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现在比较时髦的科普作家,包括最大名鼎鼎的霍金,以及理查德•道金斯、布莱恩•格林和戴斯蒙德•莫里斯等人相比,卡尔•萨根正在慢慢被人遗忘。其实,与明星相比,科普依然非常小众。卡尔•萨根自己曾描述过他第一次走进纽约的公立图书馆,想要借关于“star”的书籍时,图书管理员提供的是关于卓别林、玛丽莲梦露这些影星的书,而不是他感兴趣的关于星星的书。
卡尔•萨根不仅是一名优秀的科学家、科普作家,还多次参与了美国的太空探测器计划。特别是旅行家一号上携带的“地球知音”唱片,可以说是卡尔萨根领导的委员会的杰作。卡尔萨根不仅将这些太空探测器活动搬上银幕,还写成了一本书,即《宇宙》。
第一次接触卡尔萨根是自己在中学时,有一次看了一本科普杂志,里面有一篇文章就是卡尔萨根写的,内容就是关于“地球之音”唱片的选曲。当时记住了片头曲是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二首的第一乐章,因为铜管乐器的热情洋溢特别适于问候。而片尾曲是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作品第130号的第五乐章。因为它的暧昧不明之处,正如同人类的未来一样。当时的我并未觉得卡尔萨根有多么伟大,正如我也根本不理解巴赫与贝多芬的那两部杰作一样。中学时代的自己,被阿西莫夫和阿瑟•克拉克迷得神魂颠倒。
但是伟大的人,终究会被发现并被喜爱的。前一段时间,我看BBC的纪录片Wonders of the Universe(《宇宙的奇迹》),里面的主播是物理学家布莱恩•考克斯。他在片中提到,当他还是个小男孩时,他看了卡尔•萨根的一本科普书,里面提到一次超新星爆发。正是这本书引起了他对宇宙的浓厚兴趣。这次历史上的超新星爆发被美洲的印第安人以壁画的形式记载下来。当考克斯在镜头里站在这副壁画的面前时,他手里就拿着卡尔•萨根的书。
也许是记忆中某些神秘的因素被唤醒,我当即就去找卡尔•萨根的作品。我找到了他的《宇宙》、《暗蓝淡点》和《接触》。最后一部作品被改编成《超时空接触》登上银幕,由朱迪•福斯特主演。
读《宇宙》有相见恨晚之感。作品的主题和脉络都非常清晰。他讲述的是宇宙的历史,更是人类认识这个宇宙的历史。而人类,如同所有的生命形式一样,也是这个宇宙的产物,是宇宙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
根据卡尔萨根的叙述,在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的爱奥尼亚发展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它是人类最伟大的思想之一:宇宙是可知的,因为它呈现出一种内在的秩序;大自然的规则性使人们能够发现它的秘密。此外,大自然并非完全不可被预测,即使自然也必须遵守规则。大自然这一有序和令人钦佩的特点就被称为宇宙(Cosmos)。卡尔萨根感到不解的是:为何不是在印度、埃及、巴比伦、中国或中美洲,而是在地中海东部一个遥远的岛屿——爱奥尼亚上产生了这种理念?中国有千年的天文传统,发明了纸和印刷术、火箭、钟、丝绸和瓷器。不过自从老子提出“道可道非常道”以后,也就没人再去研究和揭示这所谓的“道”到底是什么。有些历史学家认为:中国是个过于传统的社会,不愿意创新。而印度尽管拥有非常丰富的数学方面的文化,为何也没有认识到这点?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因为印度社会呆板地认为宇宙处于无休止的生与死的循环中,所以不会有什么革命性的新东西产生。玛雅和阿兹特克社会不会产生如此先进的理念,是因为尽管它们和印度一样在天文学和大数字方面取得了成就,却缺乏机械发明的态度或者动力。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除了小孩子的玩具之外,连轮子都不曾发明使用。爱奥尼亚拥有的优势在于它由多个岛屿组成,享受着多样性,包括政治体制的多样性。没有一个岛屿可以强迫其他岛屿实行社会和知识方面的大一统。在这种情况下,自由探索成为可能。与其他文化不同,爱奥尼亚处于文明的十字路口而不是某个文明的中心。文字的普及使很多思想可以被记录和辩论。商人掌握了政治力量,他们积极鼓励技术,因为只有技术才能使社会繁荣。非洲、亚洲和欧洲文明在那里交汇,各种偏见、语言、思想和神进行交锋。由此,孕育并产生了伟大的思想。
在具有爱奥尼亚这种科学精神的古人中,最先提出万物是由原子构成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他相信:有许多世界同时在空间由弥漫的物质构成,进化,然后衰落。在无人知道撞击坑的概念时,德谟克利特已经认为不同的世界之间偶尔会碰撞。他相信:有些世界在空间的黑暗中游荡,有些由好几个太阳或月亮相伴,有些世界有人居住,有些没有动植物甚至水,最简单的生命形式起源于一种原始的软泥中。他还认为知觉——理性完全是一种生理和机械的过程,思考和感觉都只是物质以足够精巧和复杂的方式结合后的一种属性,而不是由于神将某些精神注入物质。德谟克利特发明了“原子”这个词,在希腊文中,这是“不可被分割”的意思。他说:任何物质都是复杂的原子组合,包括人。“除了原子和虚空,没有其他东西存在”。他的这一思想,是与柏拉图和毕达哥拉斯等正统哲学家是格格不入的,后者鼓吹不朽的灵魂和神、以及神秘主义。柏拉图认为德谟克利特的观点是令人不安的,据说他强烈要求把德谟克利特的所有著作都焚毁(对荷马的所有作品,他也这么提议),以至于德谟克利特的73部著作到现在一本都没有幸存下来。
古希腊的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是约公元前450年的另一名来自爱奥尼亚的哲学家。他不像德谟克利特那么激进,也不相信原子的存在。他第一个清楚地声明:月亮由于反射光而发亮,并由此提出了月相的理论。这一思想在当时是如此危险,以至于他的手稿只能私下流传。因为它不符合当时解释月食的偏见。亚里士多德在两代之后,争辩说:月食是因为月亮的本性引起的,月亮就是拥有月相和月食——这纯粹是玩弄文字,而什么也没有解释。必须说一句,在科学方面,亚里士多德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个白痴。古希腊人当时认为太阳和月亮都是神,而阿那克萨戈拉却认为太阳和星星都是火热的石头,我们感觉不到星星的热,是因为它们距离我们太远了。他还认为月亮上有山,也有居民,且太阳要比伯罗奔尼撒半岛不知道要大多少倍。他的这些思想被认为是过分和荒谬的。他由于宗教信仰而被判有罪和入狱。古希腊的潮流开始逆转,爱奥尼亚的传统只有在两百年后才在埃及的亚历山大港继续流传。
约在公元前300年,人类在亚历山大港开始了探索宇宙的智力探索。这座城市由亚历山大大帝建立,并由他以前的保镖负责建造。这座壮丽的大理石城现在已经荡然无存,中世纪的压迫和对于学习的恐惧几乎把亚历山大港古城的所有记忆都抹去了。亚历山大大帝鼓励人们尊重外国的文化和思想开明地追求知识。当时亚历山大港最大的奇迹是它的图书馆。那里曾是地球上最伟大城市的大脑和荣耀所在,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研究机构。图书馆的学者们对整个宇宙进行了研究。宇宙(Cosmos)来源于希腊语,意为宇宙的秩序,它在某种意义上是Chaos(混乱、混沌)的反义词。这个词表达了对复杂和微妙的整个宇宙的敬畏。学者们在亚历山大港的图书馆里探索物理学、文学、医药、天文学、地理、哲学、数学、生物学和工程学。在那里,科学与学问都已经成熟,天才辈出。亚历山大港是人类第一个认真和系统化收集知识的地方。这些天才包括:第一个提出地球是球体的希腊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天文学家希帕克斯(Hipparchus)、欧几里得、外科医生西罗菲卢斯(Herophilus,他是第一个提出大脑而非心脏是智力的所在)、阿基米德、女数学家和哲学家希帕蒂亚(Hypatia)等等。
阿利斯塔克(Aristarchus)在毕达哥拉斯之后的三个世纪里出生,他是古希腊最后一名具有爱奥尼亚精神的科学家。当时,人类的思想启蒙中心已经搬迁到亚历山大港宏伟的图书馆。阿利斯塔克第一个提出太阳、而不是地球是太阳系的中心,且所有行星都围绕太阳旋转。当然,他的这一思想的论著也遗失了。此外,他通过观察月蚀时地球在月亮上投下的阴影的面积,推论太阳要比地球大得多,而且距离地球也更远。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与阿利斯塔克不谋而合,所以伽利略称哥白尼只是“恢复和证实者”,但并不是提出这一思想的第一人。而这两个人之间隔了1800年。两人的这一思想,当时都受到过迫害。
历史学家和哲学家通常把从泰利斯(Thales)到德谟克利特和阿那克萨戈拉这些伟大的科学家称为“前苏格拉底学派”(Presocratics),好像他们的作用只是在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来临之前坚守哲学的堡垒、并对他们产生一点点影响而已。而其实,爱奥尼亚代表一种与苏格拉底学派完全不同和矛盾的传统,反而更符合现代科学。他们的思想仅在两、三个世纪中产生影响,对于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前的所有人类而言都是无法弥补的损失。自从苏格拉底学派后,哲学家们鄙视实际的东西,爱奥尼亚伟大的实验方式被抛弃了整整两千年。而没有实验,就没有办法在各个不同的假设中进行选择,科学也无法进步。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反实证主义更是在今天还大行其道。科学历史学家Benjamin Farrington分析原因时认为:古希腊科学的衰落是由于它的奴隶制经济。拥有奴隶就拥有了财富和权力。雅典当时的体制只是少数人的特权。奴隶从事的是体力劳动,而科学实验也是体力劳动,这是奴隶主们要竭力避免的。而当时又只有奴隶主才有闲暇去玩玩科学。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会去从事科学研究。这在全世界都差不多。例如,1280年,中国的天文学达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郭守敬改进了天文仪器和计算的数学技巧,但在此之后就衰落了,一部分原因也在于文人精英鄙薄技艺,认为科学不是他们的追求。科学在印度、玛雅和阿兹特克文明中的流产可能也出于同样的原因——奴隶制。
欧洲在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的黑暗与愚昧之后,终于在文艺复兴时期迎来了曙光,并在启蒙时代,科学正式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开始突飞猛进。以后科学发展的进程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在20世纪,人类发明了火箭,掌握了核技术,开始了太空探索的旅程,并把人送入了太空。
在讲述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之后,卡尔萨根讲述宇宙的历史。我们现在的宇宙,按照大爆炸的理论,产生于约100亿-200亿年之前。大爆炸发生的原因是人类最大的谜团之一。宇宙现有的所有物质和能量都曾被集中压缩在极高的密度中,宛如一个宇宙蛋。这让人想起了许多文化中关于创世的神话。这个宇宙蛋从数学的角度来说,可能没有任何大小可言。并不是说所有的物质和能量都曾被挤压在现有宇宙的一个小角落里,而是整个宇宙、填充空间的物质和能量都只占非常小的空间。大爆炸发生时其实没有多少空间,宇宙自从那时起开始膨胀,这一过程从来就不曾停止。这一过程,是空间的结构向各个方向均匀地扩展。当空间延伸时,宇宙中的物质和能量也随之扩展并快速冷却。大爆炸时的辐射充满了整个宇宙,在光谱分布上从伽马射线到X射线到紫外线,在可见光谱部分则是彩虹色,直到红外线和无线电区域。它的残余是宇宙背景辐射,现在能被射电望远镜检测到。在早期的宇宙中,空间充满了明亮的光。随着时间的流逝,空间结构继续膨胀,辐射冷却为普通的可见光,空间第一次如同现在一样变暗。
早期的宇宙充满了辐射和物质,它们最初是氢和氦,由原始大爆炸的高密度基本粒子形成。接着,零星的气体和不均匀性开始发展。巨大的蛛丝状气体云开始形成,最终发展成包含千亿个恒星的星系,那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宇宙中最大的结构。人类自己就居住在一个星系的角落里。大爆炸发生后的约十亿年后,宇宙中的物质分布变得不平整,也许是因为大爆炸本身就不是完全均匀的。物质在凝结处更密集,它们的重力把附近的大量气体拉过来,氢和氦组成的云注定要成为星系的集群。大爆炸最初时的一点点不均匀性足以产生随后的物质大量凝结。
大爆炸之后,最原始的星系由于引力继续坍缩,其旋转的速度日益加快,因为角动量守恒(conservation of angular momentum)。有些地方变平,沿着旋转轴把自己压扁,因为那里的引力由于离心力而不平衡。它们成为首批螺旋星系(spiral galaxies),宛如空间里巨大的物质组成的风车。还有一些引力更弱或者起始的旋转几乎未变平的原星系(protogalaxies)成为首批椭圆星系(elliptical galaxies)。宇宙中的星系看上去都非常相似,好像都是同一个模子里冲压出来一样,这是由于简洁的自然法则决定的——万有引力和角当量守恒无论在宇宙何处都一样。在地球这个小宇宙上对下落的物体和量子起作用的物理对于宏观的宇宙一样起作用。
在新生的星系中,更小的星云也经历同样的引力塌缩。星云内部的温度变得很高,启动了热核反应,产生了最早的恒星。高温和巨大的恒星迅速演变,漫不经心地挥霍自己的氢燃料,然后很快在耀眼的超新星爆发中结束自己的生命,将热核反应的灰烬——氦、碳、氧和更重的元素——归还给星际气体,用于随后形成新一代的恒星。大型早期恒星的超新星爆发与邻近气体中的冲击波重叠,压缩星系间介质、加快星系团的产生。超新星的冲击波可能导致物质各种规模的合生。宇宙演化的史诗就此开始,它是大爆炸气体的物质压缩的层级体系——星系团、星系、恒星、行星、以及最终的生命和能够理解一点宇宙起源过程的智慧生物。
按照卡尔萨根的观点,生命、乃至智慧生物和文明,本身也是这个宇宙一种必然的产物。大爆炸之后不仅产生了恒星和星系,它们的演变还产生了组成生命所需的元素。组成生命的元素,与组成宇宙的元素完全一样。地球上发生的物种进化可能在其他星球上多多少少也会发生,但是在诸如蛋白质的化学过程、或大脑的神经学的细节方面,地球上的生物可能在整个银河系都是独一无二的。
46亿年前,地球由星际气体和尘埃凝固而成。从化石记录可以发现,生命在其后——约在40亿年前——很快就在大海中起源。最原始的生物只是单细胞有机体,但那已经是高度复杂的生命形式了。最初的生命萌芽要卑微得多。当时的闪电和太阳发出的紫外线将地球原始大气中的简单的富含氢元素的分子进行分裂,被分开的部分同时重新组合成更多、更复杂的分子。这一早期的化学过程的产物在海洋中溶解,形成复杂度组件增加的一种“有机汤”(organic soup),直到有一天,非常偶然的,有机汤中产生了能利用汤中的其他分子复制自己的分子。这是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的最早祖先。
DNA是地球的生命主要分子。它的形状就像扭成螺旋状的梯子,梯级有四种不同的分子部分,构成遗传密码的四个字母。这些梯级被称为核苷酸(nucleotides),它们是繁殖一个特定的有机体所需的遗传指令。地球上的每一种生命形式都有不同的遗传指令,但基本上都使用同一种语言。物种不同的原因在于其核酸(nucleic acid)指令的不同。变异就是核苷酸的改变,会被下一代所复制,这就是纯育。由于变异是随机产生的核苷酸改变,且其中的绝大部分是有害甚至是致命的。变异改进生物体需要很长的时间。正是这种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即长度仅为一厘米的一千万分之一的核苷酸发生的有利变异,才产生了进化。
如果人类可以制造动植物的新品种,大自然岂不是也一样?只不过大自然的这一进程被称为自然选择而已。早在人类出现以前,地球上的生物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存的化石证据表明:有很多数量庞大的生物现在已经完全灭绝了。在地球的历史上,灭绝的物种要远远超过现在还生存的物种。那些物种都是进化实验的牺牲品。进化的秘密在于死亡和时间——大量无法很好适应环境的生物死去,而一连串偶然发生的适应性基因小突变需要时间,且有利的突变缓慢的范式积累也需要时间。很多人抵触达尔文和华莱士的进化论,在于他们很难想象千年的时光,更不要说亿万年的时光了。对于只有七百万年百万分之一寿命的人类而言,七百万年意味着什么?人类就像只能飞翔一天的蝴蝶一样,会认为那段时间就是永恒。
40亿年前,地球是一个分子的伊甸园。那时还没有食肉动物。在繁殖的过程中,变异发生,最没有效率的品种被自然淘汰,进化不断进行,甚至在分子层面。随着时间的流逝,繁殖也进步了。具有专门功能的分子最终结合在一起,形成某种分子集合体——第一个细胞。今天的植物细胞都拥有叶绿体,它们是分子的微型工厂,进行光合作用,将阳光、水和二氧化碳转换成碳水化合物和氧气。而在血液中的细胞拥有不同种类的分子工厂,称为线粒体,它们将食物与氧气相结合,以提取有用的能量。叶绿体和线粒体在当今的动植物中都存在,不过它们很有可能以前是独立生存的细胞。
30亿年前,也许是因为变异阻止单细胞在分裂成二后分开,所以许多单细胞植物结合在一起。第一个多细胞的有机体进化而成。人类身体中的每个细胞都像是一个公社,由曾经独立生存的部分,出于共同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且每个人都由一百万亿个细胞所组成。我们每个人都是杂多异质。有性繁殖似乎在约20亿年前产生。在此之前,有机体的新品种只可能由于随机变异的积累而产生——基因指令中逐字变化的选择。进化肯定是慢得令人发指。随着两性繁殖的产生,两个有机体可以交换各自DNA编码中的整个段落、页和书,其繁殖出来的新品种为进化的过滤做好了准备。
10亿年前,植物通过合作对地球的环境进行了惊人的改变。绿色植物产生氧分子。由于此时海洋中充满了简单的绿色植物,所以氧气正在成为地球大气中的主要成分,这不可逆转地改变了大气中原来的富氢特点,并终止了地球生命由非生物进程所制造的历史纪元。但是氧气倾向于将有机分子破碎。尽管我们喜爱氧气,但是对于未受保护的有机体来说,氧气其实是毒药。在生命的历史中,大气转换为氧化其实构成了最厉害的危机,且许多无法应对这场危机的有机体都消亡了。诸如肉毒杆菌和破伤风杆菌这类只能在无氧环境中生存的原始的生命形式,却设法生存直至今天。地球大气中的氮气在化学上的惰性更强,因此比氧气更加良性。但是它也是靠生物才能持续。由此,地球大气中的99%都是源自生物。天空是由生命造成的。
自从生命起源后的40亿年里,占统治地位的有机体是微小的蓝绿藻(blue-green algae),它们占据了整个海洋。接着,在约6百万年前,蓝绿藻的垄断被打破,极其众多的新生命形式出现。这一事件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Cambrian explosion)。地球在形成后,生命几乎立即产生,这显示:在类似地球这样的行星上,生命可能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化学进程。但是生命在蓝绿藻产生后的30亿年内没有多少演化,这显示:要演化成有专业器官的大型生命形式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比生命的起源还要难。也许,现在的宇宙中有很多其他行星充斥着丰富的微生物,但是没有野兽和植物。要演变成有智慧的生物更难,再要进一步演变成智慧的文明则是难上加难。这也可能是为什么人类至今没有发现任何外星文明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离其他恒星太远了。
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后,海洋中充满了许多不同的生命形式。5百万年之前,大群的三叶虫(trilobite)出现。它是一种构造美丽的动物,比昆虫稍微大一点。它们有些成群地在海底觅食。三叶虫在眼睛中存储水晶,以检测偏振光。现在,已经没有三叶虫存活了。它们已经灭绝了2百万年。地球上曾经满是已经灭绝的动植物。当然,现在存在的动植物以前都不存在。像人类这样的动物在地球古老的岩石中没有任何线索。物种出现,然后灭绝。在寒武纪大爆发之前,物种之间相互取代的速度看上去很慢。其中一个原因,可能就是我们掌握的信息随着年代的久远而急剧减少。在地球的早期历史中,几乎没有什么有机体拥有坚硬的部分,而柔软的有机体几乎不会留下化石。
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后,新的物种适应环境的速度相比之下令人震惊。第一条鱼和第一个脊椎动物接连不断地出现。植物以前只在海洋中生长,现在开始征服陆地,且其后代成为动物征服陆地的先驱。有翅膀的昆虫与两栖动物同时出现。肺鱼(lungfish)等生物能同时在陆地和水中生存。第一种树和爬行动物出现。恐龙演化。哺乳动物兴起,接着是最初的鸟类和最初的花。恐龙灭绝。最早的鲸目动物是海豚和鲸的祖先,与灵长类动物同时出现,而后者是猴子、猿和人类的祖先。一千万年前,与人类极为类似的生物开始演化,其大脑的尺寸急剧增加。接着,仅在几百万年前,首个真正的人类出现。他们在森林里生活。人类对于树木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将它们转换成动植物的食物。动物其实都是植物的寄生虫。不过在消耗的过程中释放二氧化碳。这是一种完美的合作,而这一切,都必须感谢远在1亿5千万公里之外的太阳。
我们已知的有机分子种类达几百亿种,但是只有其中的五十种才被使用在基本的生命活动中。同样的模式被反复使用,保守或者巧妙地用于不同功能。而且,在地球生命的核心,蛋白质控制着细胞的化学,核酸携带遗传指令。我们发现:这些分子在所有的植物和动物中都一模一样。一棵橡树与人都由同样的物质组成。如果回溯够早的话,其实人和橡树拥有共同的祖先。细胞是与星系和恒星一样复杂和美丽的体制。细胞精巧复杂的装置是通过四十亿年的痛苦进化而来。食物的碎片被变形为细胞机器。现在的白细胞就是过去的奶油菠菜。细胞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它的内部是迷宫一样微妙的结构,使之能保持自己的结构,将分子进行变形,存储能量和准备进行自我复制。如果我们能进入一个细胞的内部,就会发现许多分子斑点都是蛋白质分子,有些在疯狂地活动,有些只是消极等待。最重要的蛋白质是酶,它们是控制细胞化学反应的分子。酶就像装配线上的工人一样各司其职。
地球的生物进化条件在宇宙中并非独一无二的。地球最初的大气、能量的来源在宇宙中比比皆是。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进行的化学反应可能也同样产生了星际空间的有机物和陨石中发现的氨基酸。银河系的十亿个世界中,肯定发生过类似的化学反应。生命的分子充斥了整个宇宙。但是,就算另一颗行星上的生命与地球拥有同样的分子化学,我们也没有理由期待:那里的有机物会和地球差不多。地球上的生物的多样性令人眼花缭乱,但它们其实都生活在地球上,并拥有一模一样的分子生物学。而其他星球上的动植物极有可能完全与地球上的不一样。可能会出现一些趋同进化(convergent evolution),因为要应对某些环境问题,可能只有一种最佳的解决方案——例如一双眼睛最适合光学频率的双目视觉。但是总的来说,进化过程的随机性,决定了外星生物与地球生物不一样的可能性非常大。
每一个人都是水、钙和有机分子的集合体。可能会有很多人觉得,这会对人类的尊严构成一种挑战,因为他们可能会觉得:难道只有分子吗?没有其他东西了吗?。毕竟,在人类所有的文化中,人类是万物之尊,比其他动植物不知高出几许,还拥有其他动植物所没有的抽象思维、语言文字等高超的能力。其实,人类不过也是分子机器进化的产物。但是,生命的本质与其说是组成生命的原子和分子,不如说是这些原子和分子结合的方式。美国有杂志开玩笑地说,组成人类身体的化学物质只值97美分。因为构成人类身体的绝大部分是水,其次是碳、钙、氮、铁等元素,它们都不值钱。但是,生物物理学家哈罗德•莫罗维茨(Harold Morowitz)计算了从化学供应室购买组成人类身体的分子并将其以正确的结构相结合所需的成本。他认为那价值约一千万美元。
卡尔萨根认为:在宇宙其他地方的生命形式的构成元素应该与地球上的相同,甚至有可能基本的分子——例如蛋白质和核酸——也是一模一样。但是,这些元素极有可能是以我们所不知道的方式进行组合。也许,那些在行星大气层中漂浮的生物体在原子构成方面与地球的生物体非常相似,但是它们有可能没有骨骼,因此不需要很多钙。也许,它们的身体含有其他溶剂,而不是水。尽管宇宙中的氟含量不高,但是氢氟酸可能是上文提到的一种很好的溶剂。尽管氢氟酸会对地球上的生物体造成极大的伤害,但是其他有机分子,例如固体石蜡,可以在其中保持稳定。液氨可能会成为更好的溶剂系统,因为氨在宇宙中大量存在,但它仅在温度比地球或火星还要低的世界才表现为液态。氨在地球上通常是气体,正如水在金星上也是以气态存在一样。甚至更有可能,生物根本不需要溶剂系统,可以完全以固态的形式存在,它们以电信号进行繁殖,而不是靠分子漂浮。生命,并不是地球所独有的,生命的形式也不可能只有地球上的一种。宇宙在时空上的无限性注定生命这种随机的排列组合,其结果应该也是丰富多彩的。
关于宇宙的未来,科学家们有两种比较主流的看法。一种是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物质最终也会衰减,宇宙到最后将是只有稀薄粒子存在的永恒荒芜。而另一种认为宇宙如同钟摆一样,在膨胀后又收缩,然后诞生新的宇宙,而这一循环周而复始。不管是哪一种,宇宙演变的时间尺度是极其漫长的,需要几百亿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人类,或者宇宙中的其他智慧生物,在这段时间里还是能有所作为的。
正是因为确信宇宙中一定存在着生命乃至文明,卡尔萨根一直主张我们不仅要探索宇宙,更要寻找外星智慧生物。人类把资源与其耗费在军备上,不如用于宇航。而为何迄今为止我们没有发现任何外星文明,最大的原因是恒星系统乃至星系之间的距离都实在太远,且宇宙中生命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又是刚刚开始进行寻找。
《宇宙》不仅令我们感慨宇宙的浩瀚,更让我们看到: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还是非常粗浅,且人类中的大多数,其实还处于愚昧之中。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许多宇宙的规律,但是我们知道得越多,我们的问题也就越多。科学并不能回答人类的终极问题。但随着科学揭示越来越多的自然法则,我们离终极问题的答案也就越近一步。科学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其作用和意义,要远远超过哲学。
同时,生命是宇宙必然的产物,其对于宇宙的意义,也许就是感知乃至理解宇宙。组成宇宙的同样元素也组成了生命。生命在宇宙中生活,离不开宇宙。宇宙和生命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卡尔萨根的思想,在这部伟大的作品中已经表达得非常清楚。这是他的宇宙观。而每一个读者,由于本身的基因、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对于宇宙的看法也是不同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宇宙,每个人的认识也会不一样。宇宙与感知它的生命,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