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学杂谈中国传统文化读书
儒家十讲之儒家人物-孔子(Ⅱ)

儒家十讲之儒家人物-孔子(Ⅱ)

作者: 穆翕 | 来源:发表于2019-05-12 13:53 被阅读119次

        有关于孔子本人的内容还有最后的三篇文章,我将重点去讲解孔子的为政思想、教育思想以及辩证地谈谈孔子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影响。

        看过我以往文章的读者们可能会发现一个极其有趣的问题,那就是我一直将孔子与两个字捆绑在一起,那就是“仁”和“礼”,即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我昨天也在对孔子身世的介绍文章之中有所提到这两个问题,仁是将阶级思想生活化,礼是将阶级思想制度化,总而来说两者都是特点十足的政治学说。

        阶级概念在中国古代并不多见,因为中国古代并未出现过多的阶级,在秦之前是贵族与普通民众间的矛盾,封建地主与世袭贵族间的矛盾,秦之后是封建地主阶级与普通民众之间的矛盾,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性导致阶级的更迭,是因为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因此,维持社会稳定的方法,便由减少阶级矛盾以及强调阶级特性两方面共同组成,仁和礼便分别属于两者之一。仁是用来削减阶级矛盾的,礼是用来规范阶级特性的,也就是用来保护与强调特定的阶级特性的。

        我这么说到底对不对呢,我要集中的论述一下我的观点。我说仁的思想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自然是我有我自己的理论,我们要承认的一点是孔子的这种仁爱的思想一定是进步的。我想大家一定知道一则有关于孔子的故事。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孔子的思想无疑是相当超前的了。因为在古代社会特别是先秦的奴隶制社会之中,马夫的社会地位是相当低贱的,与马这样的牲畜的地位是相同的,但是孔子的这种思想证明了在他的眼里马夫也是人,与马不同,这是我说的他的先进之处。不过既然说是辩证的来看他的思想,那我们就要指出这种仁爱思想的弊端,即人与人相应受到的仁爱是不同的,既然人是有阶级的,关系是有亲疏的,所以人的仁爱也是要有阶级的。我之前一直专注于批判其与墨家兼爱思想相比,不够有普世性。但是,经过我们的思考我们可以发现一点,这么做也不完全只有局限性,从一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合理的。我们都知道兼爱是不可实现,即使人们有再高的思想觉悟也不可能完全达到。儒家的仁爱则是一种最基础,也是最简单的仁爱观,是最好实现的仁爱观念。人会在与最亲近的人附近暴露出相对不自私的一面,通过这种方法才得以让仁爱思想层层递进般的传播下去。我说它有政治色彩正是因为它强调的是阶级的。

        再说回到礼上来,我们都可以相当清晰地认识到礼乐思想绝对不仅仅只是为效仿黄帝那样来教化民众,而是要这种思想来桎梏民众来巩固自身的统治。礼分很多个部分,比如诸侯朝觐天子的仪仗可以称为礼,宗庙会同可以称为礼,谦让尊老爱幼也可以称为是礼。就看哪一方面,如果要说广义上的礼,其实就是儒家所强调的正名思想,此所谓是名不正则言不顺。孔子也正是将正名当做为政治国的第一根本。其内在逻辑即因为我是周天子,所以我要统治你,没有任何的原因,因为我是正统的逻辑,这也是为什么我称这种思想实质上来说是一种政治思想的原因。

        综合以上的多点,我相信大家一定对孔子的基本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明天我将探讨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以及他的教育思想的价值,欢迎大家关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儒家十讲之儒家人物-孔子(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ydc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