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中国哲学史上的牛顿

作者: 非是藉秋风 | 来源:发表于2016-07-17 20:44 被阅读293次

文/非是藉秋风

《王弼集校释》封面

为什么介绍王弼

王弼是中国历史上一颗最璀璨的钻石,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牛顿”,是那种造物主说“要有光”,带着使命来到这个世界的人物,其夺目程度虽历经时间,绝不衰减。

王弼的大才不能被学习,只能被膜拜,王弼对《周易》、《论语》和《道德经》的注解,一举奠定其中国最伟大哲学家的地位,但是他在这个世界上仅仅度过了23个春秋。


什么是“魏晋玄学”

经过东汉末年的黄巾农民起义,摧垮了两汉四百多年的统治,起义虽然被镇压,但是始终无法建立起统一的政权,因而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曹魏政权在应对蜀、吴政权的同时还要应对其集团内部的矛盾,随着曹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矛盾的愈演愈烈,产生了“正始玄风”这种远离社会现实的玄谈形式,从理论上探讨如何解决和处理那些最现实的难题。

另一方面,从统治思想更替的需要,以及从理论思维发展本身的规律来看,魏晋玄学直接简明地叙述义理,是对两汉以来神学目的统治思想的一种改造,是对神学目的论荒诞迷信繁琐经学形式的一种否定。

魏晋玄学把自然无为绝对化、抽象化,以道家思想为主,调和儒道的思想,变现为思辨性的理论,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历程中,中国古代理论思维发展的过程看是一个关键的阶段。


王弼这个人

王弼(226年-249年),字辅嗣,三国曹魏山阳郡(今山东金乡)人,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在曹魏正始中期的清谈场上,在早期贵“无”玄风的影响下,一批才华横溢的贵族青年(王弼、钟会、裴秀、嵇康、卫瓘等是15—20岁之间)迅速成熟并在思想舞台上跃跃欲试,在这些人中,王弼语惊四座,他以不可思议的超人智慧刷新了儒道学说,给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周易》、《论语》、《道德经》三本名著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完成了汉代经学向魏晋玄学的转折,最重要的是王弼在二十三岁思想停止之前已经完成了上面所说全部的功绩。

王弼崭露头角始于一次谈话,《世说新语》做了专门的记载。由于世交及父辈的同僚加朋友的关系,王弼在正始四年拜访裴徽。对话如下:

在王辅嗣不满二十岁的时候去拜访裴徽,裴徽问他说:"“无”,确实是万物赖以存在的依据,但是,孔子没有对它发表意见,而老子却反复地论述它,这是为什么呢?"

王辅嗣回答:孔子体察到“无”,而“无”又不能用语言去解释,所以说话的时候必会谈到“有”;老子、庄子不能超脱“有”,所以总是解释他们不足的“无”。

按照当时传统的观点,孔子是圣人,老子只能算作贤人,既然圣人以“无”作为人格本体,为什么在《论语》中没有论及,却在贤人老子的论述中大量的提到呢。这个涉及到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儒道经典的关系与儒道圣贤的关系。

玄学的关键在于“儒”和“道”的结合问题,能否成功的调解这一矛盾事关能否将儒道融为一体。王弼主要是说“无”不能用语言去解释,所以最好不要多说。从这个对话里面可以看出大龙的一个脚趾头的指甲了。


王弼的独立思想

在其之前,何晏是思想界的权威。何晏认为“圣人没有喜怒哀乐,本性空无”企图将老子提高到圣人的角度。王弼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圣人超越常人之处是其精神,与常人相同之处是其感情。由于圣人具有超常的精神,所以能平衡各种感情使之化为中和虚无的状态,与宇宙本体“无”相感通;由于圣人具有和常人相同的感情,所以不可能没有喜怒哀乐等情感与外界相感应。但是,圣人的感情与外物想感应,但不会被外物所累,认为圣人不为外物所累而认为圣人没有感情的观点,失误是相当明显的。

王弼“圣人有情说”遭到了荀融的驳斥。王弼没有正面回击,写了一封信给荀融,抓住荀融某次“相思”的把柄,给于回击,荀融再也没有回击之力。王弼回击荀融的信的大致内容如下:

即使聪明智慧达到了知晓宇宙奥秘的程度,也无法摆脱天然情感的制约。向孔子这样的圣人,遇到颜回这样的好学生,不能不快乐,颜回死了,不能不悲伤。过去我常因此看不起孔子,因为生死聚散属于不可抗拒之规律,孔子既然明白这些道理,为什么不能去掉情累呢?然而,后来看到像您这样聪明过人、气量宏伟的人,也会长期陷入相思之情中,才知道自然之情是无法隔除的,由此可知,孔子在颜回身上表现的情感是很正常的。荀融关于此事再也无话可说。


王弼的哲学观点

王弼哲学思想的根本观点是“以无为本”(世界观),“举本统末”(方法论)。王弼认为:天地万物都以有形有象为存在,而有形有象的万物得以发生,是由于“无”这个根本。因此,要使有形有象的万物得以保全,就必须返回去守住万物的根本—无。

关于这个最根本的哲学观点再多说几句。

王弼“以无为本”与老子“有生于无”的观点有天壤之别。王弼认为“无”不能独立自明,而必须通过“有”才能了解。所以,“无”是从统观天地万物之中,而必然得出的天地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则。

王弼把“无”看作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而天地万物共同赖以存在的一种根据。他并不把“无”当做一个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上而后生出天地万物的实体来看待。

所谓“无”生“有”,并不是像母生子,此物生彼物那样一种关系。“无”和“有”既不能在时间上分先后,也不能在空间上分彼此。

“无”不是在“有”之先,与有相对而存在的某种实体,“有”也不是在“无”之后,由“无”分化生出的各种不同的实体。

王弼认为,“无”和“有”只是一种本末和体用的关系。所谓“本”、“体”,指根本或者原则,所谓“末”、“用”,指表象或者作用。“有”只是“末”、“用”,是各种表象和作用。“无”才是天地万物及其变化的真正根本,共同原则。

万物之所以表现出各种性能或者作用,完全由于“无”这个根本,所以有形有象的万物最终只能归结为一个根本—“无”。


王弼最重要的贡献

对《周易》研究的贡献。

简单一点说,就是把周易实质上变成了一门可思辨的“哲学”:以思辨论证代替繁琐注释,以抽象思维和义理分析摈弃象数之学与谶纬迷信,毫无疑问,这是周易发展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解释一下什么是“象数”。如把八卦视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象,包括一些数字,统称“象数”。

王弼注释的《易》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是道家易的代表,尽扫象数之学,从思辨的哲学高度注释《易经》,把象数之学变成为思辨哲学。这是《易》学研究史上的一次飞跃。


不足之处

人无完人,学说也无完美的学说。

伴随着魏晋玄学的兴起,中国历史出现了一个动荡分裂是时代。对此,很对历史学家将罪责归于王弼等开创的魏晋玄学。东晋就有学者认为,王弼应该为西晋的灭亡负责。

王弼学说的理论结构存在先天不足—以恢复生命的自然本色为终极目的,最终没有建立一个超越生命的神圣境界,因此难以激发人的神圣感,这种神圣感正是社会责任感和牺牲精神的源头活水,因此王弼玄学不具备官方哲学的功能,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的确不是一种好的学说。


结尾

人类中总有一些人,不一样,正是这种不一样,人类才逐渐破除愚昧、破除无知、破除黑暗。

王弼为暗室中带来一炬,所谓人中龙凤正是这样的人。

———且待下回分解———


在下非是藉秋风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为您呈现深度阅读的平行世界。

我会珍视您的每一条评论;
如果本文使您受益,请酌情点赞、关注、分享或打赏↓↓↓(*^ω^*)

相关文章

  • 王弼:中国哲学史上的牛顿

    文/非是藉秋风 《王弼集校释》封面 为什么介绍王弼 王弼是中国历史上一颗最璀璨的钻石,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牛顿”,是...

  • [道德经笔记五]正言若反

    《道德经》是中国人的哲学。初学哲学,宜由导读指引。我的方法,选了《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弼本合校的版本,参考南怀瑾...

  • [道德经笔记六]用之不勤

    《道德经》是中国人的哲学。初学哲学,宜由导读指引。我的方法,选了《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弼本合校的版本,参考南怀瑾...

  • [道德经笔记三] 人事治道

    《道德经》是中国人的哲学。初学哲学,宜由导读指引。我的方法,选了《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弼本合校的版本,参考南怀瑾...

  • [道德经笔记四] 冲虚自然

    《道德经》是中国人的哲学。初学哲学,宜由导读指引。我的方法,选了《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弼本合校的版本,参考南怀瑾...

  • [道德经笔记二] 有无相生

    《道德经》是中国人的哲学。初学哲学,宜由导读指引。我的方法,选了《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弼本合校的版本,参考南怀瑾...

  • 博文材料摘抄

    《西方形而上学史》 《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 《易学哲学史》 《周易注》(王弼,网上WORD版) 《周易正义》《...

  • 我注六经,六经注我

    继续杨子的中哲课笔记: 王弼注释《老子》、《周易》和《论语》。在王弼看来它们解决了一个根源性的哲学的困境:言不尽意...

  • 王弼

    王弼,字辅嗣,生于公元226年,死于公元249年,是三国曹魏山阳人。王弼是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代...

  • 天妒英才——王弼

    首先,介绍一下我们今天谈论的主人公——王弼。王弼,字辅嗣,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弼:中国哲学史上的牛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shp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