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网上看到两个名单——
清朝的状元,比如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刘子壮。
清朝的落第秀才,比如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吴敬梓、蒲松龄。
以此观之,教育是很成问题。状元籍籍无名,落第秀才倒出了不少人才。网上有人放出这两个名单来对比,无非是想说明这个问题。
看似万般有理,实则自说自话。
2
道理很简单:每次会试,状元只有一个,进士好几百,落第秀才有无数啊。基数大了,冒出几个人才来,很正常吧?可成才与不成才、有名气与无名气的进士包括状元,各占多少比例呢?同样,成才与不成才、有名气与无名气的落第秀才,又各占多大比例呢?
你不能因为一万个落第秀才里出了一个顾炎武,就认为所有的落第秀才都是顾炎武,这叫幸存者偏差。你也不能因为一千个进士里只出了五百个人才,或是因为这一千进士里唯一的状元最后没什么名气,就觉得这一千进士都是笨蛋,都不如那一万个落第秀才。这很荒诞。
如果每个人的逻辑都陷入这种幸存者偏差,我倒是很高兴的。起码我的孩子上学就不用那么卷。
3
现在很多人说读书无用或是大学无用,一看到大学生就业难就扯这个,其逻辑之荒唐与之类似。很多网络喷子特别擅长这种逻辑表达。
因为这种表达方式容易吸引眼球,对比鲜明、印象深刻啊。看看,这状元籍籍无名、这落第秀才得大名,相当于两个人炒股,一个赚了一百万,一个亏得裤衩不剩。想要火,想要流量,就得这么来。中国人最喜欢扯段子,每周编出几个类似的朗朗上口的段子,你这流量就上来了。至于逻辑,反正是网络嘛、网民嘛,没人深究哇!等你脑筋转过来,人家已经火了。
大学有用无用、读书有用无用,这些问题根本不存在讨论的必要。中午吃饱了,晚上还饿,你说中饭有用无用?讨论这个就纯属浪费时间。更不要说:你中午吃饭有没有认真吃?
真正重要的问题是,每个人包括大学生,自己有没有长大,自己争气不争气,自己究竟有多大的本事。那些陷入争论、吐槽、埋怨甚至变成纯粹喷子的人,其声音最易在网上流传,因为争论、吐槽、埋怨、喷子恰恰是网民及言论的主体,那些冷静面对现实勤恳踏实干活的人没有时间在网上扯淡啊。当然也有极少数聪明人在争论、吐槽、埋怨和喷子们的情绪发泄中找到了商机,做大了平台,得到了KPI,甚至做成了一番事业——这极少数人也很少陷入漫无目的的争论、吐槽、埋怨,更不会变成喷子,他们只是善于观察和利用大多数人的盲目情绪。
4
顺便说句,那几个状元尽管不太出名,但文化学术水平大多还是可以的,有的做官期间也是名声不错的。其中毕沅尽管不太出名,还因和珅牵连影响了名声,但也是有重大贡献的。没有他,如今我们陕西游的行程就会失色很多。他在关中搞了多年文保,绝对是个性格厚道的文化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