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自由人 的 阅读笔记悦读
善读「论语」16.3:公室衰已历五世,三桓微天道好还

善读「论语」16.3:公室衰已历五世,三桓微天道好还

作者: 善氏 | 来源:发表于2020-06-08 09:04 被阅读0次

    「季氏篇第十六」3

    【原文】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译文】

    孔子说:“鲁君大权旁落已历五世了,国政出自大夫也已四世了。所以三桓的后人应该也要衰落了。”

    【注释】

    “禄”,此处应为“爵禄”的略称。《礼记·王制》云:“任事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意即任命之后,根据职事封爵授禄。人事任免、爵禄赏罚,俱当决于君主,故以“爵禄”代表君权。也有说是指国之赋税。但三桓瓜分公室始于襄公十一年,据孔子之时只有三世,与“禄之去公室五世”的叙述不符,故不从此解。

    “去”,失掉、失去。如“大势已去”。

    “公室”,王室、诸侯。此处即指鲁君。

    “五世”,指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鲁昭公、鲁定公,共历五世。

    “政逮于大夫”,即国政出自大夫。逮,音“代”,及也。

    “四世”,指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季桓子,共历四世。

    “夫”,语助词,用于句首,有提示作用。也可看作代词,表示那些。

    “三桓”,又称“三家”,即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世袭为鲁国三卿。因其皆为鲁桓公后裔,故史称“三桓”。

    “子孙”,泛指后代、后裔。

    “微”,衰也。如《诗经·小雅》中的“式微式微”。

    【评析】

    三桓之祖鲁桓公在齐国被齐襄公谋杀后,其嫡长子继位,是为鲁庄公。庄公去世后,庄公的庶兄、三桓孟孙氏的初祖庆父开始在鲁国作乱,先后派人杀害了两位国君。后来的“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之说即源于此。庆父死后,庄公之弟季友辅佐鲁僖公即位。虽然国乱主少,但僖公利用众臣的势力与三桓相互牵制,公室遂渐有起色。到僖公十六年季友死后,僖公已能完全掌握国政。又过十六年,僖公死,其子文公即位。

    文公之时,其叔襄仲掌权。因其家住东门,人称“东门襄仲”。文公死后,东门襄仲为了继续掌权,便杀嫡立庶,鲁宣公由是即位,鲁国开始进入东门氏专政的时代,鲁国公室亦由此开始彻底大权旁落。此应为孔子所谓的“禄之去公室”之始。

    由于利益冲突,三桓与东门氏开始明争暗斗。东门襄仲死后,三桓与东门氏之争日渐加剧,三桓势力亦日渐强盛。又过十年,宣公死,大权随即落入以季文子为首的三桓手中。是为孔子所谓的“政逮于大夫”之始。

    到孔子之时,鲁君由宣公经成公、襄公、昭公、定公而历五世,季氏由文子经武子、平子、桓子而历四世。是故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孔子此语,当出自定公初年。彼时季氏家臣阳虎的作乱之形虽未显,但孔子见微知著,已然看出阳虎有不臣之心,因而预知季氏必有危局。后来季桓子果曾一度被阳虎囚禁,而阳虎亦通过控制季氏把持了鲁国朝政,被孔子称为“陪臣执国命”。遂得应孔子“夫三桓之子孙微矣”的预言。

    有学者认为:三桓掌握了国家政权,这是春秋末期的一种“政治变革”。很多人因而批评孔子反对变革,政治保守。但事实上,孔子主张“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这与其身后2500年的现代政治文明显然有着完全相同的诉求,也足以说明孔子政治理想的先进性。而对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的指责,则好比批评古人用马车而不用汽车作为交通运输工具一样荒谬。孔子主张“礼以行义”。因此,制度架构的设计和实施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阶段。2500年前的孔子时代,社会治理首先必须要适应大疆域农耕社会的特点,因而在当时,还有什么比“周礼”更合义的制度呢?

    事实上,直到孔子身后2000多年的1689年,英国才开始实行君主立宪;直到1766年,瑞典才开始实施“阳光法案”,世界才真正开始走上现代民主之路。在此之前,并没有比“周礼”更合义于中国大疆域农耕社会的治理模式。与孔子近乎同时代的古希腊城邦民主模式不是,于孔子身后250余年开启的专制模式也不是。因为城邦民主无法适应大疆域农耕社会,而专制则是对仁道政治理念的反动。“周礼”所主张的分封制天然地含有分权和制衡的因素,这显然比致力于极权的专制更能与现代民主相融。而历史和现实已然表明,专制正是现代民主和人类文明所面临的最大威胁和挑战。

    先秦封建时,太公曰:“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惟有道者处之”;自秦专制后,天下则为一人之天下。先秦封建时,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自秦专制后,则渐至乾坤倒转。先秦封建时,孟子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虽然君臣有分、地位不同,但人格却是平等的;自秦专制后,臣渐成“奴才”,民亦成“草民”……。因此,由封建到专制,其实是政治文明的巨大倒退。

    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历史,其实就是改朝换代的历史。而每一次改朝换代,却无不伴随着巨大的民众牺牲和社会伤害,但权力运作模式却丝毫未有改变,顶多是世袭者由“姓钱”改为“姓赵”,由“一家”改为“一伙”。而昏君未见减少,明君亦未见增多,根本是“换汤不换药”,绝非“君子务本”之举。所以元代名臣张养浩有诗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既然如此,何必要以巨大的民众牺牲和社会代价,用“政治变革”的名义,去满足极少数人的权力欲望呢?因此,坚守《周礼》这一成法,静待真正的文明治理模式出现,怎见得不是蕴含着深刻智慧和远见卓识的“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善读「论语」16.3:公室衰已历五世,三桓微天道好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sokt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