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诚善者美文美德醍醐灌顶日更达人联盟
【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四十)

【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四十)

作者: 古眼 | 来源:发表于2019-01-20 19:05 被阅读23次
【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四十)

之四十


灶鸡儿

“灶鸡儿”是一种什么鸡?是养在灶台厨房间的鸡娃么?非也非也。它不是鸡种,再小的鸡也比它大千百倍的;它是一种小昆虫,个头比偷油婆还小呢。它的通俗称谓叫“蟋蟀”,北方人称之“蛐蛐儿”,文言里叫“促织”和“鸣蛩”的,就是它。

如今城市里的孩子,是很少有机会见到它的身影了,只是说到“你帅你帅,你是只蟋蟀,头顶白菜,身披麻袋”的时候,才会提起它来。

也有人写作“皂鸡子”,但我觉得还是“灶鸡儿”更恰当些。童年时在乡下,每到秋冬季节,灶台上下总能见到它的身影,房前屋后总能听见它叽叽咕咕的鸣唱。活跃于灶房的小鸡子,命名为“灶鸡儿”那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后来念大学,学到诗经里那首《豳风﹒七月》,读到“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句子,就明白蟋蟀这种小昆虫喜暖畏寒的特性,同时也忍不住思念家乡了。

由蟋蟀而思乡,流沙河先生在《就是那一只蟋蟀》的诗篇里,有深情悲怆的吟咏。

可古人为何名之“促织”呢?从字面上看,促,催促,督促;织,纺织,织布。尔雅云 “趋织鸣,懒妇惊”,看来这小小的灶鸡儿进农家还不只是蹭暖气,也督促偷懒农妇织布呢。

但是谁能想到,如此可爱温馨的灶鸡儿,竟然被闲极无聊之人训练得逞强斗勇,不惜与同类你死我活地残杀呢。看它小小的个子,摆出一副唯我独尊、舍我其谁的架势,可笑之极。当然,更可笑的是那些驯养者和围观的看客。


巴不得

“这个事情,我帮你去把它摆平,你看要不要得……”

“撒子要不要得,你老兄出面,我巴不得呢!谢谢谢谢!”

四川话里的“巴不得”一词,有时候也说“巴心不得”,意思是:非常希望如此,能够仰仗对方,借助对方之力,真是三生有幸。 或者,有人提出一种解决你燃眉之急的好办法来,问你意见如何,你大加赞赏,感激不尽,也会说自己“巴不得”如此如此、这般这般的。

可是,这个“巴”是什么意思呢?从语境里分析,指的是“巴心巴肠”,内心的一种美好的期望。它与另一个方言词“巴倒烫”之“巴”是有区别的:一个描述内在心理,一个描述外在行为。但它们相同的在于:二者都有贴近之意。

再进一步追溯,这与巴文化有什么关系呢?说文解字里说,“巴”是一种可以吞食大象的巨蟒,近乎神话,可信度低。后来,也有人考证说,“巴”指的是古代巴国山水相依的地理形势……


莫来头


你一个外地人,如果到巴蜀旅游,不小心踩了当地人的脚,连连道歉说“对不起,对不起”,你一定满以为会听到“没关系,没关系”的吧,但是,很多时候,很多地方,你听到的是“莫来头,莫来头”。

你用不着失望、诧异,我可以负责任地——绝对比外脚部发炎人更负责任——告诉你,“莫来头”或“莫得来头”或“没来头”,都等同于“没关系”,甚至可以说,它比那个“没关系”更能表达对你的平等、包容和尊重。

那么,“莫来头”这个“来头”有什么来头呢?既然基于两个人的关系嘛,如果其中一方有来头,而另一方没来头,这关系就不对等,不平等了,就有恃强凌弱、巧取豪夺之可能了。

所以,当对方告诉你“莫来头”,就坦率直白地告诉你,大家都是底层社会老实巴交的下里巴人,没有上层权势之关系,绝对不会得理不饶人,仗势欺人,过去点过来点,都好说好商量,都是兄弟伙嘛,吃得亏打得堆,没什么大不了的关系。

历史事实证明,巴蜀底层百姓,在过去乡村享受自治的时候,大多风平浪静和谐共处,四九之后有来头的专权一杆子插到底,地权一改,天翻地覆,才打破了乡村的宁静祥和……

于是,老实本分的“莫来头”们,纷纷巴结上级之组织,竟相挂靠各种“关系”,再怎么“没关系”的一件寻常小事儿,也可能因为各有各的“来头”,而整得个鸡飞狗跳、人仰马翻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四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nht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