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于天,失于地

作者: 晨曦载曜 | 来源:发表于2022-08-10 07:13 被阅读0次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

这则故事出于《吕氏春秋》,孔子与老聃对荆人的行为均有自己的看法。于我而言,我更赞同老子的观点。

荆人的弓箭被荆人捡到,诚然,肥水不流外人田,荆人抱着这样的想法而不肯索的确可称得上是人之常情。这一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所体现。山西大院文化中的代表——王家大院在建筑上处处体现“肥水不流外人田”,王家房屋的屋檐统一朝院内,下雨时落在屋顶的雨水便只会落入自家院中,这一设计便体现了这一思想。

荆人的想法未免有些局限。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弓箭作为工具,只要物尽其用,何须拘泥于荆人或外邦人呢?天下人类是一家,从荆人手中遗失,终将会有另一人得之,使其发挥价值。可,这样的判断真的准确吗?

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得或失,均逃不出万物之本,这世间万物均从天地中来,最终还于天地中去。弓箭得失皆于天地,又何索焉?究其万物本源,甚至人类也只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

老子这一观点,体现了道家哲学中“物自体”的理念。如今,有一些人对于很小的得失便斤斤计较,甚至与他人发生冲突亦或自己对自己造成伤害。孰不知,两千多年前的老子便已为后人解开困惑。

得与失,不过是将取之天地之物还于天地而已,又何索焉?吾遗之,遗予天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当不计较得失,看淡得失,得之于天,不骄,失之于地,不躁。“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的佛者形象告诉我们,应当不计得失,因为“物于我皆无尽也。”正因如此,才出现了内心调和的道者苏轼。

在如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有太多人深陷得失之中,迷失自我,失去本心。人们应当学习荆人、孔子、老聃的思想,尤其是老聃那样的思想,真正做到“去其‘人’而可矣”。

看淡得失,不仅仅可以帮助你找回本心,不为外物困扰,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培养你超然物外的心境,有助于建立一个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乃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大同社会。

老庄的优秀思想流传千年,我们应当从中汲取符合当今社会的精华理论,让它们重新绽放光彩。

得失皆于天地,看淡得失,坚守本心,唯有内心之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得到。

相关文章

  • 得于天,失于地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 这则故事出于《吕氏春秋》,孔子与老聃对荆人的行为均...

  • 《孟子》 公孙丑 (上) 第二章(二)

    不动心(体内微观) 经典语句: 1.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

  • 每日一思第698天(孟子)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

  • 得于失

    有时候特别羡慕小时候的自己 记得小时候生气的时候可以洒脱的摔杯子,别人招惹我的时候,上去就是可以一顿胖揍...

  • 得于失

    始终相信世间善者居多,丑恶者少,我们只需永远怀着一颗柔软善感之心,给他人付予一切的真诚而绝不做那麻木不仁。有时,似...

  • 孟子论浩然之气(五)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

  • 泪雨

    笑是泪的花,雨是天的吻。 心有余生,暂得于己。

  • 失于寒带

    失于寒带 by宋玉玉玉 来自于沉睡灵魂的梦境。 穿过有鲜少有生物穿梭的,长有深紫色浆果的黑色森林,眼前就是...

  • 失于得

    顾城。 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意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的开始。 我。 为了克制恐惧...

  • 消失

    那么厚的冬消失于枯竭的河流 金黄的秋消失于麦客黑褐色的汗珠 焦躁的轰鸣消失于下一条街道的迁徙 爱消失于快乐与痛苦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得于天,失于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luw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