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检查后续跟进更重要
每年的开学都会有惯例式的教育检查。检查的项目就是学生的到校情况,作业的书写,教案的备写等等。开始的几年只是看一看材料,听一听学校领导的汇报。现在,领导比较务实了。下车之后,不是去学校的办公室等待领导报来材料,听汇报。而是直接走进教室,走到学生中间。他们去教室中发现问题,听学生们说学校教育。然后,才来到办公室听领导的汇报,最后问题进行反馈。,
这样的检查表面上看是有了更大的改进。其实,稍加分析,发现这样的检查和以前的检查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现在的检查形式更加的亲民,更加让人感觉到很务实的感觉。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不是简单的工厂加工零件,有经验的行家一眼能够看出问题所在。用短短的几十分钟,随机挑选几个教室,随意的问几个学生,随机拿出几个教师的教案和作业,从中推断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点偏颇。如果稍微学过一点统计学的人知道,随机抽样的样本要足够的大。小样本不能够反映出整体的水平。其实,检查的目的不是为了发现问题,或者解决什么问题,而是为了证明我们进行过这样的公事。这个可以从随从的不停的照相可以看出来。只要有相片,就证明这个工作是搞过的。这样的检查不会促进学校教育的任何的改进,相反带来更坏的风气。作为教育的检查,可以检查学校的办学硬件设施和制度的建设等等能够用数字或者什么指标量化的,这样可以督促学校的办学行为。作为一个待在办公室,没有任何代课经验的检查者,随意的对于老师的作业或者教案进行指点,有点越权,或者是不懂装懂。检查教案或者作业,这是学校教务处的行为,会有专业的老师去检查,去点评。一个检查者从老师的教案中检查出一个错别字,好像发现了珍宝似的,大会小会上强调,似乎发现了新大陆。教案中偶尔出现错别字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就如开车的人会刮擦车辆一样。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这样做,而是无法避免的事情。这样的从教案的格式、寻找错别字,教室的布置格局等等的建议,只会显得吹毛求疵,不会让老师心服口服。我相信检查的目的不是为了让老师难堪,或者是寻找问题,而是为了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每一年都会进行例行的开学检查,每一年都会有相同的问题出现,这样的检查没有任何的意义。任何的检查不是为了检查,而是为了把工作的做的更好。预期劳民伤财的进行重复检查,还不如把每一次检查的问题真正进行落实和整改。只要能够把每一次检查的问题作出有效的、长期的解决,工作会越来越好做。检查的形式化,检查的官僚化,让检查成为了一种负担,一种让人避之不及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