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荐书简· 读书· 推文汇总日更好文
读《刘敬传》:见识超群,垂范千古

读《刘敬传》:见识超群,垂范千古

作者: 史虫l | 来源:发表于2024-03-01 14:34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刘敬是汉初齐国人,本姓娄,后因刘邦赐姓,改名刘敬。仅被皇帝赐“刘”姓一事,便已让人对其肃然起敬。翻览《史记》,详知其人其事,心更拜服之。

素衣谒帝

1

汉高祖五年,娄敬去陇西戍边,路过洛阳,进城后“脱挽辂”“衣羊裘”,可见其一介草民身份。但他找到同为齐国人的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事”,即希望能见到皇帝谈谈国家大事。

虞将军建议他换一件“鲜衣”面上,但娄敬说:“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虞将军对此也没强求,而是及时把娄敬的请求报告给了高祖皇帝。

高祖刘邦竟允准娄敬进宫议事:“上召入见,赐食。”进宫后,皇帝先赐给他饭吃,进言好坏倒在其次了。刘皇帝此纡尊礼贤之举,可谓高哉!

娄敬乃一介褐衣草民,能坚守本色,请谒皇帝殿议国之大事,可见其超群之胆识;虞将军是一国大将,知国礼晓圣意,不鄙娄敬之位卑身贱,能进宫禀上,可见其知人善荐之雅量;高祖刘邦,居至尊之位,信其将,礼其民,不仅召见而且先赐其食,此礼贤下士之风,虚己纳谏之举,可见其胸襟是何等弘阔!

2

吃完饭,高皇帝问娄敬要谈何事,各位看官猜娄敬欲谈何事?“定都”之千秋大事。由此可知,虞将军并非冒然通报,皇帝更非人皆允见。根本原因还在于娄敬虽衣褐之身,然腹藏韬略!

娄敬先问高祖皇帝:“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皇帝这一声“然”是重中之重,也是话题真正的起点。娄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一个“异”字,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周都洛阳,汉取天下既“异”之,定都自然也该“异”之。

对于高祖“欲都洛阳”之意,娄敬直言相问,且直言驳之。这是一介“衣褐草民”的特权,想来娄敬何等聪睿之人,着装即身份,身份即话语权,低话语权在至高话语权面前,反而可以直言说事,而少性命之忧。试想,衮衮华服官员,岂可如此率性而为?

当然,宏言谠论并不以慷慨意气制胜,见解是否独到、卓识能否服人才是根本。看娄敬是如何剖析的:

“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意思是,大周朝从祖先后稷被唐尧封于邰地算起,积德行善有十几代。娄敬强调周朝十几代国君“积德累善”,具体而言:公刘为躲避夏桀迁居到豳地;太王古公亶父为避狄人侵扰去豳居岐,“国人争随之”。等到周文王成为西伯侯,解决了虞国和芮国的争端,吕望、伯夷等贤能之人才来归附。周武王时,孟津会盟,武王率领八百诸侯并力伐纣,一举灭殷。周成王即位后,有周公旦等人辅佐,“乃营成周洛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以上是周朝历史基本发展脉络,所举都是关键节点的人物,大家很熟悉。

一个人的见识主要看其鞭辟入里的分析。娄敬说,周王室所居洛阳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面八方来纳贡,周天子“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周务以德致人,不欲依阻险。”就是说,周朝定都洛阳的初衷就是,“以德致人”,而不是依靠地形险阻。换言之,洛邑与关中相比,地形险阻上是不占优势的。

再回到娄敬之前所说“积德累善十有余世”,周朝盛世是十几代国君积德累善,礼乐治国,渐次而成。

但这兴旺背后不仅有德,更靠“其势”。“及周之盛时,天下和洽,四夷乡逢,慕义怀德,附离而并事天子。”“及周之衰也,分而为两,天下莫朝,周不能制也。”可见,“势盛”还是“势衰”,是施德之根本。

其实,从后稷到太王,再到文王,地盘不断在扩大,政治威望一直在提高;最终武王伐纣,实现了王朝更替;再到成王,周公旦全力辅佐,方形成“礼乐治国”之大方针。“德”附丽于“势”,势成而德备;德势俱,盛世显。

周朝可以说是,起于方国,成于王朝。“今陛下起丰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径往而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羽战荥阳,争成皋之口,大战七十,小战四十……”显然,高祖刘邦出身平民,生逢乱世,起于军伍,在征伐中日渐壮大,“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万骨枯,乃王业成。

这种情况,显然不能与周朝“成康盛世”相比较,“臣窃以为不侔也。”“不侔”:比不上。即我私下认为您目前初定天下的情况,根本比不上西周“成康盛世”。娄敬这般直言直语,高祖刘邦竟能听进去,此胸襟又何其大哉!

3

大汉初立国,“势”与“德”俱微,那么,千秋大业何以为之?

高祖不比成康,汉初不比周武。一句“比不上”都是轻言,“危机四伏”也许更准确。高祖刘邦岂能不明白当前大势?“天下之中”洛邑,肯定不合适。

那么,哪里最合适呢?关中!

“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娄敬建议定都“关中”的核心理由,其实就两个字:安全。

“关中”之地,军事防线有巍巍秦岭之固,有滔滔黄河之险,突遇紧急情况,百万雄兵可以很快结集。

“关中”乃甚美膏腴之地,加之秦朝在此定都经营,这可是大汉唾手可取的天然府库呀!也可以说,“汉中”其实就是天下的咽喉和脊背。

故而,“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亢:喉咙。背:脊背。

定都汉中,此乃秦之故地,人力财力物力雄厚,这等于扼住天下咽喉,并捶击它的脊背,天下何以犯乱?定都汉中,有四方天险为屏障,即使山东地区发生战乱,也能进可攻退可守。娄敬此番剖析,直击“汉初之危”,解决“汉初之危”!

立国之初,政权如同一粒刚刚萌芽的种子,危机四伏,做好充分防备,的确是重中之重。客观来讲,尤其从后世角度看,娄敬此主张极正确。但在当时朝堂,群臣们皆主张定都洛阳,理由是“周王二百年,秦二世即亡”,这个理由明显忽略了“人”的因素。但现实中,我们不也常有这种看似迷信的思想倾向吗?所以,高祖刘邦犹疑未决也很正常。毕竟是千秋大业之事,毕竟只是一介草民之言,毕竟有秦只历经两代就灭亡的阴影笼罩,毕竟高祖和群臣都是山东地区之人。

这时候,急需要一个与娄敬一样有真知灼见,但地位高贵又拥有强大政治话语权的大臣出场,刘邦最信任的谋臣张良此时站出来说话了。留侯张良说:“ 洛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肴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娄敬说是也。”

一句“娄敬说是也”何其重哉!一个卑微戍卒,一个庙堂宰相,竟能如此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如金石之声,落地定音。“及留侯明言入关便”,高祖“即日车驾西都关中”。“即日”,可见高祖刘邦对留侯的高度信任,我常觉得,只有顶尖领袖方能吸引和信任顶尖人才。

那么,高祖刘邦是如何对待娄敬的呢?感谢太史公用他如椽巨笔记录下这一历史细节:于是上曰:“本言都秦地者娄敬,‘娄’者乃‘刘’也。赐姓刘氏,拜为郎中,号为奉春君。”不仅赐天子姓,而且封官赏爵。汉高祖刘邦,开国即呈现出恢宏气象!大汉天子,名副其实。

预判匈奴

“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韩信反叛,高祖刘邦邦亲自领兵讨伐,可见其愤怒程度。等到达晋阳时,又听说韩信和匈奴勾结,想合力攻打汉军,高祖更加愤怒。

即使是从战火中淬炼成长起来的一代雄主,也有被情绪裹挟的时候。当高祖刘邦先后派出十几位汉使从匈奴归来后“皆言匈奴可击”时,高祖看似谨慎地派出刘敬再次出使匈奴窥探虚实,其实内心已经略带情绪化地决定攻打匈奴,并着手实施。

因为,当刘敬返回来报告说“我认为不可以攻打匈奴”时,汉军已经越过句注山,二十多万大军都已出发。情绪适量,可以激发智慧之光;情绪过量,则会误导理性判断。此时的高祖刘邦不仅被情绪裹挟,而且为情势所迫。他大骂刘敬是齐国孬种,靠两片嘴捞得官做。不仅如此,还给刘敬戴上刑具将他囚禁在广武。因为“今乃妄言沮吾军”,就是骂刘敬胡言乱语打压我军士气。

大军按照原计划继续前行,等到达平城时,“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登山之围”,历经七天七夜,高祖刘邦才得以脱险。这场血淋淋的教训,既有情绪的因素,也有轻敌的因素。

同样都在匈奴看到“老弱及羸畜”的场景,但前面十几位使者“皆言匈奴可击”,不知道是没判断力,还是内心轻敌故。刘敬对此却能看出异样来,他说:“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

“宜”“徒”“必”“以为”,可见刘敬对反常现象的锐敏洞察力!这究竟是因为他不轻敌、不情绪化,还是因为他智慧超群?

高祖刘邦虽骂得狠,但犯错必改,行事果断,庸才立斩,大才必厚赏。白登山解围后,高帝到广武,“赦敬”“斩前使十辈言可击者”“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为见信侯”。高祖刘邦此番操作,怎能不让人再次赞叹大汉气度!

和亲迁民

1

很显然,高祖刘邦是一个知人善任、识人善用、纳谏如流、决策果断、知错必改、赏罚分明的杰出帝王。“白登山”一役让他看清了匈奴的军事实力,即使在他从平城返回后,韩信已经逃到匈奴那里;即使匈奴射手三十万多次侵犯汉朝北部边境,他也不再轻率用兵,但此事如何应对呢?“上患之,问刘敬。”

刘敬先为高祖分析了单于冒顿其人“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武力打不过,仁义说不通,那怎么办呢?只能在冒顿后代上打主意“独可以计久远子孙为臣耳”。冒顿子孙如何就可以成为大汉之臣?和亲,而且要是嫡长公主和亲!

此主意确实奇妙,其实看现实中很多事情的解决,用的都是刘敬的这种“血统”融合或者稀释的办法。此处,读者可自行拓展。

我们且看刘敬如何说的:“陛下诚能以嫡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嫡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历史总会撕开一条口子,给人留些许遗憾,不过,这也是人之常情。因吕后日夜哭泣,舍不得鲁元公主,“帝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最终,大汉是选了一个宫女冒充长公主嫁给了冒顿。

虽然宫女与公主个人修养高低无法确定,但高祖及吕后对远嫁“公主”的感情定是淡漠的,那么,两国关系的后续维持也必然会貌合神离。刘敬早就说过“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彼亦知,不肯贵近,无益也。”我在想,如果高祖刘邦当时毅然决然将长公主嫁给了冒顿单于,还会有后来从汉武帝开始,与匈奴持续上百年的战争吗?

历史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不能假设,没有可逆性;尽管后人总喜欢在回顾历史时,进行假设。

2

而刘敬的特点是:永远从“现实”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绝不用“假想”自欺欺人。既然只能用假公主去缔结和亲盟约,那就要做好双方随时会撕破脸皮的准备。当刘敬从匈奴回来后,就对皇上说:匈奴河套以南地区的白羊王、楼烦王所统辖的部族,距离长安最近的只有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匈奴的轻骑兵只要奔袭一天一夜就可到达关中,这是何等危险呀!

怎么办呢?刘敬接着说:“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饶,可益实。”意思是,关中地肥人稀,可以向这里移民逐渐充实人力。多么熟悉的“移民”措施!

那么将哪些人迁移到汉中呢?请看刘敬的说法:

陛下定都关中,“北近胡寇,东有六国之族,宗强,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高枕而卧也。”怎么办呢?把那些强大的宗族势力,即齐国的田氏宗族,楚国的昭、屈、景三姓,燕赵韩魏等国诸侯的后人,以及地方上的豪强大族全部迁入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

此计策何其妙哉!既消除隐患,又增加了王城实力,还能有效应对祸乱。刘敬称之为:“此强本弱末之术也。”好一个“强本弱末”,不费一兵一卒,就巧妙化解了几组问题。

“刘敬传”至此戛然而止,只留史虫一枚,在夜半两点心潮起荡,难有睡意,不禁感慨:千古奇才一刘敬,胆识超群服万流,一滴水里看大汉,风骨气度血脉承。

相关文章

  • 《史记精读》刘敬叔孙通列传

    《刘敬叔孙通列传》 位于七十列传第三十九篇,所记为汉朝建国初期两位文臣的事迹。 迁都关中 刘敬原名娄敬。“脱輓辂,...

  • 半生戎马 权于晚清 晚节不保

    ——读《李鸿章传》小记 前段时间郁闷,友人推荐读《曾文正》,读罢不饱,买来《李鸿章传》继续解馋。 梁启超说“吾敬李...

  • 读徐志摩

    读徐志摩 刘敬华/文 你站在康桥边 清澈...

  • 刘縯不输刘秀,只因为一点不敌,结果与皇位失之交臂

    刘縯是刘秀的哥哥,不但英武超群,见识不凡,而且志向远大,有图谋天下之心。比起弟弟刘秀来,唯一缺乏的就是权谋之术,看...

  • 80/远离懒惰的勤奋

    今天继续整理文章,依然来自千古刘传——《为什么说读书量计划是一种懒惰的勤奋》和《勤奋是最猛的毒药》。 《为什么说读...

  • 读刘敬叔孙通列传

    汉家儒宗叔孙通 安排朝仪长乐宫 将相哪个敢失礼 天子仿佛真龙种 权纲冷酷奴性重 诸侯热情献愚忠 自家爷们最闹心 终...

  • [中华]文字、语言、文化

    [诗书风雅] 苦读有恒,好学无时。 欲知千古事,须读五年书。 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读书破万卷,落笔超群英。 ...

  • 2017-09-22

    写文章名流千古 读诗书百家争鸣 乐读文章传千古,千古风流 爱看诗书习万家 ,万古流芳

  • 读《吴敬琏传》

    之前上下班一直在听马嘟嘟,听完后发现这本书在微信阅读里好久了,就在上下班路上听完了。 读到最后的时候,就想到了最近...

  • 无题

    文/鲁易铭 华夏文明传千古, 自古豪杰代代出; 虽说忠义人人敬, 哪个英雄无父母? 乌鸦尚存反哺意, 做人岂能有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刘敬传》:见识超群,垂范千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sec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