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的小女孩,就喜欢虫子,各种虫子,地里钻的,地上爬的,天上飞的,有毛的没毛的,等等吧。
说的好听一点,孩子是昆虫的重度爱好者。
孩子不仅在家里玩,上学的时候也玩,下了课就会到操场找虫子,还会拿在手里仔细观察,还会给同学做展示。
但孩子忽略了一个事儿,她喜欢虫子,看了虫子不害怕,不代表其他小朋友也不害怕。
这一疏忽,就给她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同学都觉得她是个怪物,都开始慢慢疏远她,而她,也渐渐不爱去上学了。
一个孩子,从小就有某种特殊的爱好,这是很少见的。
如果这种爱好是主流的,比如特别喜欢音乐,比如记忆力超群特别能背唐诗,那父母一般是欢喜的,也一般不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额外的困扰。
但像这个小姑娘,喜欢虫子这事就有点离经叛道了,就有点“出众”了,就很不主流了。
对于爱好来说,其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都是一个人和这个世界建立的一种强链接。在今天这个“个人主义”崛起的时代,在这个价值观日趋多元的时代,从理论上来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爱好,都能和这个世界建立起强链接,而不是仅仅为了分数、为了工作去努力,那每个人的幸福指数都会大幅度提升。
但问题是,我们无法彻底活在“本质”里,我们还必须活在人群中。如何平衡个人爱好和群体评价,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被群体接纳,所以一旦因为我们的某种独特性遭到群体排斥,就往往会心生怨恨。但细想来,群体(他人)是没有这个义务的。就像我们自己,也都是喜欢我们喜欢的,讨厌我们讨厌的。
但作为孩子的父母,就不能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去考虑孩子的特殊爱好了。而是必须要接纳孩子,必须帮助孩子去平衡爱好与群体的关系,还要想方设法给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她发展爱好的环境。
孩子的成长,不能离开“同伴群体”。一个离群索居的孩子,是很难健康成长的。也就是说,如果非要在爱好与伙伴之间做出选择,一定要选择伙伴。一个有伙伴的孩子,可能没什么爱好,也可能碌碌无为一生,但不会有什么心理问题。反过来,一个只喜欢虫子但没有一个伙伴的孩子,心理上的折磨则很可能伴随她一生。
那个人爱好与群体喜好就一定矛盾吗?不一定。
孩子8岁了,能理解一些道理了,也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了,父母要渐渐的教会孩子分清边界,学会在什么环境里做什么事——上学的时候不玩虫子,学校之外则可以大玩特玩。
如果父母能给孩子找到学校之外有共同爱好的小群体,比如“昆虫爱好者协会”,那就更有利于孩子成长,更有利于孩子爱好的发展了。
独特的爱好,可以说是上帝赐予孩子的礼物,但这个礼物是有分量的。这个分量最后是成为孩子人生航船的“压仓石”,还是成为阻碍孩子前进的巨大包袱,就看父母这个“领航员”的本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