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晨光 || 大汉使者

作者: 陆子飞 | 来源:发表于2020-03-08 05:13 被阅读0次

    昨天说今天要写一篇文章,今天一晃就要过去了。为了写一篇文章,我也做了两个小时功课。虽是临时抱佛脚,也是没法的事。

    不知道写啥,那就从《汉书》一段话说起:南越杀汉使者,屠(分裂)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xuán)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及时诛灭;独匈奴未耳。

    这是班固借苏武之口说出,读来令人振奋。这里就稍微展开,说说这段话的背景。

    南越杀汉使者

    南越的建立和秦朝有关,秦始皇命赵佗,将五十万军民征百越,恰逢始皇逝世,二世失国。赵佗拥兵自重,割据建国。

    南越几乎和汉朝同时建国,只是不如汉强大,选择内附,成为藩属国。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越王上书愿意彻底归附汉朝,比同内诸侯。

    武帝同意,选派使者前去接收,这时才弱冠的终军请缨出使。武帝见之欣喜,同意了下来。

    汉武帝的这次决定,为后面一两年的风云变幻埋下了伏笔,也使“请缨的终军”得以和“自荐的毛遂”相提并论。不让后者专美于前。

    当终军来到位于岭南的南越国时,凭借他超人才华,说服了太后、越王及众大臣,大家都同意内附汉朝。只有一个人例外,这个人就是丞相吕嘉。

    他认为,南越是越人王国,被赵家统治也就算了,凭什么还要被八竿子打不着的刘氏管着?于是煽动叛乱,将太后、越王以及汉使终军等人杀害。另立君王,对抗汉朝。

    终军出使功亏一篑!你也许会觉得,终军是夸夸其谈之辈,坏了这次出使,其实不然!汉武帝何许人也?他喜欢用年轻人,比如霍去病、卫青、张骞、霍光等人,哪一个不是人杰?

    终军也一样,武帝不是第一次用他,在请缨出使南越之前,终军已经出使过匈奴,并且不辱使命。足以证明他的才干,要知道后他几年出使匈奴的苏武,被扣押19年,在终军之前和之后的更是被扣押了十几起,终军能不辱使命,这就说明要么他运气太好,要么他真有真才实学。

    如果《汉书》没有粉饰终军的话,他出使南越这次,实在是运气不好,他怎么会想到丞相吕嘉竟然会不识时务,胆敢叛乱,敢挑战大汉天威?

    夜郎也不敢如此自大,可吕嘉就是敢,他就做了。你说你叛就叛,换谁做南越王都一样,可是你怎么就想不通,一定要杀终军呢?你知道杀汉使者会是什么后果吗?

    吕嘉杀之前没想过,杀之时没怕过,一年后,肠子都悔青了。

    汉武帝大怒,发兵十万,第二年南越国灭,成了大汉在岭南的九个郡。这是继秦始皇之后,中央第二次管辖岭南,冥冥之中秦皇汉武来了一场跨越百年的联系。

    秦北击匈奴,南并百越,疆土达到了极致。可汉武帝在所有方面几乎都超越了秦始皇,你却匈奴七百里,使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我封狼居胥,一雪六世和亲之耻。你仅仅是西涉流沙,我越过了流沙,到了万里之外;你只是东有东海,我走得更远,灭了朝鲜。

    秦因穷兵黩武而亡,汉因武帝梦想而盛,是以我们至今仍称汉人,而非秦人。

    汉武帝用实际行动昭告天下: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

    终军,你可以瞑目了!虽然吕嘉不足以为你偿命。但岭南够了,没有你的死,岭南如何属中国?

    宛王杀汉使者

    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成了武帝终生之憾,差点葬送他一世英名。落得后世(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年间)一般,赢得仓皇西顾。

    好在武帝毕竟是武帝,千古一帝的脾气,管你是不是在万里之外,是不是要涉流沙,一次不行,二次再去,做不到?那就提头来见。

    武帝的霸气,让人费解,为了汗血宝马,令壮士车令携千金前往购马。

    宛王认为,汉朝离他们太远,平常两百人的使者来一趟,都要死一半,何况是出动大军?

    不仅宛王如此认为,西域各国也是,他们觉得匈奴离他们近,而且穷、又不讲理,所以每遇匈奴使节,都好吃好喝招待,走了厚礼相赠。面对来往汉使,你不给金银财帛,别想补充半点给养。

    汉使往往携带大量财帛,双方还算融洽,可大汉的礼遇,换来的不是感恩戴德,而是变本加厉。大宛拒绝提供马,他们打的好主意,钱,你给我留下;马,一匹也别想带走。

    这不就是强盗逻辑吗?他们这样想,还这样说,车令何许人也?汉朝恶少年!再说不是不良少年,也不会想不开要到万里之外去搏富贵。真正的好儿郎要么举孝廉养望,要么入太学郡学头悬梁锥刺股,大战六经,哪有功夫去行万里路哦!

    前面之所以称车令为壮士,只是因为他没有给大汉丢脸,当然了,没丢脸的代价仅仅是丢了人头而已。但因此而青史留名,他也不亏了。他跟了一个好领导,护犊子到这程度,也就汉武帝一个。

    只可惜随着儒学昌盛,讲究以德服人,车令一类人就悲催了,只言片语还饱受骂名。几千年下来,到如今可以说是籍籍无名,只有故纸堆还记录了一二。

    这个汉朝的恶少年,可能在国内一向欺压别人,早成了习惯,这时竟然被人折辱。他爆发了,将这群自大狂骂了个狗血淋头,然后扬长而去。

    这一下可不得了,缓过劲来的大宛国上下,怒不可遏,急令人劫杀。车令一行,就此团灭,财帛为之一空。

    消息传回,汉武帝大怒,令贰师将军李广利西征大宛国。

    这年正是太初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04年。距离张骞第二次通西域仅过去了十一年。贰师将军带着几千部署以及数万恶少年开始西征。

    看看,武帝就是武帝,恶少年留在国内那是祸害;出了国境,就成了英雄!这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除了后来的唐太宗,怕无人能及了。

    这一年发生了改变所有人生活习惯的大事,即便过去了二千多年,不仅让14亿中国人至今遵循,其影响更是遍及七大洲五大洋。真可谓是凡有华人处,皆难幸免。那就是颁布了太初历,太初历你可能不知道,但只要知道,从这一年开始,我们多了一个节日,那就是春节。

    太初历就是现在农历最初的版本。在太初历颁布之前,通用的历法是颛顼历。颛顼帝是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颛顼历十月是新年,也不知道这位颛顼帝时代,天气有多变态,才能将十月当新年来使。

    总之就在恶少年们跟随贰师将军出师西征之际,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就要筑好了。而他们这次出征就有点丢人现眼,才进入西域,竟然面临的都是坚壁清野。一路吃闭门羹,最后只能半道而回。

    好不容易到达玉门关,出征之人十不存一,大家喜极而泣,庆幸终于从鬼门关走了回来,这时武帝得知他们竟然这样丢人现眼,无功而返。下令不准开关,不准他们回国。扬言胆敢进关,立斩不赦。

    李广利惧怕,只能望关兴叹,滞留敦煌。不知道有没有一两个保学之士,无处发泄,勒山刻石,为敦煌留下那么几笔大汉的苦涩?

    汉武帝毕竟不是昏君,气愤是有的,理智也是有的。很快就给李广利增兵,并且吸取了第一次失利的教训,增调了更多民众,保障后勤。并传旨沿途各国,喝令保障供给。

    这下虽然路途遥远,沙漠戈壁难走,毕竟没有人为添堵。终于顺利达到大宛,并攻克外城。

    其实当大汉铁骑到来时,大宛上下已经傻眼了,他们没想到汉朝居然真的有跨越万里征讨的实力。他们很快做出了选择,斩了宛王的头,交给李广利,并献上汗血宝马。连国王认命权都拱手相让。只有一个要求,大哥,我们什么都听你的,你们赶快走吧,不然我们吃啥都没胃口,睡觉总会惊醒,实在是害怕啊!

    就这样,李广利连城都没进,带着一个人头,几十匹宝马,三千中等马,就班师回朝了。宛王人头,悬挂汉宫北阙。至于为什么要挂这里,原因很简单,这里是各国驻汉使馆所在地。不挂这里,这么警示诸国?

    如果事情只到这里,还算圆满,但可惜的是此时已经是汉武后期,能人志士大都凋零。这贰师将军李广利,也只是凭借裙带关系上台的,还远不如同凭裙带关系的卫青、霍去病那般有能力。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大汉动用举国之力的西征,竟然就获取了三千匹马,外加一个无用的人头。这买卖亏大发了,如果能这样收场也还不错。可是大部分将士没有死在战场上,反而倒在归途中。原因竟然是贪污,这样的军队,真是白耗了汉朝的国力。

    可以说,这是汉武帝后期衰弱的一个明显标志。从这以后,汉匈之战,大汉再一次转攻为守,虽然也有远征之举,往往以失败或得不偿失告终。

    直到汉武帝去世,直到霍光掌权,韬光养晦十余年,才重新获得汉匈之战的主动权。而那时,一批栋梁之才得以被重用。其中就有傅介子、苏武、常惠等人。

    不管怎样,汉武帝再一次用实际行动昭示天下:宛王杀汉使者,头县(xuán)北阙!

    朝鲜杀汉使者

    此朝鲜非彼朝鲜,就如战国时的韩国,不是现在的韩国一样。虽然不是一个朝鲜,但也有关联。这存在了几十年的卫氏朝鲜,是汉人割据势力,一如南越国的存在。

    卫氏朝鲜的首都大概也在平壤附近,趁汉朝新立,无暇他顾之际,卫氏凭几千残兵得以建国,后向汉朝称臣,得到大汉支持,代管东北。

    到了元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109年,朝鲜王卫石渠,日益骄纵。汉武帝遣派使者涉何前去说降,被断然拒绝。这涉何,既不像终军一样有本事,也不像车令一般有胆识。他只是一个夸夸其谈的投机者。

    出使失利,气急败坏而回,朝鲜虽然不愿意内附,但毕竟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不像南越和大宛一般夜郎自大,他们礼送汉使出国。

    这涉何吃了一肚子气,走到国界线上,怎么也憋得慌,想到自己要无功而返,顿时恶向胆边生。竟将送他归国的裨王长(卫长?)杀死,慌报武帝,得以“因功”授封辽东东部都尉。

    这下朝鲜沸腾了,我好心好意让小王送你,你竟然直接杀了领功。大汉天子也助纣为虐,简直是岂有此理!

    恰好武帝又把涉何封到了朝鲜旁边,也是活该涉何倒霉,当他得知认命时,怕是想死之心都有了。等他忐忑不安走马上任后,果然朝鲜兴兵报仇,涉何身死。

    这下汉武帝气坏了,这都是什么流氓国家,一个个的难道不知道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么?还有没有游戏规则了,还给不给大汉面子了?

    汉武帝是要面子的,不管是不是涉何有错在先,你不告自取就是对大汉的挑衅,出兵打你没得说。汉朝也就国力强,失败一次,再来一次。东征朝鲜,水路并进,第一轮又可耻的失败了。

    丢人了,汉武帝记了小本本,补充了兵力,第二次又来了。这战打得,我都觉得脸红,朝鲜未败而败,大汉未胜而胜!熟悉不?活脱脱大汉版的“中法战争”。

    不是大汉强,只是你们都太弱了,自己吓自己。你难道就不能再坚持一下,难不成还会有第三轮征伐?

    朝鲜杀国王请降,分为四郡,汉武帝再一次用实际行动表明: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

    总结

    这就是借苏武之口说出来特别振奋人心的言语,可实际上呢?不过是煮熟的鸭子,就剩嘴硬了。

    这三起杀汉使者的顺序,先是南越杀终军,再是朝鲜杀涉何,最后才是宛王杀车令。

    只有第一起,处于汉武鼎盛之时,后面两起,都算是汉武后期国势急转直下的见证者和落井石。

    灭朝第一和第二功臣,你猜他们命运如何了?一个被斩首,一个差点被斩首。大汉有一个人性化规定,不管你多大罪,只要能交够钱,就能免罪。

    只是赎罪之钱不菲,不是每一个人都交得上,太史公就因为没钱交,受了腐刑。而这个人竟然能交上,这说明什么?要么家里有矿,要么以权谋私。可能他才是真正该杀之人!

    这两次朝鲜之战,同样暴露了汉朝的诸多问题,赏罚不明,因功身死。有人说朝鲜战争,是汉武帝一生武功的分水岭。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东征朝鲜和西征大宛,仅仅相差四年。

    就在西征大宛后的第二年,汉武帝再一次改元,史称天汉元年。这一年也发生一件名留青史的大事,那就是苏武持节出使匈奴。

    他身边带着一个副手(副使张胜),一个零时工(假吏常惠),以及一群不怕死,想谋求富贵的壮士。苏武带着这百余人开始走上一条成名之路。

    去到匈奴,差点就被副手坑死,那个时代想建功立业者多,能成功者少。张胜显然不具备成功的条件,密谋失败,被授把柄于人。苏武自杀未果,被常惠等人救回。等伤好后,叛将卫律前来招降,被苏武骂得狗血淋头,几乎要怀疑人生。

    其中就有这么一段: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

    卫律就这样被骂走了,苏武被关地窖,几天不死,单于惊奇;将苏武流放北海,并扬言:羝乳,乃得归!

    嗯,很简单,等羊下崽子了,你就回去吧!可是,什么是“羝”呢?公羊。是不是很想问候单于他祖宗十八代?

    估计苏武不会,他没心情,他得为生存谋划。就这样持节牧羊十几年,终于迎来了新帝使者,商量接回苏武等人。

    匈奴,大概是忘了有这一号人,也懒得派人去北海查看,直接回复:苏武已经死了。汉使失望而回,等第二次再出使时,可能不是为了苏武,毕竟人家都已经说他死了。

    零时工(假吏)常惠突然出现在汉使面前,直言到苏武可能没死,并教汉使说:“天子在上林苑打猎,射了一只雁,雁腿上有书信,写着苏武在某个大泽里面。”

    这就是有名的鸿雁传书,不过却是骗人的,成功的骗住了单于,成功的骗回了苏武等人。匈奴单于闻言果然大惊,以为神迹。只好把苏武找来,交还给了汉使。

    跟苏武一起出使的一百余人,只剩下九人,其余的不是死了,就是投降了匈奴。至于死和降孰多孰少,我不得而知。

    苏武等人回到阔别十九年的长安,这里已经换了主人,早已经物是人非。常惠因功终于摆脱零时工的尴尬身份,得以扬眉吐气!只是他的心上人,以为他已经身死匈奴,悲愤之下,远嫁塞外。这又引出了一系列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故事来。

    他的心上人就是解忧公主,远嫁乌孙,为大汉和亲的奇女子。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我是看的纪录片《河西走廊》,里面说他们是老朋友。关于他们初恋关系,我看的七月的书。

    这很合情合理,姑且就这样作结吧!历史,还是能这样说道,还是能存一些温情,还是能含一些八卦的。


    两个小时准备,六个小时书写,嗯,这个夜快被我熬干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海晨光 || 大汉使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eprd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