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王朝最后的机会

作者: 曜叶 | 来源:发表于2017-03-03 21:44 被阅读184次
    戊戌六君子

    上篇:《1894:一场由“私家”海军决定中国命运的战争(下)》

    上文提到,1894年,以金玉均为首的朝鲜开化党挟持朝鲜王,排斥以闵妃为首的顽固派,实行新政,仅仅不过三日就被袁世凯当机立断直接带兵剿灭,金玉均逃往日本。历史的偶然何其相似,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联合光绪皇帝,排斥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实行新政,仅仅百日,就被袁世凯出卖,梁启超逃往日本。

    1861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之后,逃往承德的咸丰帝病危,此时它最大的儿子年仅6岁,不得不任命大臣辅助理政,才撒手人寰。母凭子贵的叶赫那拉氏一跃成为慈禧皇太后,和原来的皇后慈安平起平坐共同抚养年幼的皇帝。慈禧太后的权力被顾命大臣严格限制,于是两宫太后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政变诛杀了顾命大臣,权力开始落入后宫之中。慈禧亲身经历了英法联军之乱,切身体会到国家对外发展的必要性。后来洋务运动的逐步开展,同治虽未执政却被历史学家称为“同治中兴”,可以看出,运动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认可。

    对于此时的慈禧来说,希望自己的儿子同治皇帝长大,并且成为一国之君,是一件无比美好的事情。但是,命运却在无情地捉弄她。对同治的溺爱,导致了同治花花公子的个性。同治皇帝17岁获得了亲政的权力,却不理朝政,我行我素,一国之君竟然流连于烟柳花巷,不久得了梅毒而死。

    对于入关之后的大清国来说,历史仿佛重演,慈禧就像当年的孝庄太后一样,青年丧夫,中年丧子。对于一个女人,这几乎是最痛苦的经历。不一样的是,清朝国力蒸蒸日上之时,各个皇帝皆百子千孙,如今帝国薄暮,皇帝们好像都得了不孕不育,同治光绪宣统皇帝皆无子嗣呀!

    最后,慈禧选择了醇亲王奕譞和自己亲妹妹的儿子 —— 光绪皇帝。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慈禧太后对光绪皇帝的学业严格管教,倾注了诸多心血,应该说慈禧太后还是有一丝希望,希望自己能像孝庄一样名流千古。但是,权力就是一旦拥有它就会上瘾的东西,能多占有一刻仿佛也是美好的。

    1889年,北洋舰队成立第二年,光绪皇帝亲政。慈禧搬入颐和园,准备在此养老,但也时时留心政治。1894年,一心想一展国威的光绪皇帝在帝师翁同龢的支持下极力主战,奈何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让光绪皇帝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亡国之危。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割地赔款均突破历史记录,举国震惊,如果是英法等国可能也就罢了,可偏偏是中国从来都看不起的东洋倭国。中日战争的失败,让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897年11月,德国还趁机强占胶州湾,全国人心激愤。

    中国的知识分子终于集体觉醒了,1895年正是科举考试时期,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这一运动虽然并没有引起清政府的重视,但是打开了国人觉醒的窗口,如一道细微的阳光照亮了陈旧腐败的房间。

    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宣扬变法;组织强学会。后来又陆续创办了《时务报》《国闻报》,中国舆论作为斗争阵地开始真正走上历史舞台。1898年2月,受公车上书和思想变革影响的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强学会,创办了《湘报》。之后湖南人的思想一直领先于国人之列,并逐渐成为诸多革命元勋的诞生地。

    1898年,光绪皇帝痛定思痛在慈禧面前哭诉不想做亡国之君,希望实行变法,得到了慈禧的默许。国际环境已今时不同往日,世界各国正在进行资本主义革命,工业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长在深宫中的慈禧还停留在中国千年的思想之中,虽然想发展想变革,却被自我限制,不得而出,就只能看看这位年轻的皇帝能否振兴大清国吧。

    光绪皇帝在维新派的支持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布《定国是诏》,改革力度之大,历史罕见。庞大的王朝就像一艘破败的巨轮,作为执政者的光绪皇帝,看到了这艘巨轮如果继续这么行驶下去,早晚会撞上前面的冰山,最终毁灭,于是急忙转舵,可是他太希望转变方向了,而瞬间把巨轮完全转向的结果,只能是更早地走向崩溃,翻船而亡。

    首先,戊戌变法得罪的是另一批知识分子,废除八股,就是断了那批知识分子的升官之路;

    第二,戊戌变法让洋人寝食难安,准备抓住机会吃狮子肉的洋人,发现狮子在醒过来,能不害怕吗?

    第三,无官员支持,当时的清朝官员普遍感觉到自己的地位受到挑战,尤其是军机大臣,行政权力几乎被维新派架空;

    第四,无实际权力支持,虽然执政者名义上是光绪皇帝,但是军权却在慈禧手中。

    无实际权力和民众支持,却一下子得罪了几乎所有文武百官和外国势力,注定了变法的悲剧性。说到军权,有一个人军事实力人物在变法之间摇摆不定,而且他还参加了梁启超组建的强学会,这个人就是袁世凯。于是维新派建议光绪皇帝重用袁世凯,1898年9月16、17日,光绪皇帝两次召见袁世凯,授予侍郎头衔。

    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荣禄极力反对变法,调集军队分布在京城周围,维新派岌岌可危,谭嗣同铤而走险夜访袁世凯,希望他带兵勤王,诛杀荣禄并包围颐和园。两日后,袁世凯回到天津,将谭嗣同的计划向荣禄报告。 9月19日,在一百多天以来百官以及身边人的不断哀求下,慈禧感觉事态严重,立刻回宫,9月21日即临朝,宣布戒严,火车停驶;并即幽禁光绪帝,废除新政,搜捕维新党人。

    康有为早离开北京,梁启超逃入日本使馆。谭嗣同则拒绝出走,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临死前,留下了那句快意恩仇,无比豪迈的诗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其他数十人也被捕,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六人于9月28日斩于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仅仅维持了103天的戊戌变法就此失败,也称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并非简单意义上完全行不通,只是维新派改革太过激进,让清王朝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这一次,慈禧真正地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暴露在舆论的枪口之下。眼光局限的她最终还是将大清王朝推向了深渊。

    戊戌变法之前,知识分子认为中国出路是清朝变革;戊戌变法之后,知识分子开始尝试推翻清朝,建立现代化民主国家。戊戌变法的失败已让国民对清政府失去了希望。由变法导致光绪皇帝被囚禁瀛台之后,列强的逐步干涉,加深了慈禧对外国人的厌恶,终究招致了更加辱国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下篇:《1900:愚民政策的反噬》

    目录:百年国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898:王朝最后的机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aik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