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别人考虑,就是为自己铺路
一个朋友去一个店里买衣服。朋友喜欢上一件衣服,试了一下也合身。朋友打算就拿这一件,老板却说,她不建议买这件衣服。老板拿起衣服,指着衣服的肩膀上的颜色说,“你看,这儿已经掉色了。掉色的原因是我挂在靠窗户的地方,晒得脱色。”经过老板的指点,朋友猛然发现原来这件衣服真的掉色了。然后,朋友就在店里另外选了一件上衣,还配套一件裤子。在衣服搭配时候,老板拿出两件裤子,她给朋友搭配。老板给朋友进行了最好的搭配。朋友穿上衣服感到非常的舒服。老板的价格公道,衣服质量还可以。
朋友感慨这次购物的愉快体验。朋友说,下次买衣服还是去这家,有朋友还会推荐,老板人挺好。朋友说,如果老板不说,她还没有察觉衣服有什么问题?非常喜欢,根本察觉不到颜色已经褪色。这个老板非常的聪明,一般的老板只要有人愿意买残次的商品,都会尽可能的买给顾客,而且还会遮掩商品的问题。这样表面上降低损伤,把本来没有人要的残次商品买了出去。其实,这要这个购买的人发现商品的问题,有可能会退货,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即使没有退货,顾客因为受到欺骗,买到不称心的衣服。顾客不会再去买这家的衣服。也会把这种这种事情传给他们的朋友。这样一传十的“广告”效应,估计也是损失很大。这个老板聪明之处,就是为顾客考虑。把最适合的商品买给顾客,即使不赚钱。这个不赚钱背后就是一个购买链。有了满意的购物体验,而且受到尊重。顾客就会成为义务的宣传员。这种眼光能够看得远的老板,注定就是赚钱。赚钱应该是双方互利,而不是你死我活。你让别人吃亏,就是自我断后路。
还记得在一个小镇的十字路口,有着一家牛肉面馆。十字路口是省道的交汇处,有着很大的客流量。每一天都有不同的顾客吃饭。而这个牛肉面馆以前经常的换老板。一个原因是,老板认为这里的客流量很大,几乎不是回头客。只要能够宰一回算一回。无论是饭的质量,还是价格,都是因人而异。导致经营不善,不断地换老板。后来,换的老板,他的理念不是这样。他认真对待每一位顾客,认真的做每一碗面。每一个进店的顾客都感觉到是很舒服,吃完都感觉是物超所值。当然,有了美好体验的顾客可能不会是回头客,但是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广告牌。大家口耳相传,这里的生意是最好的。
很多时候,做事情,我们败在太聪明,太会算计。总会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总是要让自己在每一次的交易中都要获利,总是认为生意或者做事,都是充满着竞争。把竞争的残酷性演绎的淋漓尽致。每一次都要把“利润”最大化。却不知道,不论是生意,还是人与人的交际,需要的不是竞争,而是一种双赢。只有和你打交道的人都互利,大家才可能继续交往,才可能共同成长。每一次,我们为别人考虑,为别人留后路,可能就是未来的某一天为我们自己所留的后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