澡花一朵朵,想法一堆堆。
今天,小澡哥要跟大家谈谈和君商学院最后一次大课《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的听课体会。
王明夫先生用“东拉西扯漫谈心学”解释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看似“东拉西扯”的“漫谈”,其实倾注了他引导青年向善的一番苦心,他用尽办法让我们这些听课受众对王阳明有一个好印象(他的《传习录》并不好读),对心学感兴趣,对中国传统文化心存一种“温情与敬意”。故事简单,道理深刻;其心可鉴,其情可明;用心良苦,令人心动。
我根据自己对王阳明心学的阅读,记录下让自己有感触的地方,不当之处,求教于方家。
一、钱穆论阳明学
钱穆先生在《阳明学述要》中说,“讲理学最忌的是搬弄几个性理上的字面,做训诂条理的功夫,却全不得其人精神之所在。次之则争道统,立门户。”讲王阳明的学问,尤其如此。
任何一家学说,无论他如何伟大,如何具有创造性,终究免不了受到所处时代的影响,摆脱不了大潮流的趋势。王阳明也是如此。明朝儒学有四个突出的特点:一是重行不重知,二是偏好“一元论”的倾向,三是“折衷融合”的学风,四是“各立宗旨”“互争门户”。王阳明的学问,正式建立在对上述明朝儒学四个特点的批判和反思基础之上形成的。
钱穆先生说,“阳明讲学,偏重实行,事上磨练,是其着精神处。”“讲王学的人,自然不可不深切注意于阳明一生的事业。”他评价王阳明道:“阳明是一个多方面有趣味的人,在他内心,充满着一种不可言喻的热烈的追求,一毫不放松地往前赶着。他像有一种不可遏制的自我扩展的思想,憧憬在他的内心深处,隐隐地驱策他奋发努力。他似乎是精力过剩,而一时没有找到发泄的出路。他一方及执著,一方又极跳动,遂以形成他早年期的生活。”
钱穆先生继续说,“阳明先生是一个豪情壮志狂放不羁的人。他有磅礴的才气,有卓越的理想。他充沛的活力,正苦发泄不尽。他性格又执著,又跳动,又沉溺,又彻悟。”
钱穆先生的上述观点,可以作为理解王阳明的一个重要基点。
二、冯友兰论王阳明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从四个方面概括了王阳明的学术思想:
1. 王阳明论“宇宙”。在王阳明看来,宇宙是一个精神的整体,其中只有一个世界,就是我们自己经验到的这个具体的实际的世界。王阳明也主张,“心即理”。他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按照王阳明的观点,如果没有心,也就没有理。如此,则心是宇宙的立法者,也是一切理的立法者。
2. 王阳明论“明德”。王阳明认为,“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名德也。”“至善者,明德、亲民之极则也。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现,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谓良知者也。”
3. 王阳明论“良知”。如此,三纲领就归结为一个纲领:明明德。明德,不过是吾心之本性。一切人,无论善恶,在根本上都有此心,此心相同,私欲并不能完全蒙蔽此心,在我们对事物做出直接的本能的反应时,此心就总是自己把自己显示出来。也就是说,人人都有良知,良知是他的本心的表现,通过良知他直接知道是为是,非为非。就本性而言,人人都有做圣人的潜质。
4. 王阳明论“正事”(格物)。王阳明认为,“致知”就是“致良知”。自我的修养,不过是遵从自己的良知而行罢了。他说,“格者,正也”,“物者,事也”。致良知,必须通过处理普通事务的日常经验。物有是有非,是非一经确定,良知便直接知之。我们的良知知某物为是,我们就必须真诚地去做它;良知知某物为非,我们就必须真诚地不做它。如此正事,就同时致良知。除了正事,便无“致良知”之法。王阳明的“事上磨练”也就是这个意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