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史. 舒芬传》中记载了一则关于六尺巷故事。这样的故事传了很久,也有不同的版本,多看一点儿没有坏处,都是教人向善,弘扬中华文化中宽容谦和精神的佳作。
舒芬,明人,(1484-1527),字国裳,号梓溪,明代进贤(今属江西)人。他十二岁时,曾撰《驯雁赋》以献知府,被南昌知府荐为博学弟子,因而文名播传。
明正德十二年(1517)考中状元,任翰林院修撰。明武宗常行无道之事,舒芬与朝中一班刚直的大臣直言敢谏,因而屡屡被武宗责罚。
正德十四年三月,因上奏章谏事,惹恼武宗,被罚跪宫殿阶下五日,并杖责三十,贬到外地做官。后来又因议事被逮下狱,遭受廷杖。
舒芬一生“以倡明绝学为己任,其学贯串诸经,并通天文律历,尤精于周礼”,学者称他为梓溪先生。著有《舒文节公全集》(又名《梓溪文钞》)。
六尺巷的故事,就发生在舒芬任翰林院修撰时,他的儿子多次从家乡写信给他,告诉舒芬,邻人每年都要多霸占一些墙基之地,逐步蚕食,侵犯了自家利益。希望父亲能为家里作主,制止邻居多占房基地。
舒芬见了儿子的来信,并不以为然,这算什么大事呀?还几次修书。便在信尾赋诗一首,重新封好寄回家中。其诗曰:“纸纸家书只为墙,让渠径尺有何妨。秦皇枉作千年计,今见城墙不见王”。
很显然,舒芬是在劝导儿子不要与邻人寸土必争,伤了和气。
而他的儿子却无法理解父亲的宽阔胸襟,反倒觉得父亲懦弱无能,白受人欺负。懊丧之余,便随手将这封信丢弃了。
事有凑巧,这封被丢弃的信恰好被霸占舒家墙基地的邻居拣到了。邻人看了舒芬所写的这首诗,深为他的大度所感动,于是,立即主动毁掉了在侵占的墙基地上砌起来的墙,将地基还给了舒家。这样互相谦让起来,从此便和睦相处了。
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说的是清康熙年间,礼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老家,有人侵占其老家的墙基地。家人不服,特意写信给张英,请他为家里作主。
张英读完来信,随即写了一封信交给来人,命令快速带回老家。家人一看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有什么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什么锦囊妙计,但打开来,只见到一首诗:
“千里寄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明白了张英的苦心:多年邻居,毕竟要以和为贵。于是立即将自家的墙让出三尺,这样大度的行为感动了吴姓邻居,他们也主动把围墙向后退出三尺。
争端很快平息了。这样一来,两家之间反而空出一条六尺宽的巷子,这就是著名的"六尺巷"的故事。
这件事与舒芬教家人让地之事有极为相似之处,而其中的诗更见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