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说,在厦门英才建立"张文质一年级研究中心"时,他常思考要用"生长"来构建新的课程,而不是用科学的逻辑来设计课程。他用一段话阐述了为何要用"生长"。
用"生长"就换了一个视角,就能回到人本身的视角去理解人、看待人。这是作为一个教师、学校文化的转向——要回到个人、回到具体、回答差异、回到复杂性、回到未知上。甚至还要回到一种更强烈的自觉上来,说出自己对生命的无知。要有这种自觉:我真的不知道,我不知道你的未来,但我真的要努力想办法去帮助你。——P75
我特别喜欢这一句"我不知道你的未来,但我真的要努力想办法去帮助你。"对孩子们,确实需要有这种心态。有了这种心态,再去与孩子相处,再去教育孩子,就更容易开放,心态也更为平和,会多一份耐心,少一点纠结。
努力想办法去帮助,也许现在看不出什么效果,但对孩子的成长,对孩子的生命状态,一定是积极影响的。
曾经教过的学生,有几个他们再怎么努力几乎也是0分的孩子。因为有了老师努力想办法的帮助,他们阳光了很多。
小A,读了几年书,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今天学明天忘。老师把他的名字拆成几个部件,一点点教,及时巩固练习。小A学会写自己的名字,用了一学期。在常人看来,这是费力不讨好的。但小A的妈妈,看到小A会写自己的名字时,特别开心。话语里对老师充满了感激。
小B,是一个被孤立的孩子,因为他总是动手打别人。如果哪一天没有他的事,一定是他请假没到学校。原老师让所有的孩子都远离他,不要和他一起玩。新老师发现他很渴望与别人互动,而且力气特别足,有时也是会帮助别人的。一阵长谈,新老师对他进行了肯定,并表示愿意帮他融入班集体。只是有几个小要求。表扬的话大声说,批评的话小声说。在老师的刻意引导下,大家更多地关注到小B一些好的行为。小B也努力朝着老师给他指明的方向发展。谁有反复,但他越来越感觉到班集体的温暖。
小C,非常喜欢画画,很多知识不懂,一问三不知。老师送了一本秘密花园给她涂色。她从画画到画字,到慢慢地会写字。虽然这些对于班级的评比来说,对于老师的评价来说都没有加分项,但对小C来说已完成了蜕变。
这些都是比较特殊的孩子,跟他们相处,可能常常有浇石头的感觉,但因为老师的用心,他们成了健康的孩子,成了正常的孩子。他们将来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当我们用心的对待孩子时,并没有想过他们的回报。但这些特殊的孩子,可能是最容易记住你的人。多年以后,远远地就跟你打招呼的学生,大部分是这一类孩子。
用生产来建构新的课程,成全孩子的成长,其实也是成就教师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