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系列

作者: 南路 | 来源:发表于2022-02-18 00:55 被阅读0次

过年,得从腊月二十三开始。

北方有儿歌: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满街走。

中国的南方北方,扫舍、备年货大都相似。但各地又各自具有独特的制作美食的方式。

这几篇杂文想要记载的就是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南阳镇——我的家乡的过年的习俗。

这些年,农村向城市靠近,通讯空前的便捷,南方北方地域也不再是距离,许多传统的习俗被同化,也开始被年轻一代遗忘了。也许再过些年,我们的后辈将再也不知道前人是如何生活的。

文字虽轻,凝成历史就会厚重起来。

篇一 食

炸豆腐

豆腐,是过年的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豆腐,取福的谐音,寓意福气、美好的祝福。

小时候,我家的一个叔公有个豆腐作坊。农历二十五、六,邻居们用大大小小的筐、箩、篮子装了饱满的黄豆来作坊。

先把豆子磨成浆,把浆一勺一勺倒入四方形的模具。模具用厚厚的木头钉成,铺上洁白的细纱布。豆浆倒进模具后,叔公把纱布拎起来反复地搓揉,过滤掉水分,留下精华。最后,铺好纱布,压上重重的石头。很快,豆腐就可以变成方方正正的一整块了。

豆腐做好了。大概一寸来厚,白白嫩嫩地,散发着豆子的清香和袅袅的热气。叔公用手上薄薄的铁片,横三刀竖三刀,把豆腐划割开来。

然后,叔伯邻居们换了圆形的簸箕或水桶,把豆腐小心翼翼地带回家。

带回家的白豆腐,不好保存。从前物资匮乏,做好的豆腐要从今年年尾留到来年的元宵,如何保存是个大问题。聪明的人们知道——万物可炸。于是炸豆腐应运而生。

炸豆腐特别的美味。白白嫩嫩的豆腐下到菜籽油锅里,炸到外表金黄,入口香酥,里面的豆腐心却仍然嫩白软糯,入口即化。刚起锅的豆腐,撒上几粒盐巴,趁热吃上一个,油香、豆香、充斥味蕾,真真是人间美味绝绝子。

家里的老人看着你吃得满嘴流油,总会在一旁唠叨:“少吃点,少吃点,吃了等下要爬墙壁啦!”(爬墙壁是我们老家话“上火”的意思。)转了一个身回来,看你还在锅边扒拉着炸豆腐,又唠叨一句:“(火气)得进不得出啊!”

谁又还管得了这些呢!

不过,炸好了豆腐,可不是只管自己的嘴巴了。还有家里的各路神明呢。我们要用一个个小碗,装了豆腐,分别供奉灶君神位、财神爷爷、天地神位上,再恭敬地合上手掌,祈愿全家平安有福。

炸油饼

炸完了豆腐还得接着炸油饼。

油饼在我们那叫“油炸糕”。长汀一带有个更好听的名字“灯盏糕”。确实,这一个圆圆的,金黄的油饼像极了一盏金黄的灯。这个名字兼具形与义,更有内涵。

做炸油饼要用到豆子,还要我们平时吃饭用的粘米。按比例混合好,磨成浆,再加入切好的葱末、蒜末,调好盐味,就可以开炸了。

农村的人们可不会那么按规矩地几比几,都是顺手一抓,看感觉。做的年头多了就知道,我几升的米要配几升的豆子。米多豆少,炸出来的油饼就不够松软,放进油锅不会膨胀;米少豆多,一放进油锅,饼就会像吹气球似的涨得肚子鼓鼓的。就像我们常见的小河豚生气起来一样的,把肚皮涨得圆圆的。

一个个圆球浮在油锅上,要勤快地给它们翻面。炸到两面金黄了,用油篓捞起来,装进一个大大的沙铝锅。

还是老规矩啊,一起锅,小孩子们就围上来闹着要吃了。妈妈照样洗好几个小碗,一碗装一个油饼,先敬了天地神明,再让孩子们吃。

老奶奶又开始唠叨:“爬墙壁啦……”、“得进不得出啦……”

炸年糕

还有一种,家乡独有的。它的名字其实不叫年糕,我没办法在普通话的发音里给它找一个合适的替代,只能找了它的近亲——年糕。

它的制作材料和年糕是相似的。用糯米磨成粉,加入红糖水,一边加水一边和。直到和成柔软有弹性、有粘性、又不沾手的时候,就可以做了。

先捏一点,搓成一个小圆球,再把小圆球搓成圆柱形,然后用两个手指往中间一压,压成一个椭圆形。它的样子像条船,像个鞋底子,像片叶子……说实话,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会做成这个样子,又有什么寓意。只是觉得特别有意思。小时候,揉揉捏捏搓搓的这些手工活,带给我的快乐就如同现在的孩子们玩橡皮泥、水晶泥。

做好了年糕就又要下锅炸了。

一片片白白的小年糕放进油锅里,一会儿就换了一身金装。外面炸成金黄酥脆,里面清甜香软,这又是一道让人垂涎三尺的美食。

我见过别地的许多种年糕。

武平揉成小圆球,在小圆球里塞一粒花生米,大小合适,花生还能提香,也是很棒的一种吃法。

龙岩本地把年糕装进袋子直接上锅蒸。蒸起来的年糕没有什么香味,但是易于保存。过了些时日,再切成薄片,煎、炸过后又变得香气四溢。也是很棒的一种吃法。

专属于年的味道,就是从油锅边开始的!

篇二  习

立春

立春在中国人的心里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的开头,万物开春,预示一年的开端,生命和希望。

立春这个日子,我们叫“交春”。今年的“交春”在农历新年的正月初四凌晨4点50分。不得不赞叹人类的智慧,万年历推演的日子,给了我们准确的时令,指导人们播种收成。

“交春”这天,我们是很有仪式感的。要起床放炮迎春。凌晨4点,远远近近的炮竹声不绝于耳。大家争先恐后地打开大门把春接进自己的家门。

香炉里点起香火,蜡烛的火焰跳动着。男人们摆出长长的炮仗,噼里啪啦好一阵热闹。

清晨,小孩子们起床了。他们接到任务,到田野里去——摘花。

金灿灿的是油菜花。一出家门,一眼望不到头;白莹莹的是萝卜花,还镶嵌着淡淡的紫色的边;池塘边有怒放的梨花,雪白清香,如瑞雪缀满枝头;傍着柳树盛开的是粉嫩的桃花,娇羞地藏在新发的绿芽后边。

孩子们找到了什么花就折下什么花。手里捧着一大把,飘落了一路的色彩回家去。干嘛去?分好了几份插到自家的香炉里,门框上。处处有香,处处有春。

除夕

除夕南北方差异也大。北方饺子,南方汤圆。我们老家好像总是游离在南北方的差距之外。我们既不吃饺子,也不吃汤圆。就像端午节,全国各地包粽子,我们老家就是一顿鸡鸭。哈哈~说来惭愧,今年2022年的第一个收获是终于在弟媳的教导下学会了包人生第一枚粽子。

不过,没有饺子或者没有汤圆一点也不会失了除夕过年的味道。

这天,一大早大家都得忙开了。弟弟们6点多钟被爸爸妈妈叫起床。杀鸡、杀鸭、杀鱼……媳妇们洗洗刷刷准备年夜饭。孩子们也不得闲。一早上起来吃过饭,就得开始“上红”了。

“上红”顾名思义就是给家里的东西贴上红纸条。有红红火火、辟邪求福的意思。

大人把一张大大的红纸,裁剪成小小的长方形的纸条交给孩子。奶奶会用糯米加水,熬好一盆浆糊。对,就是我们老被骂:你脑子是一团浆糊吗?那个浆糊。哈哈~这个浆糊特别地粘,一贴上墙,一年到头都不会脱落。

几个小孩分工合作。一人拿红纸条,一人用刷子刷浆糊。从家门口的花盆、小树、再贴到门框,窗台。

你知道,叫小孩子做事情总是不让人省心的。贴着贴着,你会发现,你目光所及之处全被上了红。你看,桌脚、椅子、脸盆、甚至连墙壁都没放过。

然后,又被大人们一顿说。不过,大可放心。已进入年关,大人们的嘴巴最是忌讳,什么重话狠话都不得说。小孩子即使犯了什么错误,也是不会被训得太惨。有时候,小孩子犯浑了说了不吉利的话,大人们立刻会补上一句:大吉大利,大吉大利,童言无忌,童言无忌。

上好了红就要开始贴对联啦!

哗啦啦,一把扯下已经泛白的旧对联,再用干净的刷子把墙刷平整。这个事情大人可不放心小孩子单独做。因为对联要分上联、下联,万一贴错了,来年有客人来拜访,看到就得贻笑大方了。

往年爷爷还在的时候,家里的对联都是他写。大厅里准备一张小方桌,毛笔和墨水准备好。他认真地把红纸折好,再把对联书里挑选出来的几幅好联誊写在本子上。我就帮忙做些端茶倒水添墨的工作。一副对联写好了,就放在大厅的空地上晾干墨水。写完了自家的,又帮忙给邻居家写。红红火火的对联铺满了整个地面,爷爷呷一口茶,翘起二郎腿,优哉游哉地看着远方。

如果说我的生命里沾染了点书墨香,那一定是借了爷爷的光。他是个内心十分丰富的人。有才气,有情怀。他写的对联我还记得一些,并不俗气。

门口贴的是: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厅堂贴的是:静坐当思己过 闲谈莫论人非

贴完了对联,厨房就要开火了。鸡鸭鱼肉上桌,酒杯斟满,再去喊了自家的叔伯兄弟,大家热热闹闹地喝上一场。一家人团团圆圆坐在一起,端起酒杯,互相说着祝福的话语,划拳时喊的号子节奏分明,多么动听。

除夕一直闹到夜深。孩子们看着柜子里的新衣服,满心期待早晨快点到来。对他们来说,新年的快乐意味着新衣服、红包、糖果、吃不尽的美味佳肴以及长长的假期。

大年初一

正月初一头一天,家家户户过新年。大街小巷悬灯彩,炮竹响连天。齐个隆咚锵咚锵……

怎么样?不自觉跟着哼起来了吧?

大年初一,爸爸把音响开得很响。里面的碟片播放着经典的新年歌曲。门外是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屋内是欢乐祥和的新年歌,孩子们穿着新衣新裤新鞋子,欢快地蹦跳。真高兴!

我们的大年初一可是有得忙呀!

奶奶和妈妈要在屋里准备一大包的糖果饼干,因为等会会来一波又一波“打饼子”的孩子们。一个个虎头虎脑的娃娃们,小脸通红,从前门后门,从不知道哪个门直愣愣地溜进来。拱起手来,见着老人家说:“新年好,添福添寿!”;见着叔叔阿姨说:“新年好啊,恭喜发财!”大人们喜得合不拢嘴,忙把糖果饼干往娃娃手中塞。得了“饼子”的孩子们,一溜烟儿又跑去隔壁家“打饼子”了。

刚开始还三三两两的来,过了些时候,娃娃们都起床了,大部队就得到了。路上一群群集合着十几二十个人的队伍,一路说说笑笑地走进人家去。这是各家各户的年轻人领着自家的孩子们,走家串户开始去拜年啦!长辈就在家里等着别人来。一时间,倒茶,散烟,发饼,聊天……热热闹闹,闹闹哄哄。眼看着,这户人家屁股还没做热,互道了祝福就接着往下一家去了。也有前面领头的出了这户人家,尾巴的才前脚踏进去。接龙似的,流水似的,一波又一波的祝福。

孩子们可开心。手上拎着着袋子,这家给了糖,那家给了饼,又还有面包,巧克力……各式各样的零食,应有尽有。等给全村的叔伯拜完年,回家的时候一个袋子已经装的满满当当。

正月里

过完正月初一,客家人走亲访友的重头戏就来啦!

大年初二,全中国的习俗都是回娘家。我们也不例外。不过,咱们家族大,人口多,回的娘家可不少。

从最老一辈的说起。

奶奶82岁了,她的婆婆虽然已经去世了,但娘家还有老人在,因此年年都还得走十几公里路去拜年。

奶奶是童养媳,算是有两个娘家。两个娘家人走得都亲,拜年两边也不能落下。

妈妈的娘家近一点,走路十几分钟的路程。不过,妈妈的娘家是个大家族,兄弟八个,姊妹五个,一聚会那个规模……

大弟弟永棠家媳妇娘家得一天,小弟永棣媳妇娘家也得一天。这么算下来,做客拜年就从初一走到了初五。

拜年带的礼也有趣。小时候,我和妈妈经常在夜里包“果礼”。就是用我们当地的一种带着桔子皮的红桔外面裹一层蔗糖加工而成的甜品——桔饼,再用草纸包裹起来,最后扎上红线,变成一个四四方方的小礼包。有的小礼包里面装三五个桔饼,有些小礼包又放七个八个。那是因为,去的亲戚有亲疏之分,更亲的就拿大包,较疏的就拿小包。妈妈总是一边包,一边絮絮叨叨地说着:这户人家你进去以后应该要叫什么,那户人家的孩子们长大了又分了几个家……

第二天,我就跟在爸妈后边开始走亲戚。走亲戚是个辛苦活。去一处少不得十几二十家人。一出门就在身上背着重重的背包,里面全是桔饼。不过,话说回来,礼虽然不是什么贵重东西,人情往来延绵不断才是走亲戚的终极目的吧。

  现在,已经见不到人家大包小包扛着桔饼了。人们直接用红包代替。走亲戚也开始轻装上阵了。

去完了娘家,还得朋友同学家。你来了我家,我也去去你家。你端来珍藏的好酒,我端出拿手的好菜,直喝到半夜三更,脸红声粗。

这么一来一往,马上就要正月十一了。南阳曹姓的家族在这一天是整个正月最热闹的一天。主人家会做“米果”。米果的外形像饺子,馅儿常用萝卜丝或者菜头丝,加上肉,香菇,木耳等炒香。米果的皮并不是我们吃的饺子的面粉皮,而是是用米磨成浆,加入一种植物烧成的灰过滤的水,搅拌均匀后,再倒进大锅不停搅动,直到成为有弹性有粘性的面皮。像饺子一样包好以后,再放进柴火灶头大火蒸熟。米果虽是一种普普通通的食物,制作流程却可谓相当麻烦。上山取植物——烧成灰——过滤——米放入水泡软——磨浆——制作馅料——搅拌米皮——做成米果。在这个工程中全家的人都得动员起来。

除了米果,还有我们前面说的“油饼”啊,“年糕”啊,以及鸡鸭鱼肉等等菜肴。

其实,这一天真正的主角不是客人,而是“菩萨”。正月十一抬菩萨。这一天,人们去庙里把世世代代保佑我们这片土地的神明请下神坛,用轿子抬着,敲锣打鼓地绕着整个村子游行。这个队伍,彩旗飘飘,鞭炮齐鸣,走到哪儿都受到最尊敬的待遇。人们把菩萨请进祖屋,家家送来供品,在菩萨的身上挂红包,焚香点蜡,顶礼膜拜。

这个习俗是从哪儿,什么时候开始流传下来的呢?我至今也不是很明白。是时候去看看地方志了,也许在那儿可以找到我们的来源。

其实,正月十一还有一个习俗。在古代,已婚女子无故不能擅自回娘家,所以在大年初二那天,会跟着自己丈夫带上礼物回娘家省亲。中华民族讲究“来而不往非礼也”,因此到了正月十一的时候,岳父岳母会再次邀请自己的女儿女婿来家里吃饭,以此作为回礼。这就是“子婿日”的由来。不过,我可以确定的是,我们老家定不是沿袭“子婿日”而来。

正月十五闹元宵

过完了正月十一,会完了所有宾客,收拾好了所有厨具,祖宅里的老龙头终于要出来了。因为,元宵节来了!

全中国过元宵都在正月十五,南阳的元宵要整整过三天。从正月十四一直闹到正月十六。

正月十三,老一辈们去祖宅请出了封存在阁楼里的老龙头。龙头用竹篾编成,外面贴上透光的白色或黄色宣纸。猩红的舌头从张开的大嘴里晃晃悠悠地甩动,炯炯有神的眼睛瞪视前方。

拿起一支毛笔,沾上墨水,下笔一点睛,龙就活了!

再请出龙尾。龙尾可爱多了,像一截鱼尾巴!也是用竹篾编成,宣纸胡上,再画上龙鳞。有龙怎么少得了龙珠呢?瞧瞧,一颗玲珑剔透的龙珠正在龙嘴边上滴溜溜地转呢!

老人们端来了长椅子,坐在中堂,把龙头龙尾架起来,清扫灰尘,贴贴补补。龙头、龙尾下方各有一根长长的竹制的把手,方便举起来。

龙头龙尾一聚首,铜锣鼓点就敲起来了。大家给锣鼓系上新的红缎带,点上一根烟,鼓声一响,铜锣和镲就跟上了。咚咚锵,咚咚锵,咚咚锵咚锵……

说了半天,神龙还没见着身。舞龙舞狮大家都常见。我们的龙可不一般。这是一条与众不同的木板龙,一条别具一格的花灯龙。

正月十四前一天,各家各户就开始焚香点炮,把珍藏的花灯搬出来。老爸把花灯架在板凳上,细细地检查花灯有没有破损。花灯,也用柔韧坚固的竹片编成,有的扎成花瓶的样子,有的做成宫灯的样子。外面一层同样用透光的宣纸胡上一层。再用红色的各式剪纸装饰。

检查好花灯就要去茶树林里剪下最茂盛的茶树枝。茶叶厚实,油亮亮的颜色可以足足保持一周不干枯。剪下来的茶树枝插在花灯上固定好。

妈妈就开始做花。买来红的、白的皱纹纸,做成一朵朵富丽堂皇的大花朵,扎在茶树枝上,绿叶映衬着硕大的花,展现着一种质朴又热情洋溢的美。

花灯的中央有个烛台,那是花灯的灵魂所在。起灯的时候,把蜡烛点亮插在中间的烛台上,一时间金黄的光晕倾泻而出,花影,灯影,影影绰绰。

在我们南阳的花灯文化中,灯是“丁”的谐音,寓意添丁,花朵也是“丁”,白花代表男丁,红花代表女丁。在客家有种神秘的仪式叫“梦花园”,花园里一朵白花表示男孩,一朵红花表示女孩。听说有通灵的人可以到“花园”中看出一个女人可以生男孩还是生女孩。看来,在客家人传统中,人丁兴旺才是硬道理呀!哈哈~

一盏花灯准备好了,爸爸把它固定在特质的木板上。木板像长板凳的面,下面钉一根结实的木头桩子,那是抓举用的。有的人家木板上放两盏花灯,有的人家木板上可以放三盏。我家的就是三盏的。做好的花灯一字排开,置放在客厅里,客厅立刻变得花团锦簇、喜气洋洋了。

说了半天,龙身在哪?

别着急呀!听到鞭炮响了没?

嘿嘿,花灯要出门啦!

家里的男丁腰间绑一条毛巾,蹲下身子,利落地一个起身,扛起花灯出门去了。欸,这不是隔壁家的吗 ?只见他也扛着一架花灯,花枝招展地来了。后边还跟着一架……又有一架……大家心照不宣,来到空地,一字排开,头尾相连,用棕绳把一架又一架花灯结实地捆在一起。看吧,棕绳,传宗(棕)接代。老祖宗真是武装到了细节。龙头,龙尾再过来一接,瞧,一条“小龙”成型了!

这会儿,家家户户的鞭炮响起了。这是欢送“龙灯”出游去了。

怎么回事儿?这一条“花灯龙”,那怎么还有一条?远远的,鞭炮声传来,一条长龙穿过田野也朝这边走来了。哦,那是隔壁小组的。再看,还有呢!瞧着锣,打着鼓,一条条“花灯龙”从田野的四面八方聚拢而来。全都默契地停在一处用棕绳接上。

胖乎乎的小娃娃用手一盏一盏地数:一、二、三、四、五……十五……五十……一百零五……两百零五……

渐渐地,一条大龙盘踞!

从龙头开始往后走,你要数完全部的花灯,那将非常困难,因为你已经分不清哪儿是灯,哪儿是花了。

游龙开始!

起头的一声吆喝,后边儿的跟着回应,一时间,汉子们的号角响彻云霄。打头的一定得是个有力气的壮汉子。他撸起袖子,弓着腰,肩上扛起花灯用力往前拉。一盏,两盏,三盏……随着一声声响亮的吆喝,巨龙腾空而起!

锣鼓鞭炮前方开路,扛灯的汉子们坚定的步子散乱又有序。乡间的马路宽阔平整,拥挤的人潮自动地让开了一条道。巨龙所到之处,烟花处处绽放,鞭炮震耳欲聋。孩子们提着小灯笼一路跟着小跑,笑呀,闹呀!

年的味道,年的热闹,年的兴致,年的快活,在花与灯相遇的这一夜走向了高潮。

年味系列 尾声

龙灯打了三天。热闹劲儿终于还是渐渐冷下来了。

老龙头熄了灯,送回了老阁楼;花灯用干净的塑料薄膜包好,再珍藏起来。汉子们擦干了脸上的汗水,开始收拾行囊,出门赚钱了。

过完元宵,年就真正过完了。

我说了那么多,还是没有把家乡的年味说详细,说具体,说生动。不过,一起过过南阳的年的你,心里是否和我一起共鸣?没有过过南阳的年的你,有没有一丝的期待明年一起来?

无论如何,这些珍贵的记忆,这些温暖的画面,这些可爱的人,都已经深深地镌刻在我的生命里了。

相关文章

  • 年味系列

    过年,得从腊月二十三开始。 北方有儿歌: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

  • 在家过年系列-年味是什么味

    去年因为疫情的原因,中国绝大部分家庭过年期间都是居家隔离,自己在家做自己吃。去年过年期间,自己也是在外学习,没有感...

  • 帝皇土味——解析土味文化及其流行原因

    土味一词最早出现于 2016 年,多见于微博、贴吧的话题“中华土味系列”中,后来微博上出现了“土味老爹”“土味...

  • “年味”系列之回家篇

    年到了,“心”又吹响了回家的集结号! 家人已备好年饭,等待你的归来。 你准备好了吗? ...

  • “年味”系列之集市篇

    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内的一股幽香;就...

  • 记忆中的年味系列

    记忆中的年味系列(一)——腊八 今天是腊八节,关于腊八,我听得最多的就是“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 记忆中的年味系列(终篇)——十五、十六

    年味系列到这篇算是终篇了,二十余篇不足以记录我记忆里的年味。那年味太悠长、太浓烈,值得我用一生去回味。 十五是元宵...

  • 儿时的年味‖孩子们的年味系列故事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来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花粘,二十四扫房子······”儿子嫩嫩的...

  • 年味年味,年不知味

    今天是初二,期盼已久的过年似乎就要这样过去了。望着冷冷清清的街道,心里久久不得劲。 记得还小的时候,大概是8-9岁...

  • 年味 味年

    “因为你们都长大了,所以这次我买了你们小时候喜欢的仙女棒,给你们回味一下童年” 爸爸带着几条红炮,接着把仙女棒递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年味系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vyel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