导们的敬重。

他也从不膜拜所谓的国际权威。有一次,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蒙代尔教授曾经要到我们所里作报告,并接受所里荣誉研究员的称号。我们所科研处的一个小姑娘负责和蒙代尔的一位中国助手联络。那位助手不知道为什么,忽然来了一封邮件,说蒙代尔访问你们所,将是你们的光荣,你们要准备花些钱好好招待云云。小姑娘拿不准是什么意思,去问余老师。余老师看了,气坏了,当即回了封信说:是的,蒙代尔来是我们的荣幸,但是蒙代尔能够来我们所也是他的荣幸,如果蒙代尔教授觉得来这里掉价,他爱去哪里悉听尊便。结果那个助手慌忙回信道歉。这又让余老师着实得意了一回。

根据我的观察,很多英语学得好的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洋奴心理,他们一讲起英语便觉得自己在心理上更亲近那些讲英语的洋人,和自己的同胞倒有几分隔阂。

余老师是一个喜欢拿英语跟外国人吵架的异数,而且他跟外国人吵架的时候,英语讲得比平时更好,甚至比他讲中国话都流畅,那种绵里藏针、嬉笑怒骂、滴水不漏、一语双关的吵架堪称经典,听得我倍觉淋漓痛快。我很羡慕地跟余老师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练出来您这样好的英语,也去跟外国人吵架。他毫不谦虚地说,这不仅是因为语言学得好,还是因为人格上有自尊和自信。

我跟着余老师学习了宏观经济学,但更重要的是,我从他那里学到了怎样做人。余老师曾经跟我说,即使整个世界都在堕落,你仍然可以保持自己的道德水平,并尽可能地创造出一个适宜的小环境。这对我来说极具震撼。凡是在我有所懈怠、有所犹豫的时候,总是能想到余老师的话。以我自己的体会而言,余老师的教导告诉我们:人的一生要过有原则的生活,要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中找到快乐。

为什么要这样呢?人要过有原则的生活,并不是为了追求虚幻的崇高。有原则的生活之所以值得追求,恰恰是因为它能改善我们的日常生活。一个有原则的人会生活得更加平和,他会更加从容。一个以原则为中心的人在心理和身体上都会变得更健康,他们更有安全感和信心,更容易和别人合作,更愿意积极进取,也更容易成功。

对于每个人的成长来说,在关键的时刻遇到关键的导师,是非常重要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你看到了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人生,你看到了什么才是“大写的人”,才会从内心里激发起自己积极向上的潜能。这样的导师,不是一般的老师,在英文中,他们被称为“mentor”。你能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和你曾经遇到过什么样的榜样很有关系。


捧出心才能碰触到对方

昨天我们讲了人的心灵有三层结构:保护层、伤痛层、真我,其中伤痛层也可以称为感受层。谈到感受,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总会问来访者:“你有什么感受?”但心理咨询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我来分享一个小故事。有一次,我住在一个朋友家,他家有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小女孩很喜欢我,总是往我的房间跑,而我房间的锁坏了,所以她一推门就可以进来。

一天早上,我在房间里处理一些重要的事,非常需要安静,而小女孩多次不敲门就跑进来,我屡屡被打断,感觉很不好。我试着用各种语言对小女孩说,我需要独处一会儿,请你不要不敲门进来,一会儿我的事处理好了,我会出去找你。

但我的这些努力都没有用,小女孩像没听见一样,一会儿就闯进来一下,我的思路不断被打断。有点懊恼的时候,我突然问自己,你在干吗?你竟然试着给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讲道理,而孩子常常是听不见道理的,他们需要的是你给他们讲感受。

想明白这一点后,她再一次闯进来时,我看着她的小脸,非常认真地对她说:你一次次不敲门就闯进来,我很不高兴,接下来请你不要再这样做了,我忙完了会出去找你。

这次她终于听进了我的话,特别是“我很不高兴”这句话,让她突然愣了一下。然后再接下来的半个小时内,她再也没有闯进来,而我利用这段时间把自己的事忙完后,主动打开门找她玩了一会儿。

这个小故事,让我想出了这样一句话:讲感受,就是捧出你的心。只有当你能捧出心时,也才能碰触到对方。如果是讲道理,就很难起到这样的作用。

——武志红《思维02 | 为什么要讲感受》


观点:要想幸福,应减少独处

英国作家露丝·惠普曼(Ruth Whippman)花了好几年时间在美国研究与幸福和焦虑有关的问题,她还写了《焦虑的美国人:追求幸福如何让整个国家被焦虑压垮》(America the Anxious: How Our Pursuit of Happiness Is Creating a Nation of Nervous Wrecks)这本书。她发现,幸福感应该自内而外而非自外而内地产生的理念,正逐渐成为世人默认的真理。她在《纽约时报》的一篇专栏文章中说,如今,幸福被定义为自我发现之旅,而不是与外界打交道的收获,这种幸福强调情感上的独立,而非相互依赖。但人们越来越强调往内心深处追寻幸福的同时,美国人用来与他人真正交往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惠普曼说,目前美国将近半数的餐桌前只有一个用餐者,少年、年轻的千禧一代和朋友“闲荡”的时间比之前任何一代人都少,智能手机取代了真实世界中的互动。美国劳工统计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一项时间利用调查显示,普通美国人现在平均每天花不到四分钟“主持或参与社交活动”,这里的“社交活动”是指所有类型的派对,以及其他有组织的社交场合。即使算上争论、抱怨等任何形式的沟通和交流,普通美国人每天只有半个多小时在进行社会交往。

惠普曼说,反省、内观和一定程度的孤独,是健康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人们的幸福其实有赖于他人。很多相关的研究都表明,良好的社会关系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没有良好的社会关系,一个人就无法真正感到幸福。如果想要幸福,就应该减少独处的时间。另外,忽视社会关系也会危及到健康。有研究显示,缺少社会交往引发的过早死亡风险可与吸烟比肩,“我们为自身的健康能做的最重要的事,不是发现自我或探寻内心而是在生活中尽可能多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培育我们和其他人的关系。”

——李翔知识内参

相关文章

  • 文摘:捧出心才能碰触到对方_6则(2017-11-14)

    好儿女待父母要犹如渣男 我经常说,好儿女待父母要犹如渣男: 甜言蜜语 哄他们一时的开心 说了的话未必做 有时候还拿...

  • 第二十六周

    见 讲感受,就是捧出你的心。只有当你能捧出心时,也才能碰触到对方。如果是讲道理,就很难起到这样的作用。 ...

  • 《武志红的心理学课》摘抄92——05思维 为什么要讲感受

    讲感受,就是捧出你的心。只有当你能捧出心时,也才能碰触到对方。如果是讲道理,就很难起到这样的作用。 的确如此,与人...

  • 思维02|为什么要讲感受

    讲感受,就是捧出你的心。只有当你能捧出心时,也才能碰触到对方。如果是讲道理,就很难起到这样的作用。不是通过思维去学...

  • 为什么要谈感受?

    讲感受,就是捧出你的心。只有当你能捧出心时,也才能碰触到对方。如果是讲道理,就很难起到这样的作用。无论是对小孩子还...

  • 2019

    e1.1心经,般若是佛之母 1.2武志红,讲感受就是捧出你的心才能触动对方。注,体验就是通过感受去触动对方 心理学...

  • 节选

    为什么有的感情越吵越好? 讲感受就是捧出你的心,你能够表达你的感受,其实就在捧出你的心,这是对你自己,这是对对方,...

  • 珍惜

    碰花碰草别碰情, 动手动脚别动心, 知人知面不知心, 逢人熟理不熟心, 看人不要看外表, 起码要知对方心, 外边野...

  • 一颗心

    我把心捧出来 你不接 它碎了一地 我把心捧出来 你觉得好笑 它默泪 我把心捧出来 你说太烫了 它独自冷却 我把心捧...

  • 捧出你的心

    先讲个小故事 主角:武志红老师及其朋友的大概5岁大的孩子。 某一次,武志红老师借助于他朋友家。一天他需要静待在房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摘:捧出心才能碰触到对方_6则(2017-11-1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uzd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