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处机生于1148年,1227年羽化,字通密,号长春子。跟随王重阳学道,是“全真七子”之一。王重阳羽化后,邱处机在磻溪(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南,相传是姜太公钓鱼的地方)穴居6年,行携蓑笠,被时人称为“蓑笠先生”。
邱处机这种苦行的修道方式传承了全真道的教规教义。全真道倡导内修心性、外修功行,强调极端的禁欲主义,不准有妻室。全真道提倡爱染缘起之说,把传统道教的节欲思想发展到极致,认为家庭、亲情是虚妄的,家庭被看成是“牢狱”和“火宅”。父子、夫妻亲情是“金枷玉锁”,人的七情六欲是成仙证真的重大障碍。
邱处机身体力行,入磻溪穴居,日乞一食,行则一蓑,昼夜不寐者6年。过着一种“顶戴松花吃松子,松溪和月饮松风”的苦行修持生活。邱处机很好地践行了全真道的宗教主旨,在社会上有着重大影响,成为全真道士效仿的榜样。据民间传说,他为了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故意把一枚铜钱扔进山林中,直到找到为止,可见他意志的坚韧。
邱处机担任全真道第五任掌门人的时间长达20多年。在他的努力下,全真道在历史上达到鼎盛发展的态势。我们最为耳熟能详的一件事情,就是他不顾年老体衰面见成吉思汗。
其实在这之前,他带领弟子先后在山东蓬莱、芝阳、掖县、北海和胶西等地传教,引起了很大反响,并且得到宋朝、金朝和元朝等皇室的重视。三方纷纷拉拢他,希望借他来笼络人心稳定大局。如1214年,山东发生农民起义,金朝驸马都尉仆散朝恩请邱处机协助招抚乱民。金朝凭借邱处机的声望,很快平息了登州和莱州的社会动乱。
1216—1219年,南宋和金朝政府屡次诏请邱处机赴朝,但邱处机审时度势都没有前往。
邱处机在继承王重阳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龙门派内外双修的基本原则。与全真其他弟子相比,邱处机所开创的龙门派更注重吸收儒家思想,显示出儒家所具有的入世倾向。在注重心性修炼的同时,格外重视外功的提高,其中重要的途径就是体恤民情,视民如子。如他远赴西域,劝成吉思汗戒杀。
《磻溪集》记载了他准备出发面见成吉思汗时写的《复寄燕京道友》诗句:
十年兵火万民愁,千万中无一二留。
去岁幸逢慈诏下,今春须合冒寒游。
不辞岭北三千里,仍念山东二百州。穷急漏诸残喘在,早教身命得消忧。
可见,邱处机对民情的体察和对百姓饱满深情的爱护,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动容。邱处机带弟子十几人前往西域,历时3年,行程万里,以74岁高龄见到了成吉思汗。邱处机建议成吉思汗:“要长生,须清心寡欲;要一统天下,须敬天爱民。”
邱处机深得成吉思汗赞赏,成吉思汗口封其“神仙”,诏命邱处机掌管天下道教。之后全真道在元朝政府的扶植下得到迅猛发展,呈现出鼎盛态势。
客观而言,邱处机西行面晤成吉思汗,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因为邱处机西行途中路过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地区,所到之处邱处机均会宣讲道教等中国传统文化,这无疑加强了对外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邱处机倡导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精神理念。他认为:“儒释道源三教祖,由来千圣古今同。”(《磻溪集》卷一)在他看来,儒释道都可以救世救民,要具体对待,只是民众往往执迷不悟,患得患失,不知道如何选择而已。他的处世原则是:“和光同尘随是非,化声相待无相诘”, “达士随方化有情”(《磻溪集》卷三)。
概言之,就邱处机的一生来说,他在道教思想上倡导“三教合一”的理念,在济世救民、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纵观道教历史,全真道在他的统领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在道教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