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教育?
说法很多,比如真教育就是从真的教育,它与虚假的、形式主义下的伪教育相反;也有人说切合实际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都可以说是真教育。
由此看来,只要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对症下药似的教育也可以成为真教育。
所以,在使用国家规定的课程教材中,能够在遵循国家课程教材原则的情况下“因地制宜”,甚至于“因人而异”地开发一些列的课程是实现真教育、大力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
正如拉尔夫·泰勒在其卓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所言:对学生需要和兴趣的满足、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可以帮助学校和教师确定“尝试性的一般的教育目标”。
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我们的课程必须是依据学生的需要和满足学生的兴趣;必须是鉴于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必须汲取学科专家的建议。否则,就是脱离实际、毫无意义、纸上谈兵的课程和教育。
也正因为这样的需要,国家才提倡或者说强制性要求学校必须开发校本课程;强制性要求老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泰勒还强调:
但任何单一目标不足以为明智地选择教育目标提供基础,必须同时使用三个信息源,然后用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这两个“筛子”,帮助筛选确定精确的具体化的教育目标。这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现实中认知过程观、学术理性主义观、社会改造观和自我实现观没完没了的竞争,厘清各方各执一词引起的观念与实践的混乱。学生的自我实现、社会的发展和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究竟应该哪个优先?讨论最终基于哲学的思辨一“我们究 竟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学习理论的发展——“ 人究竟是如何学习的?”“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和方式是适合儿童的?”([美]拉尔夫.泰勒,1994)。
在研究对课程产生影响的哲学思想时,徐莉老师在其卓著《未来课程想象力》中归纳了四种:
1.永恒主义
永恒主义强调不变的绝对的价值观,颂扬传统文化,主张培养有理性的人,比如主张回归古典的施特劳斯,比如国内的传统文化热、读经热、国学热。
2.要素主义
要素主义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主张培养有能力的人,说到应试和操练大家都反感,但实际上强调学科知识技能的掌握,仍是当下教有实践的主流做派。
3.进步主义
进步主义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强调课程的适切性,鼓励教师成为学生解决问题和进行探究的引导者,提倡跨学科学习、活动和项目研究。不看实践,当下的学校都坚称自己“一切为了孩子”“让学生站在学校中央”,这算是深受各方欢迎的万用标签。
4.社会改造主义
社会改造主义强调教育要担负改善和重建社会的责任,教育要促进社会变革,教育平权、文化多元主义、国际理解、未来主义,这些热点都在其中。
阿伦·奧恩斯坦说,作为课程工作者是寻求中间区域,既不过分强调学科,也不过分强调学生;既不过分强调认知发展,也不过分强调社会心理的发展;既不过分强调卓越,也不过分强调平衡。
事实上,学校、教师实践中秉承的教育哲学多是混合态,所以能一边强调以儿童为中心,追求自然、自由、自主,一边认为必须大力传承传统文化,书法、武术、京剧一样都不能少;一边面对区域性统一测查严阵以待,一边以未来的名义期望通过课程变革促进社会变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