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地球上最后的夜晚》这个书名,我联想到耶酥最后的晚餐,耶酥在预知命运的前提下没有躲藏,逃避,而是直面惨痛的人生。那么这本书书者又是遭遇什么样的命运呢?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作者是罗贝托·波拉尼奥,一个祖籍智利,在墨西哥成长,在西班牙流浪的作家。有人说,20世纪两波文学浪潮,世纪前期的菲茨杰拉德、乔伊斯、海明威的欧美文学,世纪中后期的博尔赫斯、马尔克斯、波拉尼奥的拉美文学,区别在于前者是逃避本国精神上的窒息,而后者面对的是直接政治上的迫害。
波拉尼奥是继马尔克斯之后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拉美作家,我国引进和翻译他的小说比较晚,一经出版发行就引起了文学界的热潮。昨天听到中读的一篇书评,说是读波拉尼奥的短篇小说就像是坐在昏暗的咖啡厅里,面对一个面貌模糊,影子清瘦的男子,声音沧桑地讲述一个又一个故事,故事如此精彩,不觉入迷了,直到窗外有了白雾笼罩的曙光,那个黑影男人走进了迷雾之中,天亮了。
这个意境让我有点动心,让我对波拉尼奥有了兴趣,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发现他最著名的是长篇小说《2666》,翻译过来的中文有近九百多页,据说他的短篇小说相当于长篇小说的素材,于是我首选读他的短篇小说,用了六个多小时读完这本《地球上最后的夜晚》。
这本书共讲了十四个故事,主人公大多是B,一个智利流亡者,漫无目的地游荡在墨西哥和西班牙,他结识一群理想破灭者,他们是富有才华的作家、画家、诗人,却在生活的底层挣扎,或者莫名其妙地消失,读起来有一种梦魇般的神秘和压抑。
作者写作方式和传统短篇小说结构有所不同,有些散文化倾向,仿佛讲故事给你听,讲到一个话题就岔到了别处,绕了很大一圏又似乎回到主线,比如主线是关注公园长凳上坐的人,忽然写到偶遇电影明星请求签名。又比如和父亲去海边度假,刻意写了餐厅的一个女人,无名无姓没有内容发展,无头无尾,这些人物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故事里的人大多是流亡欧洲的拉美作家,生活在中产阶层的艰难之中,欧洲无法体现出他们的价值,故国已经回不去了,即使回去也找不到用武之地,成了多余的人。
波拉尼奥是流亡作者,他身边有一批这样的文人,他们因为政治原因去欧洲追求自由民主的梦想,在西方世界,著名作家如圣西尼却只能搜寻征文比赛信息,一稿多投地参赛,得些安慰奖,鼓励奖,以补贴家用,生活处于苦顿状态。一位女作家,没办法生存时,被男友哄骗去当妓女。一位才华出色的作者只能住在荒凉的树林之外,积压的书稿没有见天的日子。他们在故乡安不下肉身,在他乡放不下灵魂,生活只留下悲苦、绝望,在绝望中寻找人生的意义。
波拉尼奥是政治逃亡,西方国家出于意识形态的需要,会接纳他们,把他们当工具,去攻击拉丁美洲国家的制度。文人不甘当西方走狗,生活就无法改善。甘愿忘祖灭宗的当工具,良心会无处安放。似乎走到了地球最后的夜晚,心底充满了苦闷和绝望。
西方利用强大的话语权,把自己塑造成自由世界,希望所在,真的逃亡其中,得到的是无路可走。想起我国有些著名的演员,不管是为了事业还是为了家庭,毅然加入了外囯国籍,可西方没有养人的天,他们还得回国捞金,去维持高水平的生活。也有些公知,利用信息的不对称,竭力美化西方,昧着良心当西方的传声筒,当互联网时代来临,公知两字成了洋奴的标签,被国人唾弃。
网友评论