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61期“约”专题活动。
最近在看《三国演义》,今天看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了,越看越觉得难过,越看越觉得可惜。
看着诸葛亮坐在车上,看着自己带领的大军,望向苍天,感叹道:悠悠苍天,待我何薄的时候,我为诸葛亮留下了遗憾的泪水。
终年五十四岁。
他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六出祁山,陪在诸葛亮身边的人越来越少,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哪里不知道,天文也有预示作用,但是后来他一直站出来反驳,坚持一定要北伐中原,恢复汉室,这样一个固执而又失去理智的诸葛亮,为了什么呢?为的,其实就是与刘备的约定。
刘备三顾茅庐,将诸葛亮封为军事,事事言听计从,在诸葛亮看来,就是莫大的知遇之恩,在走出草庐的时候,他们已经约好,兴复汉室,北定中原,这个目标,是他们接下来要努力奋斗的方向。
在诸葛亮的努力之下,慢慢的,所有的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刘备从一个寄人篱下,四处漂泊的人变成了有自己的基业,并且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版图,与其他的国家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但是遗憾的是,刘备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不听诸葛亮的劝告,非要为自己的义弟报仇,最终惨败,只能白帝城托孤。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句话彻底让诸葛亮死心塌地地辅佐幼主。
这是刘备临终之时说的话,这句话,是对诸葛亮才华最大的肯定,也是对诸葛亮极大的信任。
刘备知道,一统中原,并不仅仅是自己毕生所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追求。
这是他们共同的约定,诸葛亮一定会去实现。
所以他韬光养晦,七擒孟获,收复南蛮之地,六出祁山,打算攻打魏国。
前面的五次,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都以失败告终,最后一次,诸葛亮坚定自己的信念,还去了刘备的祠中祭拜,但是信誓旦旦之中,却隐隐带着一些不祥的预兆,他立誓的时候总是说到“死”字,而关羽的义子关兴,蜀国的一员大将,也在出师的那一天病故,种种迹象都在表明,六出祁山的结局,并没有那么好。
六出祁山之后,诸葛亮与司马懿正面对峙,他们的智商不分上下,所以有输有赢,总是无法决出胜负,诸葛亮求速战速决,然后司马懿却总是闭门不出,好不容易将司马懿引到上方谷,打算烧死司马懿的时候,天却突降大雨,那个时候诸葛亮或许悟了,司马懿命不该绝,即使自己胜券在握,最终还是功亏一篑。
事事亲为,早起晚睡,寝食难安,杖责20之上的就要上报诸葛亮知道,这样的事无巨细,这样的日夜劳累,如何能够熬得住啊,诸葛亮最后还是病倒了,祈禳之法也没有效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诸葛亮还在想着,若是能够再多一些时间的话,那该多好啊,可是,天不遂人愿,他终究,还是没有实现与刘备之间的约定。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最后,只能成为一场虚空。
我常常在想,若是诸葛亮知道,自己辛辛苦苦维持的蜀国基业,最后被刘禅败完了,该是怎样的痛心疾首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