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三有斋萌芽 诚善者美文美德
【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五十五)

【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五十五)

作者: 古眼 | 来源:发表于2019-03-06 18:35 被阅读20次
    【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五十五)

    之五十五


    捞泡财

    小时候在河边长大。那时的河流,上下畅通,还没有被结扎,——筑坝,建电站——夏秋汛期一到,几乎都会洪水泛滥,泡沫汹涌自上游喧嚣而下。一眼望不到边的肥大宽阔的河面上,常常漂浮着被冲垮的房屋屋架,或者桌子板凳,或者鸡鸭等等。

    这个时候,大人们就立于河岸斗折湍急之处,手持一根长长的带钩的竹竿,搜寻河面,伺机钩取漂浮之物,称之为“捞泡财”。小孩子帮不上什么忙,则远远地观看,既看得眼热,又看得心惊肉跳。记得有一回,看见钩到岸边的几根穿枓屋架上,还抓着一个老婆婆。

    “捞泡财”的“泡”字,在四川话里,就是“漂浮”的意思,“泡财”即是“浮财”。这个诞生于洪灾的词后来登陆上岸,活动半径扩大,就变成了攫取貌似无主的公私财物了。发灾难财,发国难财,通通称之为“捞泡财”,人多时就叫“抢泡财”,完全符合社会主义“多捞多得”的分配原则。

    有意思的是:对泡财,对浮财,为什么可以名正言顺地捞,为什么可以理直气壮地抢?东坡云:“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我以为,关键是这财之存在状态,给人们提供了占有之合法诱惑。漂浮之物,像无根浮萍,虽然明知道它并非真无主,却忍不住要据为己有。

    想当年“打土豪,分田地”,为什么“打土豪”在前,“分田地”在后?因为只有发动人民群众先把土豪打了,打得他不在人世或者逃之夭夭了,或者焚烧了他的地契,这才能让实打实的田地漂浮起来,产生一种无主浮财之假象,让“分田地”名正言顺顺理成章。

    用现代物权意识来分析,处于漂浮状态的泡财、浮财,就像丧失了私人所有权的,任何人都可以拥有的所谓公共财产。名义上属于公共,可谁是公家?谁又不是公家的一份子?巴蜀小老百姓是不把拿公家财物算作偷盗的,因为公共即是无主之物,盗取私人财物才算偷。

    想起西方学者有言:“权力不能私有,财产不能公有,否则人类就进入灾难之门。”可见捞泡财、抢泡财,实在是财产公有之后的必然现象,而且非常不幸的是,当财产公有之后,权力一定会走向私有。灾难板上钉钉,正在应验之中。


    豆芽科

    巴蜀百姓口中的“豆芽科”,是大学里新开设的豆芽生产专业么?是医院里设置的专治青少年发育不良的——长得像弱不禁风的豆芽——专科门诊么?不是不是,都不是。

    那么,这个豆芽科到底是什么的干活? 告诉你,它跟中小学的课程设置有关。与它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主科”——主要学科。要懂得什么叫作“豆芽科”,必须得先从“主科”说起。

    所谓主科,就是那些必须参加考试且分值重的科目,比如语文、数学、英语等等。主科之外,其余学科对于升学可有可无,自然就被视为“豆芽科”了。众所周知,目前的中小学,一切围绕考试、升学在运转,凡与考试不沾边的学科通通都靠边站。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其领导下的学校,没有一狠心把豆芽科们全部取消,已经是异常万分的包容和仁慈喽。课程表上,老弱病残的豆芽们还是见缝插针,寻个立锥之地,可时不时被主科教师挤出教室去。

    懂了吧,豆芽乃比喻。可是,为什么要比作豆芽呢?豆芽不是巴蜀百姓餐桌上的常客么,怎么就如此不招待见、备受蔑视呢?

    曾经写过一篇《荤面素底》的杂文,说到巴蜀餐桌上的一道菜肴:看见冒冒满满的一盘凉肉片,撬开来才知道肉片掩盖下的是垫底充数的绿豆芽或黄豆芽。豆芽顶着的肉片叫“盖面菜”。肉片是主角,豆芽是配角。

    而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如何,是看“豆芽”多少?还是看“盖面菜”多少?俗话说,一肥遮百丑嘛,是不是?当然,在资源短缺的年代,人们肚子里的油水少,嘴巴里随时都可以淡出十只八只鸟来,人们对肥腻的盖面菜那是有强大的需求的,事出有因,情有可原。

    但是,现在而今眼目下,马上就要实现全民小康了,还对豆芽视而不见,把盖面菜作为唯一追求,岂不吃坏肚子?

    说轻松点,莫拿豆芽不当菜。

    说严肃点,莫拿学生当盘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五十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uqx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