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张朋园先生的这本书是了解梁启超先生在民国年间思想政治理念以及政治活动的必读之作。
第一问:民国初年的社会整体现状是怎样的,梁启超在其中扮演何等角色?
述:在张先生看来,有三大特色:第一,新纪元的开始,旧传统的延续;第二,中央权力由坚强而式微,地方主义逐渐抬头;第三,新思潮澎湃,中国在加速蜕变中。
第一大特色,新纪元,具体指的就是,辛亥歌名的成功,结束了两千多年的转置体制,民主与共和的理念深入人心,其次,从权力结构而言,歌名与立宪当以政党的形式参与权力角逐,此谓之新。
所谓旧,具体指的是袁、张、宣统等帝制复辟事件,以及旧官僚与立宪派中的思想保守者,试图铲除歌名当的力量。
第二大特色,具体指的是袁搞帝制复辟逆潮流而行,其死后,旧势力不断分化,南北对峙,由此却造成第三大特色,思想领域的空前繁荣。
有激进的、保守的,各执其说,有的谈问题,有的谈主义,民主、自由、资本主义、马列主义,都一齐提到了,汇成一个巨大的潮流,这就是五四运动。
而这时的梁,刚结束了十四寒暑的流亡生涯,正是四十鼎盛,大有可为之年,以其戊戌以来所奠定的赫赫声名,要为国家做一番事业,亦正是其时。
其次,梁因举人出身,属于上层的士绅阶级,而且其赫赫声名,自然就成为了以士绅阶层为主体的立宪派所拉拢,后立宪派改组政党变成进步党了,梁成为了该党派的领袖之一。
在张先生看来,任公在民国的生活略可分为两大阶段,民国七年是其分野;在此之前,他从政,曾经两度出任阁员,先司法,后财政;在此之后,他退出了政坛,又恢复了知识分子的本色,成为五四运动的主角之一。
前一阶段,他对民国政治的最大贡献,是今仍为人称道不已的讨袁之役,先则发为言论,继则躬与其事,人谓其再造共和,功不可没。
后一阶段,五四时期,任公从事社会教育,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与马克思主义者辩论救国之道,主张温和的社会主义,针锋相对,壁垒森严,仍然坚守缓进的立场。
评:梁启超先生若涉及的财政、司法等一系列政治活动,在很多方面其实是落空了,而且当时拉拢他的军阀,无非是想借助与利用他的影响力,扩大与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因此,其政治理想抱负落空,实属必然,而当其重回知识分子本色时,又由于对当时提倡马理论中的激进的思想,保持着一定距离,以及晚年回归旧有思想传统,在某种程度上,在那个时代,显得似乎又是那么的保守。
第二问:梁任公为什么拥护共和,他是如何建设共和的?
述:对于梁启超而言为什么拥护共和,大体有以下几个因素:第一,清廷所谓立宪,召开国会,却履履不见落实到位,而这时武昌起义的爆发,革命之火焰已然点燃,而这时梁试图趁机借歌名之势,推动清廷改革,却不曾想,自己信任的人被刺杀,而可用之人又不听他的,因此这一倡议就无法落实;
其二,在他自己看来促使清廷变革的君主立宪已没啥作为,其三,许多主张立宪的已经倒向了民主共和,可谓大势已去。
对于梁如何建设共和,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当时征服权力机构两派侧重点的不同,一派认为主权在民,另一派则认为主权在国,主权在民派认为真正的民主,权力倚重于立法机构。
盖数千年之专制经流血而推倒,当以立法控制行政,始克实现真正之民主政治。而主权在国派则认为,则认为中国积弱百年,必须发挥高度的行政能力,始克及早臻国家于强盛。
而对于梁而言,其政治理想基础是中国能实现救亡图存,进而与列强并驾齐驱。但要做一个世界性的国家,必须自身强大;欲达强大的目的,必须有一强有力的政府,其侧重于主权在国派。
所谓强有力的政府,有权限及政策的界说。自权限方面言,则有立法与行政绝对分立或相辅相成之不同,有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之不同;政策方面,究采放任抑或保育,必须熟为斟酌而后采择。
其二,他具体的做法是调和论,调和国会与政府的权力,任公主张国会有弹劾权,政府有解散权,果国会对政府有异议,自可加以弹劾。相对地,若政府不受弹劾,即可解散国会而诉诸民意。认为前届所决定者为是,则政府只有辞职,阁会关系,相辅相成,以调和为宜。
其三,对于地方与中央而言,从强有力的政府出发,他认为维系大一统这一格局至关重要,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当时不少人选择模仿美邦联政体,在他看来,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其更侧重于由中央指派。
其次,他也反对省长民选。他举出十大反对理由,比如:地方党派分歧,人民的国家观念薄弱,中央不易号令,破坏行政一统,当然,最大缺点,还是强有力的政府理想不易实现。
当然,他并非完全忽视地方政治,他极其推崇法国的地方选举制度,以为中国的乡村小镇可以效法法国的邑聚(commune),推行地方自治,实行民选,县首长则必须由中央指派,另设省县议会监督即可。
该问题解答未完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