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四十三
搓一顿
到了周末或是节假闲日,同事们、朋友们便会找个借口,邀约一起去杀馆子——“搓一顿”,这在南方还北方,估计都差不多吧。不过,叫法各有不同,北方人称之“撮一顿”,因为在他们看来“搓一顿”的意思是把某人教训一顿,“搓”,揉搓、蹂躏之意。
但巴蜀百姓的“搓一顿”绝对与打人无关,就是随便找个理由聚一下,喝喝小酒而已。可是,为什么就叫“搓”呢?搓,与吃饭、喝酒都扯不上任何关系嘛。我觉得,这个“搓”与饭前饭后的前戏后戏脱不了干系,搓什么?麻将嘛。
如果匆匆相聚,饭醉之后必有一搓。更多的是先邀约搓麻,再饭醉,再接着搓麻,再饭醉……这基本上就是一整天幸福生活的标配了。三十年前,巴蜀底层社会流行过一句顺口溜,很能够概括小老百姓憧憬的理想生活,那就是:打点小麻将,吃点麻辣烫,看点歪录像。
三十年前,享受到这种“三点式”理想生活的人不多,但如今是大多数人都实现喽。麻将桌上背牌经,火锅桌上扯酒经,席梦思上再来点御女经……岂不是活色生香、欲死欲仙?如果没有非法集资的菜包子打狗,没有炒房的心惊肉跳,没有股市的割肉补仓之痛,巴蜀百姓真个是天底下最懂得享受、最快乐幸福的一群。
不摆了
这个词容易让外地人联想到:眼看雄赳赳气昂昂的城管来了,摆地摊的赶紧收拾货物包裹,对围观的吃瓜群众说:“不摆了,不摆了!” 但这个词在巴蜀城乡广泛使用,不管有没有可供摆摊设点的地方,显然与摆摊毫不相干。
那么,到底是什么“不摆了”呢?告诉你,它是巴蜀百姓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夸张的形容词,形容器物之好、服务之优,令人非常满意。
比如,去吃了一家新开的馆子,别人问怎么样,你大致描绘一下,就忍不住感叹夸赞道:“那味道儿不摆了,服务小妹长得特别乖,不摆了!不摆了!”这个口水滴答的“不摆了”,就是大声叫好,点赞嘛。
既然这也好、那也好,什么都好,完全可以像摆龙门阵那样,一一道来的,为什么又“不摆了”呢?其实,用普通话来翻译一下,就是“不可言宣”之意,简直就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如果说“巴适”“安逸”“霸道”还属于一般性的好评的话,那么,这个“不摆了”就是巴蜀百姓对人对事对物的五星级高评了。
喳翻儿
形容一个人爱热闹,“十处打锣九处都有他”,而且不论什么事情都沉不住气——多手多脚,不论什么话都冲口而出——多言多嘴,对这种性格活跃好动的人,巴蜀百姓称之“喳翻儿”或“喳闹”。有轻微的贬义。
重庆电视台曾经的一档方言节目里,有一个胖乎乎、乐呵呵的主持人,取了个土不啦叽的好玩艺名,就叫“喳闹”。他的节目已经一点也记不得了,但还记得他地道重庆味的“喳翻儿”范儿。
为什么叫“喳翻儿”呢?“喳”,嘁嘁喳喳地说个不停,像小鸟开会,只有说唱的,没有倾听的。“翻”呢,这自然是个夸张词缀,形容被吵闹得天翻地覆了。
普通话里不是有一个“沸反盈天”的成语么。不同的在于,沸反盈天描述的是某个吵闹喧嚣的环境,属于集体主义的宏大叙事,而喳翻儿凸显的是个人主义之抒情。
在一个僻静幽美的场所,有喳翻儿之人相伴左右,人生之乐不过如此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